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祖大壽獻錦州降滿清,在歷史上評價如何?

祖大壽獻錦州降滿清,在歷史上評價如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跟着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祖大壽。

祖大壽是遼東人,他的父親祖承訓原本在李成樑手下效力,公元1620年,祖大壽被授予靖東營遊擊,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此後的二十多年,祖大壽一直在爲大明效力,他是繼袁崇煥之後,抵禦後金軍的中堅力量

錦州、大小淩河是戰爭的最前線,也是最殘酷的地方,不知多少次,祖大壽都徘徊在生死線上,可謂是身經百戰。祖大壽的手上沾滿了八旗軍兵的鮮血,他是皇太極的頭號勁敵,直到崇禎十五年三月,祖大壽再也無力支撐,隨即獻城投降。

不同於吳三桂、洪承疇,祖大壽並沒有遭到太多詬病,雖說他最終投降,但大多是無奈之舉,對於祖大壽這種將領,戰死沙場或許纔是其最好的歸宿。“假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僞有誰知?”

祖大壽獻錦州降滿清,在歷史上評價如何?

一、袁崇煥的左膀右臂

天啓六年,在寧遠之戰中,祖大壽見識到了袁崇煥的強大。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竟違抗朝廷命令,並敢於直面強大的努爾哈赤,並最終擊破了後金的不敗神話。在強者爲尊的軍隊裏,祖大壽成爲袁崇煥的左膀右臂。

史料記載“太宗即位,伐明,略寧遠,崇煥令大壽將精兵四千人繞出我師後,總兵滿桂、尤世威等以兵來赴,戰寧遠城下。”

天啓七年,皇太極率重兵進攻錦州、寧遠,圍困錦州的同時,分兵進攻寧遠。這回明軍沒有退居城內,而是由祖大壽、尤世祿率軍和後金軍在城外野戰,想來此時的皇太極應該記住了祖大壽的名字。

寧遠城上的炮火呼嘯而過,祖大壽的馬刀更不是吃素的,以最強騎兵著稱的後金軍,竟一時敵不過明軍,由於傷亡太大,皇太極選擇撤軍。只此一戰,祖大壽的聲譽也水漲船高,崇禎即位後,祖大壽任職遼東總兵,掛徵遼前鋒將軍印。

二、看到袁崇煥的信,祖大壽回來了

平臺召見之時,袁崇煥曾保舉三人,分別是趙率教、祖大壽、何可綱,他們不僅是袁崇煥的左膀右臂,也是守衛遼東的絕對主力。崇禎二年十一月,皇太極繞過寧錦防線,從龍井關等地攻入大明腹地。

袁崇煥即刻率兵前去京城勤王,祖大壽也位列其中,不知是袁崇煥有意爲之,還是由於其他原因,關寧軍並沒有攔住皇太極,直到後金軍兵臨京城腳下。或許祖大壽也在疑惑袁崇煥的舉動,但祖大壽相信袁崇煥不會是叛徒。

崇禎不同意袁崇煥帶兵京城,於是關寧軍只能再次和後金軍再城外爭雄,廣渠門外祖大壽再次拿起武器,不論如何他仍要保護好這座城池。戰役的慘烈程度可想而知,如果京城被攻陷,明朝將滅亡,而皇太極也不遺餘力地發動進攻,隨着戰事繼續,雙方都付出了極大代價,皇太極暫時撤軍,以待時機。

袁崇煥的屢次犯錯,讓崇禎忍無可忍,於是崇禎在大殿之上,直接扒掉了袁崇煥的官服,直接打入大牢。這一切都看在祖大壽眼中,因爲他是一同被召見的,袁崇煥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爲了大明江山付出了所有,難道這就是最後報答?

此時祖大壽的內心是複雜的,他心寒、他膽怯、他不知道該如何是好,走出皇宮的那一刻,腿都有些瑟瑟發抖。祖大壽回到軍隊後,馬上調兵回寧遠,崇禎讓祖大壽掌管遼東部隊,可沒命令祖大壽回寧遠,這罪責可大可小,但祖大壽顧不了這麼多了,他怕崇禎對他不利。

皇太極的部隊還在不遠處虎視眈眈,關寧軍可是主力部隊,這祖大壽要是走了,京城可就完了。危機之際,羣臣建議讓袁崇煥寫封書信,勸祖大壽回援,袁崇煥起初是不想寫的,但考慮到國家要務、兄弟感情,袁崇煥還是寫了。

祖大壽看完來信,眼淚嘩嘩往下流,他想起之前的生死之交,一宗宗一幕幕往事出現在眼前,他不能辜負袁督師的委託,於是祖大壽毅然率兵回京勤王。祖大壽並非沒有愛國之心,只是他不想像袁崇煥一樣死得不明不白,是人都會有畏懼之心,祖大壽也不例外。

在收回永平四城後,祖大壽不敢逗留,立刻回到錦州,直到最後一戰,祖大壽都沒有離開過遼東。

祖大壽獻錦州降滿清,在歷史上評價如何? 第2張

三、第一次“出降”

在平定這次危機後,孫承宗命祖大壽修繕大淩河城,想繼續用土工推進的方式,蠶食後金領地。皇太極當然不能認命,崇禎四年,皇太極發兵大淩河,這回皇太極乾脆放棄攻城,只要面對城牆和大炮,後金騎兵是一點辦法都沒有,皇太極選擇圍城打援,這是他的拿手好戲。

明軍沒有放棄祖大壽,先後派出兩路人馬前來救援大淩河,但都以失敗告終,這回祖大壽犯難了。祖大壽的防區是錦州,而修築大淩河城只是臨時任務,所以這支明軍只帶了幾天的口糧。

很快糧食吃完了,城外的皇太極就是要困死祖大壽,所以不可能撤軍。祖大壽也發動幾次突圍,都無法攻破敵軍防線,況且後金在城外修築了大量壕溝,裏無糧草外無救援,大淩河陷入死地。

糧食吃完了,就吃戰馬,最終演化成人吃人,三個月後城中變成了人間煉獄,再要突圍不了,那就鬥得死在城裏,祖大壽決定投降。在這之前,皇太極一直在用各種方式勸降,得知祖大壽真的投降了,皇太極喜出望外,不僅隆重接待,還送上厚禮重金。

爲了感謝皇太極的盛情,祖大壽拋出一個計劃,那就是放他回錦州,尋找時機裏應外合,幫後金攻克錦州。皇太極再三思慮過後,同意了祖大壽的建議,就真的放他回到了錦州。

所謂放虎歸山必要傷人,祖大壽這一放就回不來了,原本祖大壽這一招是詐降,祖大壽回到錦州之後,繼續一心一意組織軍兵抵禦後金。聰明的皇太極就這麼,被粗人祖大壽耍弄了一番。

大明是正朔所在,而且祖大壽也有很深的家國情懷,作爲一位軍人,且是軍人世家,他絕不會對蠻夷稱臣。這應是祖大壽當時的大致想法,但祖大壽只是時代漩渦裏的一朵小浪花,他無法改變太多,隨着戰局愈發不利,他的忠貞還能堅持多久?

四、第二次出降

從第一次詐降,到崇禎十五年,祖大壽在錦州再度堅持了十年,十年間皇太極屢次招降,祖大壽仍不爲所動。從袁崇煥被殺,到明朝滅亡之間,這段時間遼東的抵抗力量也只剩下了祖大壽。皇太極曾經說過:“明所恃者,惟祖大壽之兵。”

崇禎十五年,錦州城被圍,大廈將傾、山河破碎。錦州城被圍困超過一年,城中再度出現饑民相食的慘劇,萬念俱灰的祖大壽真的投降了。鬆錦之戰後,明廷再無力阻止抵抗,只剩下苟延殘喘。

或許還是有不少人罵祖大壽是叛徒,他是投降滿清不假,但我們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殉國而死。楊漣、史可法、文天祥他們是真正的勇士,是民族的脊樑和靈魂,爲萬世敬仰,但這畢竟是少數。

對比那些直接投降李自成的朝臣,對比那些跪拜在多鐸馬下的文官,祖大壽做的夠多了,祖大壽殺了無數後金軍兵,對得起崇禎,出降後他還保住了宗族家人,回首這一切,也算是夠本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