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揭祕:“貞觀之治”時期的米價是多少?

揭祕:“貞觀之治”時期的米價是多少?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貞觀之治”真是一個繁盛的局面嗎?還是僅是史書杜撰出來的“虛假盛世”?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在《新唐書》中有着這樣的記載:“貞觀四年之時,糧市上一斗米的價格在四錢到五錢上下,百姓外出時大可安心,就連房門都無需緊閉,甚至外出千里也不需自備乾糧”。

從這段話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這一時期唐朝的生產力大有提高,而且治安穩定。似乎唐朝已經從戰亂的陰霾中走出來了,經濟也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不過,用糧食的價格來衡量一國的綜合國力情況,顯然是行不通的,在經濟學上這更是站不住腳。

在《漢書》中有這麼一句話

“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

雖然糧食的價格不能來衡量一國的綜合國情,但是卻能反映出這個國家的基本經濟狀況。

糧食價格太貴,百姓負擔不起;糧食價格太低,則農民受到損失。不管糧食的價格是高或低,對社會都是有危害的,嚴重的話甚至會影響到社會的經濟合理發展。

而貞觀四年的米價僅四錢一斗,低得太離譜,對於農民來說實在是大大的傷害。而歸咎下來只能說明唐王朝的奮鬥,仍未取得較好的成果,反而可能會引起經濟危機,導致社會動盪。

揭祕:“貞觀之治”時期的米價是多少?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新唐書》中的其他內容,大致是:“當時,唐朝首都長安周邊的土地都很肥沃,然而可耕種的土地面積卻少得可憐,糧食的產量都無法滿足城內的日常需求”。

在這種情況下,

要滿足城內的糧食需求,只能從全國各地調糧,最常見的方式便是漕運”。

既然要運糧,那麼自然要承擔運費。當時,唐朝的交通並不便利,覈算下來一斗米的運費大概在三錢。而《新唐書》中記載的米價卻是四錢,也就是說除去運費之後,這一斗米其實只賣一錢。

這個說法顯然與事實不相符合,因此,《新唐書》中的內容產生了矛盾之處,不可盡信。

其實唐朝都城長安的米價並不便宜,反而非常昂貴。在貞元年間,長安米價最高達到了一斗千錢,正因米價昂貴,長安地區最大的儲量倉庫太倉也僅屯了十天左右的糧食,供天子的後宮食用。

這與貞觀四年時的一斗四錢相差巨大,要知道,唐太宗到唐高宗也不過幾十年而已,時間並不久遠,這米價怎麼會有如此巨大的變革呢?

稍微一想就明白,《新唐書》並沒有如實記載。完全是爲了誇讚唐太宗的政績,這纔有瞭如此浮誇的記錄。

揭祕:“貞觀之治”時期的米價是多少? 第2張

事實上,在貞元年間,長安的米價也曾跌落到最低價,堪稱是百年難得一遇的事。據史料所載,

貞元初年宰相陸贄曾上書皇帝,建議從民間低價購糧,擴充糧倉,以備不時之需。

很快,朝廷就採納了這一建議,並在關中一帶大量收購未脫殼的大米。當時,購買這些穀子的價格在一斗七十錢。

可見,唐高宗剛繼位之時,正逢歷史上明確記載的“谷賤”之年。但是這低價之年的谷價也是一斗七十錢。

從這一史實,我們不難發現

貞觀四年的“米價四錢”就是一個謊言,一個荒誕的笑話。

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推斷出,唐太宗所創造的“貞觀之治”並非盛世。

揭祕:“貞觀之治”時期的米價是多少? 第3張

想要知曉唐太宗統治之時的綜合國力,不僅要通過史官的一家之言,還要通過“外人”的評判。當時,高昌國與大唐王朝往來密切,而高昌國國王鞠文泰與唐太宗也私交甚好。

不過,鞠文泰對大唐王朝的評價卻是這樣的:“往吾入朝,見秦、隴之北,城邑蕭條,非復有隋之比也。”翻譯過來,也就是說這一時期唐朝的經濟算是蕭條的,無法與之前的隋王朝相比。

既然連之前的隋王朝都比不上,又何談步入盛世呢?

其實,李世民奮鬥了一輩子,大唐也沒能發展成他想象中的模樣。與隋朝的經濟相比,初唐實在是不值一提,實在是比不上。

至於原因,相信大家也很清楚,一個新王朝的建立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戰亂剛結束,國家的人口自然會銳減。所以說,初唐不僅經濟比不上隋朝,人口規模也遠不如隋朝。

在唐太宗去世三年之後,大唐王朝的人口連四百萬戶都不到,而此前的隋朝全國總人口大約有八百萬戶。可見,唐太宗努力了那麼多年,連人口都沒能追上隋朝。

不過,一個新王朝,總要給人一種“勃勃生機”的感覺吧?不然,又怎麼穩住民心,穩定統治呢?

所以只得僞造出盛世王朝的模樣,所以說,這也是一種維護王朝穩定的手段。

揭祕:“貞觀之治”時期的米價是多少? 第4張

其實僞造盛世並不是“貞觀之治”開創的先河,早在之前便已經產生了,唐朝只能算作是模仿者。

《晉紀總論》中就對太康時期進行了評價:“牛馬被野,餘糧棲畝,行旅草舍,外閭不閉,民相遇者如親,其匱乏者取資於道路”。

從這段話的意思來看,太康時期是一個非常繁盛的時期。但是,事實上真是如此嗎?這樣的記錄其實是經不起推敲的,如果太康時期真像文字記錄那般繁盛,又怎麼會歷經了三代便亡國了?由此可見,

史料記載的只是王朝統治者的意願而已,不一定是按照真實的狀況來記錄。

所以說,我們印象中的“貞觀之治”是一個盛世王朝,其實這僅是王朝統治者穩固朝政的一種“輿論”手段而已。

真實的“貞觀之治”僅能說明唐太宗的政治清明而已,至於國家昌盛就凸顯不出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