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鰲拜被康熙智擒將要殺頭之際 靠一招兒保住了性命

鰲拜被康熙智擒將要殺頭之際 靠一招兒保住了性命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大清王朝的歷史上,鰲拜的名聲可以說一差到底,是反面人物的典型代表。他是清朝的開國功臣,但在受命輔佐小皇帝時,弄權亂政,妄自尊大,最後被年輕的皇帝智擒爲階下囚。

不過,罪孽深重的鰲拜並沒有被康熙帝殺頭,關鍵時刻,老奸巨猾的鰲拜靠一招兒保住了腦袋。

史料記載中,鰲拜的生年不詳。只說其出身將門,精通騎射,從其青年時代起就效力軍中,屢立大功。以戰功封公爵,曾被皇太極賜號“巴圖魯”,號稱“滿洲第一勇士”。

順治八年(1651年),十四歲的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福臨親政後,聞知鰲拜、索尼等人曾經盟誓“一心爲主,生死與共”,忠心耿耿。遂對鰲拜極爲敬重,視爲心腹重臣。從此以後,鰲拜隨侍順治身邊,直接參與管理國家各類事務,深獲順治帝的讚賞。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年輕的順治(福臨)去世。臨終前順治帝立下遺詔,指定由皇三子玄燁嗣位(即康熙帝),以索尼、蘇克薩哈、、鰲拜、遏必隆爲輔政大臣。順治死後,四位輔政大臣曾經在順治靈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輔佐小皇帝玄燁。雖然這一盟誓影響很大,但誓言與事實往往不可能真正一致。

鰲拜被康熙智擒將要殺頭之際 靠一招兒保住了性命

網絡配圖

從順治去世到康熙(玄燁)親政這十幾年,鰲拜的種種所爲,不能說都是乾的壞事,但主要是操握權柄、結黨營私,加上驕橫跋扈、目無幼帝,逐漸成爲朝野的重患。

康熙六年(1667)六月,輔政大臣之首的索尼病死。索尼雖然在生前未能遏制鰲拜的勢力,不過他臨死前的一個舉措,卻在其身後爲解決鰲拜問題提供了良機。

這一年,小皇帝玄燁已年滿14歲。索尼上書朝廷,請小皇帝玄燁遵循先帝順治14歲親政的先例,開始親政。於是這年七月少年皇帝親政,並加恩輔臣,仍命佐理政務。

玄燁雖然順利親政,卻一時卻無法應對權勢傾天的鰲拜。此時,另一名輔政大臣蘇克薩哈便上疏請求解除輔臣之任,自己願往遵化守護順治陵寢。

這個自動卸職舉動別有意味,既然蘇克薩哈已經卸任(此時他已經排名第一),那麼鰲拜、遏必隆兩人按理也應辭職。

賢臣的這一招,觸及到了鰲拜的要害。可鰲拜卻根本不想就這樣退出政治舞臺,馬上做出反擊。他給蘇克薩哈羅織了心懷奸詐、久蓄異志、欺藐幼主、不願歸政等24款罪名,提出應處凌遲、族誅之刑。

少年康熙心中深知蘇克薩哈並不該殺,但仍然無力保全蘇克薩哈一命。鰲拜則氣勢洶洶,竟在御前“攘臂上前,強奏累日”,最終將蘇克薩哈處以絞刑,並誅其族。

可能鰲拜沒有想到,他強迫皇帝殺掉蘇克薩哈,已經在康熙心裏種下了復仇的種子。

至此,索尼已死,蘇克薩哈被殺,四大輔臣只剩下一個無足輕重的遏必隆,鰲拜更加肆無忌憚,爲所欲爲。

十四歲的少年康熙(玄燁)雖然每天親政,鰲拜卻不還權於他。當時在康熙宮廷中的法國傳教士白晉記載說:“在康熙十五六歲時,四位攝政王中最有勢力的宰相(即鰲拜),把持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六部的實權,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權威,因此,任何人都沒有勇氣對他提出異議。”此時的鰲拜,已經對愛新覺羅家族的皇權構成了嚴重威脅。

鰲拜被康熙智擒將要殺頭之際 靠一招兒保住了性命 第2張

網絡配圖

放肆的輔臣無視已經親政的皇帝,在朝野上下引起衆怒。少年康熙在黃錫袞、王弘祚等大臣的支持下,決意剷除鰲拜集團。

當時,鰲拜黨羽已經遍佈朝廷內外,如果打草驚蛇,必將釀成大變。康熙不露聲色,親自挑選了一批身強力壯的親貴子弟,在宮內整日練習布庫爲戲。鰲拜見了,以爲是皇帝年少,沉迷嬉樂,不僅不以爲意,心中反而爲皇帝不顧朝政暗自高興。

康熙八年(1669)五月,康熙先將鰲拜的親信派往各地,離開京城,又派自己的可靠將領掌握了京師的衛戍權。然後他召鰲拜入宮覲見。

不可一世的鰲拜此前每每出入宮廷,早就習以爲常。這次聽聞皇帝召見,就大搖大擺地來了。事前,康熙帝召集身邊練習布庫的少年侍衛說:“你們都是朕的股肱親舊,你們怕朕,還是怕鰲拜?”大家說:“怕皇帝。”康熙於是具體佈置了抓捕鰲拜事宜。

如同電視劇中演的一樣,等到鰲拜入宮,康熙一聲令下,習武少年們一擁而上,鰲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

接着,康熙命議政王大臣等審訊鰲拜。大臣們審實後,宣佈鰲拜30條罪狀,應處以革職、立斬。

鰲拜被康熙智擒將要殺頭之際 靠一招兒保住了性命 第3張

網絡配圖

據法國傳教士白晉記載,當時鰲拜知道自己可能腦袋難保,就請求覲見康熙,讓康熙查看他爲救康熙祖父皇太極而在戰場上留下的傷疤。

結果,累累傷痕和對上兩代皇帝的功績,終於使鰲拜保住了性命。

康熙念及鰲拜資深年久,屢立戰功,尚無篡弒之跡,遂對他寬大處理,赦死罪而拘禁,但誅殺了鰲拜的很多弟侄親隨及黨羽。不久,鰲拜也死於禁所。

僅存的另一輔政大臣遏必隆因爲長期勾結鰲拜,被削去太師、一等公。

少年康熙帝由此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生涯。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