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藺相如成名前爲何寄身於太監門下?藺相如的故事

藺相如成名前爲何寄身於太監門下?藺相如的故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2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藺相如(生卒年不詳),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所載,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蹟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這三個事件。

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曾經依靠自己超凡的膽識和出色的外交才能,深入秦國虎穴,取得了“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的完美勝利,爲趙國贏得了尊嚴,使強大的秦國不敢蔑視自己東方的這個鄰居。此後,藺相如與廉頗一同構成了護衛趙國的銅牆鐵壁。那麼,這麼一位令國人刮目相看、讓秦王膽寒的英雄,又爲何在成名前寄身於太監門下呢?

其實,藺相如的人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也曾爲了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努力奮鬥過,但現實卻無情的打擊了這位年輕人。因爲以藺相如的學識,在以後的歷朝歷代,通過舉孝廉和科舉考試等正當途徑某個好的差事,那幾乎是一點兒問題沒也有的。這裏也許就會有朋友問了:爲什麼說是以後的歷朝歷代,他所在的戰國時期難道就不可以麼?

要解決這個問題,咱們還得來看一下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在秦朝以前,我國的選官制度還不太成熟,國家行政大權基本都控制在貴族手中,國家的絕大多數官職也都由貴族子弟擔任,平民百姓別說當官治理天下了,就連參政議政的機會都沒有(這點從春秋時期曹劌所說的“食肉者謀之”可以看出)。到了秦漢,國家可以指定一些真正有才幹的人到地方去任職,後來又出現了“舉孝廉”。但是這個“孝廉”也不是一般人能夠得到的,一個地方也就是那幾個名額,機率很小。魏晉時期又出現了“九品中正制”,但這一制度在實行以後,也被證明是與平民百姓無關的,而是一個保護士族世襲特權的官僚選拔制度。直到隋煬帝楊廣開創“科舉制”,此後唐朝又不斷予以完善,這樣才爲以後的普通百姓實現讀書做官、治理天下的夢想,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礎。

藺相如成名前爲何寄身於太監門下?藺相如的故事

所以,在春秋戰國時期,一個普通百姓想要當官,那無異於是做夢,異想天開。但是,也不是說沒有一點可能性,如果你要認識某位權貴,或者說你的某位親朋好友認識某位權貴,那麼你就有可能被這位權貴所賞識,進而得到舉薦,進而來實現自己官的願望。

於是,在這個沒有選官制度的年代,出現了下面的一幕:一些非常有才華的年輕人,要麼先去經商,經商成功後再去想辦法做官(比如呂不韋);要麼就去有權勢的人手下當門客,通過他們來謀求那可能會出現的做官機會(比如李斯)。

面對這兩種情況,既沒有人脈關係,又沒有強大資金作爲後盾的藺相如,選擇了後者。

於是,藺相如來到了一位名叫穆賢的宦官的府上。看到這裏,有朋友可能會笑了,怎麼找到了宦官的門上。然而,你可不要小看這位身體上雖然有點兒不健全的兄弟,人家可是當時趙王最爲寵幸的宦官。而且,最爲重要的是,他說的話趙王基本上都能聽的進去,在當時的趙國也是一位響噹噹的人物。如果機遇好的話,藺相如就能通過穆賢與趙王搭上線,進而從幕後走向臺前。

於是,藺相如成爲了宦官穆賢的一位門客。

門客,是一個自身擁有一定才華和特長的人羣。在那個貴族子弟壟斷官場的時代,他們把自己寄託於權貴的門下,併爲之服務,以求自己在這一期間能夠通過自己的主人,來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這類人羣因爲被服務對象包管了衣食住行,所以既不參加勞動生產,而且還擁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

於是,閒來無事的時候,藺相如就看看書、學學習,給自己充充電。當穆賢家中或許穆賢本人在朝廷上出現了什麼狀況,藺相如也都會及時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給穆賢,並且很多次都把危險化解在了萌芽狀態

但是,後來的一次危機,讓趙王的這位紅人差點面臨外出逃亡的境地。事情是這樣的:當時趙王和穆賢都很喜歡一種藝術品——精美的玉器。玉器這玩意兒,不僅讓人賞心悅目,而且在當時還代表着一個人的身份和地位,以及這個人的修養。

一次,穆賢無意間得到了一塊雕刻精美的玉璧。一般的玉器在當年的那個年代就很難得,那就更別說是這精雕細刻的大塊玉璧了。

於是,穆賢便把它奉爲至寶,好生地珍藏着。

但是,都說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沒過多久,穆賢最爲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趙王得到了這個消息,並且派人向他開口要了。

一邊是精美絕倫的無價寶貝,一邊是至高無上的王者,穆賢有點兒拿不定注意了。最後,穆賢腦子一熱,決定要東西不要命,說什麼也不把玉璧上交給趙王。

藺相如成名前爲何寄身於太監門下?藺相如的故事 第2張

但是很快,一個他沒想到的一幕便發生了:趙王竟然親自帶着大隊人馬,利用打獵的機會衝進了自己家中,把玉璧翻出來之後揚長而去,走的時候還狠狠地瞪了自己一眼。

這下穆賢可真是給嚇壞了,因爲在他看來,自己這次肯定是吃不了兜着走了。

於是,他把衆人召集起來,準備分分東西大家散夥(八戒同學最喜歡的事情),自己到燕國去申請政治避難。

然而,就當他沮喪着臉宣佈完自己的這一決定的時候,一個人拉住了他的手,告訴他不用這麼費勁。而且,此人還告訴他,雖然燕王當年在與趙王會盟的時候,和他在私底下稱兄道弟,但那都是看在趙王的面子上才這樣做的。因爲以穆賢個人的力量,燕王根本就不會這樣做。

再說了,燕王當時之所以那樣做,是想通過穆賢來爲說他自己好話。歸根結底,人家都是爲了自己的利益。所以,在穆賢和燕王兩個人面前,並沒有真正的私人交情。

最後,那人告訴穆賢,如果他要是真的去燕國的話,說不定燕王馬上就會把他五花大綁,立馬派人快馬加鞭地送到趙王面前。到時候他可就不僅僅是私藏寶物、欺君罔上這點兒罪名了,還要加上一條叛國罪,那是要滅族的!

拉住穆賢得手,把他這一衝動性決定的風險作出全面分析的不是別人,正是投靠在他手下的門客——藺相如。

穆賢被藺相如的一席話說得茅塞頓開——燕國是不能去了,那趙國我還能待嗎?

藺相如笑了笑,耐心地安慰了一番穆賢,藺相如表示,依照穆賢和趙王的交情,兩人又沒有什麼真正的深仇大恨,就是個人愛好上的那點小事情,又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藺相如建議穆賢拿出自己的誠意,把自己先綁起來,然後再背上斧頭,親自去找王那兒請罪(多年後廉頗好像就是從這兒學的)。一來,此時趙王的火氣已經消得差不多了;二來,看到他真心實意的悔過,趙王肯定會原諒他的。

既然此時已經沒有別的道路可走,那就只好按照藺相如說的辦法去做吧,畢竟自己也還想多活幾年呢。

其實,穆賢也是抱着試一試的態度去的,他的內心一直有些坎坷不安。

真沒想到,事情果真如同藺相如所預料的那樣,趙王竟然真的還就原諒了自己,不再對自己之前的行爲進行追究。

這件事情過去沒多久,沒想到這塊玉璧竟然又惹出了事端。上次那是國內的君臣爭端,這次升級爲國際爭端了。誰也沒想到的是,就這麼一塊“破玉”,居然還招引來了另外一位君主的眼光,而且人家也是抱定了要得手的念頭。

這位君王不是別人,就是在當時讓人談“秦”色變的秦王。人家說了,不白要你的,自己可以拿十五座城池來換。

對於秦王的這一要求,趙國君臣的看法也不一致。不給吧,人家說了,你把玉璧給我之後,我給你十五座城;給吧,這秦國說話如同田野撒氣,交往了這麼多年了,從來就沒有說過一句實話。

不給吧,是自己理虧;給了他吧,又怕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自己白白吃虧。

藺相如成名前爲何寄身於太監門下?藺相如的故事 第3張

於是,事情就這樣陷入了僵局。

此時,趙王急切需要一位能夠力挽狂瀾的能人站出來,來解決這一非常棘手的難題。

然而,就在趙王陷入深深的沉思的時候,穆賢主動站了出來。當然,他自己並不打算毛遂自薦,因爲他直到自己也沒那個本事。

沒錯,正如您所想的那樣,他把自己的門客——藺相如,推薦給了趙王。當然,趙王也不是輕易就相信人的人,畢竟這是一件關乎國家尊嚴的大事情,一點兒也不能兒戲。

於是,穆賢把自己對藺相如的看法,以及藺相如在自己家中的種種驚人表現(比如處事冷靜、考慮問題周全、思維敏捷等),而且還有上次自己的那段“玉璧危機”是如何完美解決的,都如實的告訴了趙王。

既然沒有其他合適人員,那就把藺相如招來吧,讓我見見此人是否能夠任用,我要先把把關。

藺相如來到之後,趙王對他進行了簡單的智力測試,最終,趙王認定,依照藺相如的能力,完成這項任務還是非常有希望的。

於是,趙王便把這項艱鉅而又神聖的任務交給了藺相如。就這樣,藺相如這樣一位寄身在宦官手下的門客,轉而成爲了一名趙國外交使團的第一號人物——使者,全權負責此次外交行動。

此時,他的身上不僅肩負着國人的寄託,而且還肩負着國家的尊嚴。就這樣,藺相如帶着那塊惹事的玉璧,踏上了前往秦國的道路……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