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上的今天 > 東晉大將桓溫逝世

東晉大將桓溫逝世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8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桓溫(312~373年),字符子,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東晉大臣。桓彝之子,桓衝之兄,娶晉明帝之女南康公主爲妻。一度執掌東晉朝政,曾三次北伐。

父親早逝,少有大志,嚮往劉琨、陶侃的事蹟。鹹康七年(341年),任琅琊太守。永和元年(345年),桓溫任荊州刺史,取代庾翼兵權。次年(346年),桓溫趁成漢內部不穩之際,率軍沿長江直上,平定蜀地,漢王李勢投降,拜徵西大將軍,封臨賀郡公。永和五年(349年)四月,後趙主石虎死,北方再度混亂,桓溫多次請求北伐未果。永和六年(350年),朝廷以殷浩爲中軍將軍、都督五州諸軍事,委以北伐重任,以此抗衡桓溫。結果殷浩大敗而回,桓溫遂掌大權。

東晉大將桓溫逝世

網絡配圖

永和十年(354年),桓溫第一次北伐前秦,親率步騎四萬餘人,水軍直指南鄉(湖北均縣),命梁州刺史司馬勳沿子午道(秦嶺棧道,通向漢中)推進,一路攻佔上洛(陝西商縣),在陝西藍田擊破氐族苻健軍隊數萬人,進駐霸上(長安東面),苻健以數千人退守長安,當地民衆“持牛酒迎溫於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圖今日復見官軍!’”(《晉書》),桓溫未乘勝追擊長安,反待敵自潰,期間本想將春麥收作軍糧,但秦軍已搶先收割,晉軍糧秣不繼,被迫撤返襄陽。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溫第二次北伐,擊敗羌族姚襄,收復洛陽。隆和元年(362年),桓溫建議遷都洛陽,又建議南遷的士族返鄉,但遭到達官貴人激烈反對。前燕趁東晉君臣相互猜忌和牽制之際,重新佔領洛陽。太和四年(369年),桓溫爲了樹立更高的威望,決定率步騎5萬北伐前燕,一路勢如破竹。經金城時,“見前爲琅琊時所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涕。”登平乘樓,眺矚中原,慨然說道:“遂使神州陸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晉書》)在枋頭(今河南汲縣東北)忽逡巡不前,企圖“坐取全勝”。不久軍中絕糧,又聞前秦援兵將至,遂燒船、棄甲,自陸道撤退,鑿井而飲,行軍七百餘里,途中遭前燕騎兵伏擊,損失三萬餘人,大敗而歸。

桓溫長期掌握大權,素有不臣之志,頗羨王敦之舉。有一次,他撫枕而嘆:“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復遺臭萬載耶?”鹹安元年(371年),率軍攻壽春(今安徽壽縣),俘斬袁瑾。枋頭敗歸後,桓溫威望大減,便聽從謀士郗超的建議想用廢立的辦法重新樹立威權。同年,桓溫廢帝司馬奕爲海西公,改立司馬昱,即簡文帝,以大司馬專權。

次年,簡文帝死,遺詔由太子司馬曜繼承皇位。這就是晉孝武帝。桓溫本來以爲簡文帝會把皇位讓給他,聽到這個消息十分失望,就帶兵進了建康。桓溫到達建康那天,隨身帶的將士,都是全副盔甲,手裏拿着明晃晃的武器。朝廷官員到路邊去迎接時,看到這個情景,嚇得變了臉色。桓溫請王坦之、謝安到他官邸去會見,王、謝兩人早已聽說桓溫事前在客廳的背後埋伏一批武士,想殺掉他們。所以,王坦之到了相府,渾身出冷汗,連衣服都溼透了。謝安卻十分鎮靜。進了廳堂坐定之後,他對桓溫說:“我聽說自古以來,講道義的大將,總是把兵馬放在邊境去防備外兵入侵。桓公爲什麼卻把兵士藏在壁後呢?”桓溫聽了,也有點不好意思,說:“我也是不能不防備點兒。”說着,就命令左右把後面埋伏好的兵撤去。

東晉大將桓溫逝世 第2張

網絡配圖

桓溫看到建康的士族中反對他的勢力還不小,不敢輕易動手,希望朝廷賜其九錫的願望也沒能實現。兵權由其弟桓衝接掌。七月己亥日(373年8月18日),桓溫逝世,享年六十二歲,至此錫文仍未完成。朝廷追贈丞相,諡號爲宣武。喪禮依司馬孚、霍光的儀式,葬姑孰青山。

桓溫死後,謝安擔任了宰相,桓溫的弟弟桓衝擔任荊州刺史,兩人同心協力輔佐晉孝武帝,東晉王朝出現了團結的氣氛。

南郡公的爵位由幼子桓玄繼任。桓玄稱帝后,追封桓溫爲宣武皇帝,廟號太祖。桓玄敗死後,桓溫的後代爲躲避劉裕追殺,一部分降後秦,另一部分逃入苗中,成爲南蠻。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