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王允除掉董卓沒能興復漢室,背後到底什麼原因?

王允除掉董卓沒能興復漢室,背後到底什麼原因?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王允的故事,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王允就是這麼一個官N代,他出身太原王氏,世代爲州里冠族,加上王允也有才華,從小就志在立功,通習經傳,早晚練習騎射,同郡名士郭泰曾稱讚他“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

有了家室加成與名士點評,王允在十九歲那年成了郡中一名小吏,不過這個小吏的膽子很面子都不小。當時宦官專權,大大小小的宦官都很囂張,太原郡下的晉陽就有一個宦官趙津仗着上面有人,肆意妄爲,王允一聲令下,派人把趙津殺了。

這種事一個小吏是很難做到的,王允應該是說服了太守,所以當中央宦官向皇帝進讒言的時候,暴怒的漢桓帝殺的是太守劉瓆。

自己得了名,卻讓上司遭了殃,王允過意不去,爲劉瓆送葬回到平原,還爲他守了三年的喪。三年後王允再次出仕,因爲勸諫太守王球用人不當,被王球抓了準備處死。

關鍵時刻,名氣的好處體現出來了,幷州刺史鄧盛聽說了王允的名聲,把他闢爲州駕從事。老大發話了,王球自然不敢不從,派人把王允從監獄裏請出來,送到州里。

王允除掉董卓沒能興復漢室,背後到底什麼原因?

經刺史中轉,王允的名氣又傳到了中央,三公爭相徵辟王允,王允挑選後,做了司徒府的侍御史,負責監察事務。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後,洛陽爲之震撼,爲聚攏人心,漢靈帝下令解除黨錮,任用了大批的名士,王允就被任命爲豫州刺史。

在刺史任上,王允一邊刷黃巾副本升經驗,一邊蒐集證據告宦官,幾次下獄都相安無事。幾年一晃而過,漢靈帝掛了,真正的漢末亂世即將開啓。

皇帝駕崩,王允前往京師奔喪,正好碰上何進謀劃誅殺宦官,王允這個活躍在告發宦官的一線人物也被拉入這個羣,做了河南尹,可惜這場謀劃失敗得很徹底,主謀何進死了還是小事,大事是搬來了董卓。

董卓進京後擅行廢立,直接促成了軍閥間的對立,轟轟烈烈的軍閥混戰就這麼開場了。

王允除掉董卓沒能興復漢室,背後到底什麼原因? 第2張

而王允卻在董卓手下身居高位,漢獻帝繼位時他就升任太僕、尚書令,相當於國家總理。之後又升任司徒,兼任尚書令。

這些都是王允用依附董卓換來的,董卓遷都長安後,自己仍留洛陽對付關東聯軍,長安的大小事務都交給王允處理,足可見他對王允的信任。

董卓回到長安後,要封王允爲溫侯,食邑五千戶,王允推辭不過,只接受了兩千戶。

明面上,王允是董卓的心腹,背地裏,他卻在聯絡士孫瑞、楊瓚、呂布等人,謀劃刺殺董卓。

這次謀劃很成功,董卓被殺,朝廷沒了大敵,如果王允能夠妥善處理各派勢力的關係,安排好涼州兵馬,漢室或許還有那麼一絲復興的希望。

可惜,王允除掉董卓之後,爲手中的權力所醉,既與呂布及董卓舊部不和,又與反董羣臣不睦。

此時的漢朝,已經弱到了極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全都亂成一鍋粥。這個時候最需要的是各方妥協,建立最大的盟友團,重新恢復朝廷的實力和權威。

王允不聽呂布的勸說,沒有赦免近在咫尺的涼州兵,又殺了爲董卓嘆息的大儒蔡邕,更增加了涼州兵的疑慮,嘆息都殺,更何況手下?於是李傕、郭汜殺向長安,呂布抵擋不住走了,臨走時招呼王允一起,王允拒絕了:“若蒙社稷之靈,上安國家,吾之願也。如其不獲,則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臨難苟免,吾不忍也。努力謝關東諸公,勤以國家爲念。”

既然不能復興國家,那就以身殉職,這大概是王允作爲一個忠臣最後能夠做的,畢竟以當時的情況,他就算走了也不可能再復興漢朝,一手好牌都打爛了,更何況從頭再來?

涼州兵殺入長安後,王允被殺,三個兒子和族人幾乎全部遇害,只有哥哥的兩個兒子逃脫。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