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王芬有膽子密謀廢除漢靈帝之事,敗露後卻慫得自殺

王芬有膽子密謀廢除漢靈帝之事,敗露後卻慫得自殺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遙望歷史的河流,感受歷史的滄桑,和小編一起走進了解王芬的故事。

王芬爲東平壽張(山東東平)人,名列"八廚"之一清流派名士;襄楷爲平原隰陰(山東齊河)人,著名方士;陳逸爲汝南平輿(河南平輿)人,太尉陳蕃之子,陳蕃是清流派領軍人物"三君"之一。

當時,東平國屬於兗州,平原郡屬於青州,汝南郡屬於豫州,故此,三人既不是老鄉又不是同宗,交通和通信遠不如現代的東漢末年,看起來毫無瓜葛的三人,怎能走到一起共謀起事?襄楷明確向大家說過,"天文不利宦者,黃門、常侍真族滅",從而可以知道三人同仇敵愾者爲宦官,以此爲切入點,或許能理順三人關係

當時,清流人士互相標榜,天下名士們有"三君"、"八俊"、"八顧"、"八及"、"八廚"等稱號,其中"三君"爲三位領軍人物,陳蕃在列其中;王芬位列"八廚"之一,其意爲能以家財救濟世人的名士。

王芬有膽子密謀廢除漢靈帝之事,敗露後卻慫得自殺

宦官們爲了打擊清流人士,捏造無須有的"結黨營私"罪名告發而引起"黨錮之禍",身爲清流名士王芬,首當其衝,赫然列入黨禁名單上,前後禁錮十九年之久,發生黃巾之亂而靈帝廢除黨禁之後,才被任命爲冀州刺史。故此,王芬對宦官們咬牙切齒,恨入骨髓。

陳蕃和竇武誅殺宦官密謀敗露而被斬殺,其家族也難逃厄運,受連累被誅殺,幸好故友朱震捨命營救而兒子陳逸才倖免於難,黨錮解禁之後,被任官並官至魯相,之所以陳逸與宦官有不共戴天之仇。

桓帝執政之際,宦官專權,政令、刑法殘暴無度,皇子接連死去,多發災難,於是襄楷兩次上書向皇帝陳述宦官們亂殺忠臣、不修仁德,刑法太殘酷、作威作福等惡行,並建議撤銷宦官職位。宦官們肯定不會善罷甘休,幸好"帝以楷言雖激切,然皆天文恆象之數,故不誅,猶司寇論刑。"才保住性命,之所以襄楷也對宦官恨之入骨。

曾經陳蕃推舉襄楷出仕,說明兩人交情不淺,自然而然,襄楷和陳逸相互認識或者交情很深,之後對宦官的共同仇恨,更加深了友誼。故此,兩人結伴找到,志同道合的王芬共謀大事,可以肯定對宦官們仇恨是三人緊密聯結紐帶。

及靈帝即位,以楷書爲然。太傅陳蕃舉方正,不就。>>>《九州春秋》

古往今來"廢帝立新"原本就是天下大事,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東漢之前,也發生過無數次此類事件,但成功的人只有伊尹、霍光僅僅兩人而已,可想而知,其難度不是一般人所能估計到。王芬等密謀者們,根本沒有仔細規劃,而是魯莽地決定起事,故此,存在幾個先天性不足。

其一,把事情想得太簡單、過於理想化,稍微有心計之人,就能看出其危險性,以致於尋求盟友之時,數次碰壁。受到之邀的奸雄曹操就不必多說,必然的斷然拒絕;華歆、陶丘洪等名士們也拒絕合作。

芬陰呼歆、洪共定計,洪欲行,歆止之曰:"夫廢立大事,伊、霍之所難。芬性疏而不武,此必無成,而禍將及族。子其無往!"洪從歆言而止。>>>《三國志》

其二,最核心問題,沒有徹底認清"槍桿子裏出政權"的真理。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他們所掌握的軍隊數量,但是可以肯定數量不會太多,爲什麼這麼講呢?

按常理"北巡河間舊宅"的靈帝,既不是征討叛軍又不是征戰,只是普通巡視而已,故此隨行保護的兵力有限,王芬他們計劃是在此時想擒獲或者斬殺靈帝。然而,此前就發生了不可思議的事情,他們向朝廷"上書言黑山賊攻劫郡縣,求得起兵。"

題外之話,在秦漢時期,調兵遣將使用兵符,如虎符用青銅或者黃金做成伏虎形狀令牌,劈爲兩半,其一半交給將帥,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驗合兩個虎符之後,持符者才獲得調兵遣將權力。

再回到主題,此種行爲只能說明,手上兵力不足或者乾脆沒有可調動的兵力,只能假借討伐黑山軍名義,想調動軍隊。真可笑,起碼的兵力也沒有搞什麼謀反,簡直是鬧兒戲,真是無語,是太天真還是隻是嘴上說說過把癮而已,荒唐至極。

皇甫嵩

王芬有膽子密謀廢除漢靈帝之事,敗露後卻慫得自殺 第2張

王芬起事之前,中平元年(184),漢陽人閻忠曾勸導,鎮壓黃巾之亂第一功臣、名望威震天下、手握重兵的皇甫嵩趁機搞政變,但是遭到其拒絕。身經百戰,馳聘沙場多年的皇甫嵩深知,搞政變不是小孩子玩家家,而是通過真刀真槍的拼殺,流血甚至犧牲才能確保勝利。

然而文人名士王芬、方士襄楷、"憤青"陳逸等人,沒有親身經歷過戰爭,哪能曉得此道理,故此連個像樣的軍隊也沒有,就貿然起事,一方面也可以理解,只是光顧"報仇雪恨"而魯莽決定事情,太不理性,太天真幼稚。

中平元年,車騎將軍皇甫嵩既破黃巾,威震天下。閻忠時罷信都令,說嵩曰:"夫難得而易失者,時也;時至而不旋踵者,機也。故聖人常順時而動,智者必因機而發。今將軍遭難得之運,蹈易解之機,而踐運不撫,臨機不發,將何以享大名乎?"嵩不從,忠乃亡去。>>>《九州春秋》

例如,董卓趁都城洛陽出現權力真空機會,迅速挾持天子,把控朝政,雖然民心向背,此時大米已煮成粥,加之以手上擁有勇猛無比的涼州兵,血腥鎮壓反對者,才勉勉強強禍害天下三年,然而,假設王芬等人起事成功,之後沒有自己強大嫡系部隊的支援,拿什麼拯救被敵對勢力四面包圍的自己?

其三,名不正言不順而不會得到廣泛支持。相比之下,當初董卓入京,名義上以剷除宦官爲目的,還奉大將軍何進旨意而行動,所以名正言順。其入京過程沒有碰到一丁點兒阻撓,之所以董卓纔有機會,迅速廢除少帝,新立獻帝,逐步掌控權力。反之,以當時董卓手中區區三千兵力,絕對不可能掌控都城洛陽局勢,更不可能掌控朝政,只能在入京之路上被消滅掉。

與此相反,董賊焚燒洛陽城,西遷都城長安之後,關東軍盟主袁紹爲了便於駕馭"傀儡"皇帝,打算拋棄漢獻帝,另立新皇帝,他選中漢宗室、幽州牧劉虞。因其行爲名不正言不順,不僅遭到曹操、袁術等聯盟軍諸侯們極力反對,劉虞還嚴厲訓斥其"造逆謀"行爲,最終此時只能不了了之。

虞見岐等,厲色叱之曰:"今天下崩亂,主上蒙塵。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國恥。諸君各據州郡,宜共戮力,盡心王室,而反造逆謀,以相垢誤邪!"固拒之。>>> 《後漢書》

太祖答紹曰:"董卓之罪,暴於四海,吾等合大衆、興義兵而遠近莫不響應,此以義動故也。今幼主微弱,制於奸臣,未有昌邑亡國之釁,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諸君北面,我自西向。" >>> 《魏書》

"門生故吏滿天下"的四世三公家族之後、關東聯軍盟主、手握重兵的袁紹也知難而退的事情,王芬等人是不知怎麼想的?首先剷除作惡多端的宦官之事無可厚非,但以什麼資格廢除靈帝?既沒有明確宗旨,有沒有名分的起事,和強盜、山賊的行爲如出一轍,無人捧場。

總之,心中充滿報仇雪恨之念的"憤青"陳逸和整天觀望天空,預測吉凶和未來,想改變現狀的"空想家"襄楷兩人聯合忽悠之下,決定起事的"單純"王芬,既沒有軍隊保障又沒有名分下,起事必敗無疑。或許王芬在實際實施過程中,才發現事情的不簡單而後悔不已,但已經走得太遠,無法回頭,終究恐懼而自己了斷生命,真是可憐之人啊。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