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諸葛亮當年的躬耕之地到底在哪裏?襄陽還是南陽?

諸葛亮當年的躬耕之地到底在哪裏?襄陽還是南陽?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諸葛亮當年的躬耕之地到底在哪裏?襄陽還是南陽?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其實長久以來,現如今的襄陽和南陽一直都在爭論,諸葛亮當年躬耕之處到底是在什麼地方,兩方各執一詞,說的都很有道理,好像都沒什麼問題。畢竟時隔一千多年,中間經歷了那麼多的王朝,會發生很多變化這也是很正常的。不過在資治通鑑裏面,卻說諸葛亮是寓居襄陽隆中而不是南陽隆中,這是否說明,襄陽纔是諸葛亮躬耕之地呢?

諸葛亮當年的躬耕之地到底在哪裏?襄陽還是南陽?

北宋大歷史學家司馬光在著名的史書《資治通鑑》中說:“初,琅邪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潁川徐庶與崔州平謂爲信然。州平,烈之子也。”

這本是諸葛亮隱居隆中的有力證據。可是臥龍崗卻狡辯認爲北宋《資治通鑑》說的是“襄陽隆中”,和東漢末年諸葛亮《出師表》所言“躬耕於南陽”不一致,因此躬耕地不是“隆中”!

真是這樣嗎?當然不是!這其實是臥龍崗慣用的錯亂時空的胡扯手法。

北宋《資治通鑑》的“襄陽隆中”是後世行政區劃變化,隆中劃歸襄陽後的結果。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是遵循陳壽《三國志》的原則,以晉代行政區劃來描述當時歷史事件的發生地。最典型的如《三國志》記載:“來敏字敬達,義陽新野人,來歙之後也。”“鄧芝字伯苗,義陽新野人,漢司徒禹之後也。”

衆所周知,新野是東漢南陽郡屬縣,在《三國志》中怎麼變成義陽郡屬縣了?顯然這不是東漢末年的行政區劃!

正史《晉書》記載:“及武帝平吳,分南郡爲南平郡,分南陽立義陽郡……義陽郡太康中置。統縣十二,戶一萬九千。新野侯相;穰;鄧,故鄧侯國;蔡陽;隨,故隨國;安昌;棘陽;厥西;平氏,桐柏山在南;義陽;平林;朝陽。”

在太康年間,晉武帝從南陽郡中分出一部分設立義陽郡,這其中包括了新野縣和隆中原來所屬的鄧縣。顯然作爲晉臣的陳壽在編《三國志》時使用的就是晉代太康年後的行政區劃,所以三國人物來敏、鄧芝才由南陽新野人變成了義陽新野人。

諸葛亮當年的躬耕之地到底在哪裏?襄陽還是南陽? 第2張

與此同時,晉初還將原南陽鄧縣南部包括樊城、隆中一帶改爲鄧城縣劃到襄陽郡。

《晉書》記載:“襄陽郡魏置。統縣八,戶二萬二千七百。宜城故鄢也;中廬;臨沮,荊山在東北;巳阝;襄陽侯相;山都;鄧城;鄾。”

《舊唐書》則記載:“鄧城,漢鄧縣,屬南陽郡,古樊城也,宋故安養縣,天寶元年改爲臨漢縣。”

宋《輿地廣記》記載:“鄧城縣故鄧國,二漢爲鄧縣屬南陽郡,晉曰鄧城屬襄陽郡。”鄧城就是樊城,晉代劃到襄陽郡。

歷代襄陽地方誌對魏晉鄧城歸屬也有一致的記載。

《明萬曆襄陽府志》記載:“建安十三年,魏得荊州,分南郡以北立襄陽郡,又分南陽西界立南鄉郡。”又載“晉亦置襄陽郡……以宜城、中廬、臨沮、邔、襄陽、山都、鄧城、鄾屬襄陽。”

該志明確提到建安十三年,南陽郡僅劃西界設南鄉郡,沒有把鄧縣劃歸襄陽郡的記錄。同時提到“晉置襄陽郡,以鄧城、鄾屬襄陽。”可見鄧城縣晉代才劃歸襄陽。

《清乾隆襄陽府志》則說:“東漢建安中,割南郡編縣之北,即南陽之山都立襄陽郡……惟時,郡境北界漢水,西界萬山。晉則西北益以鄧城。”也明確記載鄧城晉代才劃到襄陽郡。

《清光緒襄陽縣誌》記載更詳細:“是爲郡治之始,建安十三年,曹操分置襄陽郡領縣七:襄陽、宜城、中廬、臨沮、邔、山都、旍陽。三國屬魏,景初元年分襄陽郡臨沮、宜城、旍陽、邔、四縣置襄陽南部都尉。晉仍郡名,領縣八:宜城、中廬、臨沮、邔、襄陽、山都、鄧城、鄾。”

諸葛亮當年的躬耕之地到底在哪裏?襄陽還是南陽? 第3張

可見三國時期的襄陽郡僅管理是七個縣並不包括隆中所在的鄧城,晉代襄陽郡管理八個縣,鄧城才劃到襄陽郡。

由此可以得出結果論,在晉代隆中所在的鄧縣才分別劃給了義陽郡和襄陽郡,因此北宋《資治通鑑》的“襄陽隆中”就是晉代行政區劃無疑。

其實,關於《資治通鑑》的“襄陽隆中”,南宋著名歷史學家胡三省早有註釋。

“初,琅邪諸葛亮襄陽寓居隆中”胡三省注曰:“亮從父玄,爲豫章太守,將亮之官。會漢朝以朱皓代玄,玄與亮往依劉表。漢晉春秋曰: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按東坡詩萬山西北古隆中也。故其萬山詩云:「回頭望西北,隱隱龜背起;傳雲古隆中,萬樹桑柘美。”

可見北宋《資治通鑑》的“襄陽隆中”就是《漢晉春秋》所載東漢末的“南陽郡鄧縣隆中”。

而南陽曆代地方誌中也就隆中歸屬的變化有明確記載。

《明嘉靖南陽府志》收錄的《嘉靖乙酉撫民右參政許復禮奏請敕賜廟額祭文爰定祭品知府楊應奎增修大備事載碑記》詳細記載了明嘉靖年間,朝庭按照祭祀隆中武侯祠的慣例祭祀臥龍崗武侯祠的經過。其中提到:“(臥龍崗)此亦隆中地,蓋秦以襄陽隆中爲南陽郡也。”

《清光緒南陽縣誌》收有明代吏部尚書李東陽爲臥龍崗武侯祠重建而寫的《重修諸葛武侯祠記》,其中記載:“南陽府城西五里,臥龍岡草廬舊址。漢史稱侯躬耕南陽又曰寓居襄陽隆中,蓋秦南陽郡即今鄧州而襄陽(隆中)實在其界故也。”

襄陽隆中在秦代就屬於南陽郡,顯然當時不叫“襄陽隆中”而是“南陽隆中”。“襄陽隆中”自然是行政區劃變化的結果。

綜合以上歷史記載,事實就再清楚不過了,所謂“襄陽隆中”只不過是後世行政區劃變化後的結果。隆中從秦代開始就屬於南陽郡,而晉代以後才劃歸襄陽郡,才變成了“襄陽隆中”。所以南陽地方誌纔會記載“又曰寓居襄陽隆中,蓋秦南陽郡即今鄧州而襄陽(隆中)實在其界故也。”

臥龍崗經常混淆古今行政區劃,不顧史實的一面把今南陽市等同於古代大一倍的南陽郡,另一面又把今襄陽隆中與古代南陽鄧縣隆中割裂對立,製造所謂“躬耕地”歷史爭議的假象,目的就是爲了把自已僞造成躬耕地。但假貨就是假貨,只要稍微研究一下史料就能戳破假象。

最後來欣賞司馬光的一首小詩:文武從容兩有餘,公板將幕往來居。已安四海如三傑,欲散千金比二疏。今日監邊親跪轂,他年入殿賜乘車。武侯暫爲蒼生起,長憶隆中臥舊廬。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