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1644年的局勢如何?三桂降清的原因是什麼?

1644年的局勢如何?三桂降清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7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吳三桂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01

吳三桂作爲明清易代之際的關鍵人物,在這段時間節點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作爲歷史人物,吳三桂其人也極富爭議性,其中爭議性最大的則是他在1644這個關鍵年份所做的影響歷史進程的決定——降清。

關於吳三桂選擇降清的原因,一直以來,主流觀點都採納“愛妾被佔”說,即吳三桂得悉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所佔,不甚忿怒,立馬改旗易幟,投降多爾袞。這一說法最早來自明末清初文人吳偉業所作的《圓圓曲》。

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爲紅顏。

在詩中,吳偉業對吳三桂降清始末進行藝術加工,摻雜進一些大衆喜聞樂見的兒女情長橋段,故而流傳最廣,乃至於後世談到吳三桂必提“衝冠一怒爲紅顏”,爲吳三桂的形象塗上了一層癡情硬漢的色彩。

1644年的局勢如何?三桂降清的原因是什麼?

02

但《圓圓曲》畢竟是文藝作品,並非信史,以文藝作品裏的觀點來概括吳三桂這個歷史人物難免有以偏概全之嫌。今天讓我們來揆諸明末相關史料,從吳三桂作爲政治及軍事人物的角度,來探析吳氏爲何會做出“降清”這一歷史性抉擇。

吳三桂字長白,將門出身,其父吳襄是天啓二年的武進士,其舅舅祖大壽,是明末遼東的重要將領,吳三桂的家世及姻親圈子在後世有一個更爲著名的稱呼“遼西將門集團”。也因此,吳三桂一直在軍中任職,三十出頭就官居遼東總兵。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稱帝,便大舉東征,目標直指北京。先年末孫傳庭兵敗身死,使明朝喪失掉關內的唯一一支精銳,以至於李自成一路所向披靡,如入無人之境。此時,駐紮在寧遠,擁兵三萬餘的吳三桂就成了整個北方地區舉足輕重的力量。可不要小瞧這三萬人,這些人在後世有個更響亮的稱號——關寧鐵騎。

03

二月底,崇禎加封吳三桂爲平西伯,令他率軍入衛,可還沒等到這支勤王的兵馬,北京已於三月十九日爲李闖所佔領,崇禎自縊殉國。

得悉北京城破的消息,已經走到豐潤的吳三桂立馬退守山海關開始觀望起來。

此時整個天下的形勢在混亂中主要分爲三股力量,一是在關外虎視眈眈,馬上準備空巢而出入關佔便宜的清朝;二是剛剛佔領北京,近乎奄有北方達到“人生巔峯”的大順;三是還據有兩淮江南,暫時處於羣龍無首狀態的明朝殘餘(南明)。

其中,與吳三桂有“大義”羈絆的明朝殘餘遠在江南,隔絕不通,短期內難以爲恃,而剩下的兩股力量,一方無敵於世,一方誌氣正驕,僅憑吳三桂麾下的三萬餘兵馬,與任何一方抗衡都無異於以卵擊石。

況且,吳三桂此次入衛勤王是放棄關外之地率領全體軍民入關,如今北京已爲李自成所據,關外老巢又已棄守,只能坐困山海關,實際上是已經陷入到進退無門,糧餉不繼的危險境地。

1644年的局勢如何?三桂降清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04

所以這個時候,什麼忠臣赤子的情懷只能拋之腦後,吳三桂必須要在大順與大清之間做出抉擇。

山海關是交通關內外的重鎮,素有“天下第一關”之稱,如果爲清朝所得,那麼等於清朝打開了入關的大門,關內將隨時處於其虎視眈眈之下;如果爲李自成所得,那麼等於關上了北大門,隔絕關外的窺視。所以佔據山海關的吳三桂,因緣際會之下,一時成了雙方眼中的“香餑餑”。

事實上,自從1642年清朝贏得鬆錦會戰後,清朝便開始招降吳三桂。爲此皇太極特地留下祖大壽等人,一年多時間先後四次或親筆致書,或通過祖大壽家信來勸告吳三桂投降。彼時吳三桂雖然坐守關外寧遠孤城,但關內朝廷尚存,君臣大義仍在,所以一直置若罔聞。

05

而另一方的李自成也沒有忽視掉吳三桂這股力量。早在三月十五日闖軍攻佔居庸關後,便讓吳三桂的舊日同僚——降將唐通前去山海關招降吳三桂,並且價碼開的很高,許以封侯之位。

“賊入關,遣兵政府左侍郎左懋泰偕通守山海關,通遺三桂書,盛誇自成禮賢,啖以父子封侯”。

同時,李自成入京後,得知吳三桂糧餉不足的窘境,又特地讓人帶四萬兩餉銀去犒賞吳三桂,解其燃眉之急。當時吳三桂一家三十餘口也俱在京師,李自成又讓吳襄寫去家信,以父親的名義勸兒子投降。

按《平寇錄》記載:“我爲爾計,及今早降,不失封侯之位,而猶全孝子之名。萬一徒恃驕憤,全無節制,主客之勢既殊,衆寡之形不敵,頓甲堅城,一朝殲盡,使爾父無辜受戳,身名既喪,臣子俱失,不亦大可痛哉!”

總之,最起碼最初李自成是盡了最大的誠意和努力去招降吳三桂。

06

李自成的努力並沒有白費,在大義及家眷都在李自成之手的情況下,吳三桂不論從長遠還是眼前考慮,投降李自成才能最優選擇。所以在迎接完李自成的使者後,吳三桂馬上召集諸將議事,他先簡要介紹了一下當前形勢“都城失守,先帝賓天”,說了些“恨不能以死報國”的場面話後,直奔主題:如今李自成的招降使者就在這裏,是該降呢還是該拒呢?

“今闖王使至,其斬之乎?抑迎之乎?”

在當時的局勢下,誰也做不出“斬使明志”的豪情壯舉,既然做不出,那只有投降。於是吳三桂正式對來使宣佈投降,把山海關的防務交給唐通等人,自己則率所部前去北京朝見新主,沿途大張旗鼓,儼然入朝受封的架勢。

07

如果一切順利,接下來就是“以禮來降,封侯之位”的戲碼,但歷史沒有如果。在吳三桂走到永平沙河驛時,遇到了由京城趕來的家人,帶來的也不是好消息,吳三桂聽完這個消息,立馬折返回去,從此於李自成不共戴天。

關於吳三桂所接到的消息,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愛妾被擄”說,吳三桂走到永平,遇到從京城逃出的家僕,帶來了“陳圓圓”被劉宗敏擄走的消息,吳三桂認爲李自成這種“嘴上叫哥哥,背後掏傢伙”的兩面派行爲是對他的極大侮辱,自己的女人被奪哪個男人能忍?所以憤而於李自成決裂。這種說法被《清史稿》的編者所採信。

“三桂引兵西,至灤州,聞其妾陳沅爲自成將劉宗敏掠去,怒還,擊破自成所遣守關將”。

08

另一種說法是吳三桂入京朝見李自成途中遇到逃出來的家僕,帶來吳家被抄吳襄被拷掠的消息,吳三桂認爲李自成故意誆他入京,打着一網打盡的目的,根本不是誠心招降他,當即掉頭回轉。

“賊得京師,召三桂。至永平,聞其父大將軍襄爲所繫,索餉二十萬,乃驚曰‘此誘我,剪所忌爾’,乃引兵還”。

天可憐見,吳家父子寧可自己“所食者粗糲”過苦日子,也要厚待麾下家丁“皆細酒肥羊”,要真有二十萬兩白銀,早拿去養兵了。

這兩種說法因爲前一種帶有“愛情元素”,所以廣爲流傳,以至被史家所採納,可是仔細研究,卻經不起推敲。

09

按《圓圓傳》所載,吳三桂初見陳圓圓是在崇禎十六年,可揆諸史料,沒發現吳三桂當年入京述職的記載,況且崇禎十六年是多事之秋,

吳三桂也不可能輕離邊境重地。

另據記載,崇禎十五年清軍入寇京畿,吳三桂阻擊多有斬獲,爲表彰其功,崇禎親自召見吳三桂並賜宴武英殿,當時的吳三桂儼然一顆冉冉升起的將星,大臣多有結交者,連國丈周奎也在自己家宴請吳三桂,而這是吳三桂第一次遇見陳圓圓。

“嘉定伯首置綺筵,餞之甲第,出女樂佐觴,圓圓亦在擁紈之列。”

就算吳三桂此次與陳圓圓一見定情,但吳三桂戎馬倥惚,又久鎮在外,二人也並沒有什麼長相廝守的時間,更別談多麼深厚的感情了。

10

歷史上,李自成入京後的一系列諸如“助餉”、“拷掠”等騷操作一直爲後人所詬病,讓他在一個多月內迅速失去了人心,最終落得黯然退走的下場。但事實上,這其實也並非是李自成的本意,乃是因爲其部爲農民軍,素無軍餉,主要靠自己搶掠。破京師前,李自成約束軍紀,許以厚賞,但破城後卻發現皇宮中府庫空空如也,承諾遲遲不能兌現,他手下的軍頭們只能把主意打到官紳頭上,而吳襄只是受到波及的倒黴蛋。

倘若吳三桂得知被抄家後沒有憤而回返,而是派人致書李自成;倘若李自成能夠在籌備登基大典的萬機之中特地保護一下吳家,歷史可能又是另一種結局。但歷史沒有如果,吳三桂最終走上了“乞師滿洲”的道路,而李自成也難逃“一片石”的宿命.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