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安祿山爲什麼要發動安史之亂 安祿山究竟有什麼資本

安祿山爲什麼要發動安史之亂 安祿山究竟有什麼資本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安史之亂,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最鼎盛時代,尤其是唐玄宗在位時期,更是巔峯中的巔峯,這麼強大的大唐,它爲何只是被安祿山搞了一下,說跨就跨了呢?

一,安祿山爲什麼要反?

我們先把目光放在安祿山身上,問他2個問題,他爲什麼要反大唐?他反大唐的資本是什麼?

安祿山爲什麼要發動安史之亂 安祿山究竟有什麼資本

(安祿山劇照)

安祿山反大唐,主要是唐玄宗的平衡術,唐玄宗治國法寶就是平衡,哪方勢力強大,就要彈壓一下。

比如,唐玄宗一日殺三子後,太子之位空懸,壽王李瑁是最好的太子人選,但是李隆基卻不聲不響的選了李亨。

爲什麼?因爲壽王的勢力太大了!壽王是唐玄宗的寵妃武惠妃的兒子,愛屋及烏之下,唐玄宗就很喜歡壽王,而且權相李林甫也支持立壽王爲太子,最要緊的是壽王早年是由唐玄宗的大哥——李憲撫養長大的。

當所有有利因素都集中在壽王身上時,唐玄宗就習慣性運用平衡術,把壽王踩上一腳——立了無背景、無勢力、無人緣的李亨爲太子。

除了皇嗣問題,大臣他也搞平衡,比如張九齡下臺後,爲了平衡朝堂,他把大舅哥楊國忠提拔上來,專門制衡李林甫,不讓其一家獨大。

安祿山爲什麼要發動安史之亂 安祿山究竟有什麼資本 第2張

與此同時,軍中也是大肆搞平衡術,唐玄宗最重視的東北邊軍與西北邊軍,早先西北邊軍是王忠嗣爲代表,但是他勢力一度膨脹,曾兼任四鎮節度使:河西、隴右、朔方、河東。令唐玄宗忌憚無比,指使李林甫大力一腳踩下,先貶爲漢陽太守,後轉爲漢東郡太守,一年後暴斃。(這不得不讓人懷疑是唐玄宗弄死的)

王忠嗣,其實就是安祿山的一個前例!只不過安祿山與王忠嗣不同的是,他是胡人,對國家沒有那麼高忠誠度,他有野心,他不甘心被唐玄宗擺弄,甚至有可能丟掉性命。

安祿山在兼任平盧、范陽和河東三鎮節度使後,就開始野心膨脹了,加之在平衡術下楊國忠不斷地給他上眼藥,終於打出了“清君側殺楊國忠”的旗號起兵。

安祿山爲什麼要發動安史之亂 安祿山究竟有什麼資本 第3張

這就是爲什麼安祿山要反的原因。

二,安祿山有什麼資本反大唐?

均田制崩潰,導致府兵制的消亡,募兵制崛起,才讓安祿山有了造反的資本。

我們可以把國家財富資源看成一個大蛋糕,這個蛋糕讓全天下的人來瓜分。其中統治階層佔了大頭吃肉,廣大地主階級佔一部分啃骨頭;最後剩下小部分湯水,給全天下的貧民,這是2000年來不變的封建資本結構。

北魏時期,由於以前常年征戰,人口調零,大量無主土地被國家撿了便宜,因此北魏孝文帝把這些土地分配給無地的貧民,這就是均田制。

安祿山爲什麼要發動安史之亂 安祿山究竟有什麼資本 第4張

50年後,宇文泰在均田制的基礎上,制定了府兵制,它的特點是:兵農合一,即平時爲農,戰時爲兵。國家給農民土地,那麼農民就要爲國家打仗,打仗還要自備衣甲、馬匹、武器等等。

大家看《木蘭詩》的“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就是府兵制中,士兵要自備武器軍需。

二百年後的唐玄宗時期,府兵制再也無法運行下去了,爲何?

因爲土地是固定的,就那麼一點,這200多年來,經歷了隋朝一統,唐朝盛世,人口不斷的增長,土地不斷的分出去,能分的土地越來越少,到了唐玄宗時期,全國人口達8000多萬,是北魏的幾倍,早就無地可分了。

而土地兼併卻日益嚴重,尤其是繁華地帶的土地。兼之國家賦稅又是以人身爲本,本來他們家就沒土地,還要交稅,那當然是逃到偏遠人煙稀少的地區,繼續想辦法生活,這就是浮逃戶的來源。

由於大量的農民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當府兵的經濟基礎,他們加入到逃亡的難民陣營,府兵制因爲無兵可調而名存實亡。

安祿山爲什麼要發動安史之亂 安祿山究竟有什麼資本 第5張

但國家要用兵咋辦?這時候募兵制就應運而生。募兵制在唐高宗時期就開始了,到了唐玄宗時期,更加蓬勃發展。經過開元、天寶的大治,國家積累了很多錢財,爲募兵制提供了無限的動力。

因此,李林甫主政年代,唐朝實行了長征健兒制度,健兒指軍人,長征指久住邊境。

唐朝前期和之前的朝代,府兵制核心,都有一個政治底線,即在軍隊部署方面,保持內重外輕的局面。也就是說,全國的兵力,要有差不多一半是部署在長安周邊,以拱衛京師,威脅地方。

到唐玄宗實行長征健兒制度後,軍隊是國家花大錢養的,有投入就要有產出,不然養那麼多軍人白白吃飯?於是,唐玄宗時期,特別多對外的戰爭,又因爲對外戰爭多,不可能一直把大部分軍隊都駐紮在京師長安附近。因此,唐玄宗把全國大部分兵力,分別交給十個節度使管理。

安祿山爲什麼要發動安史之亂 安祿山究竟有什麼資本 第6張

久而久之,國家軍力部署變成了外重內輕,中央掌控的軍隊處於絕對劣勢,這十個節度使掌握了大唐90%的兵力,尤其是安祿山,是繼王忠嗣之後又一勢力龐大的軍官,他掌握着三個鎮的兵力,而且是長期對外征戰的精銳,用來對付中原老弱殘兵組成的軍隊,簡直是綽綽有餘。

安祿山是胡人,他在邊關鎮守多年,威望甚高,加之他手頭軍隊中的長征健兒,很多都是當地的胡人,與安祿山是同種,他還通過提拔一些親信來掌控全軍。

“安守忠、李歸仁、蔡希德、牛庭玠、向潤客、崔乾祐、尹子奇、何千年、武令珣、能元皓、田承嗣、田乾真,皆拔於行間。”——《舊唐書·安祿山傳》

三,安史之亂帶來的後果

安史之亂後,全國各地的節度使有樣學樣,成了割據的軍閥,中央無法集權,皇帝的權威也一落千丈,文化也造成了割裂。

安史之亂前,唐朝人對胡人是很開放,很包容的心態,因爲李唐皇室也有胡人血統。但是爆發安史之亂後,唐人對胡人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知識分子對胡人的反感,產生了華夷之辯。

以柳宗元、劉禹錫、元稹、白居易等爲代表,他們在作品中或多或少的夾雜了華夷之辯的思想,尤其是韓愈,他因爲反感蠻夷,導致對夷狄文化的佛教也反感,併力排痛斥。

安祿山爲什麼要發動安史之亂 安祿山究竟有什麼資本 第7張

軍事上,安史之亂後是軍閥割據,這些藩鎮不但不聽中央的命令,還多次叛亂。比如,唐德宗在削藩的時候,就接二連三遭到叛亂。剛開始,平亂戰爭還比較順利,但後來各個藩鎮聯合起來反對他,有所謂的“四王”。

涇原兵馬使的防秋兵,在路過長安的時候,發動了兵變,唐德宗被迫逃到奉天(今陝西乾縣),結果遭到了朱泚的長期圍攻,差點命喪奉天,後來幫他平定叛亂的朔方軍節度使李懷光,緊跟着又發生了叛變,德宗又逃往了涼州。

國家在這些軍閥的不斷折騰下,民不聊生,越來越衰落,想搞生產,搞發展都搞不了,到處都在打仗搞破壞,處處白骨露於野。真應了那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看現在的伊拉克)

宋朝成立後,吸收了唐朝藩鎮割據的教訓,杯酒釋兵權,又重用士大夫制約武人集團,造成華夏尚武精神的衰退,所以終宋一朝,處處積弱屈辱。

安祿山爲什麼要發動安史之亂 安祿山究竟有什麼資本 第8張

後語:歷史上,每逢大的動盪,都是因爲社會資源分配出現了問題。

比如,草原民族爲何老是入侵我們中國,經過歷史學家竺可楨研究氣象得出結論,每到天氣寒冷的年代,草原民族一定會入侵,因爲他們的牛羊大量死亡,沒有吃的了,只能南下搶劫。(誰也想不到胡裏改人竟然搶出了一個滿清王朝)

同理,我國曆史上,每一次大的動亂,基本都是草根活不下去了,纔不得不起兵。

再比如,東漢黃巾起義、唐末黃巢起義、元末紅巾軍起義、明末李自成起義、清末太平天國等,歷朝歷代,無數大小的農民起義,都是因爲要活不下去了纔要搞事的。、

安史之亂亦不例外。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