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清朝能造鉅艦大炮,抗戰期間才造出98門,至今影響中國

清朝能造鉅艦大炮,抗戰期間才造出98門,至今影響中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3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二戰那個年代大炮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二戰中希特勒和斯大林都認同炮兵是戰爭之神,兩個國家瘋狂的製造各種巨炮。二戰中各個參戰國生產出數十萬的各類大炮,而抗日戰爭時的中國作爲二戰主要參戰國,全面抗戰的8年時間裏只生產了98門大炮,炮彈更是各軍隊中的寶貝疙瘩,發射一枚甚至都要師部同意才行。

抗戰時還在使用清朝生產的大炮,虎門要塞炮臺上佈防的還是甲午戰爭前10年李鴻章從德國採購的克虜伯大炮。而日軍的艦船也領先了中國至少30年,就是憑藉這些裝備中國守軍在1937年還打贏了一次虎門海戰。

清朝能造鉅艦大炮,抗戰期間才造出98門,至今影響中國

晚清時候大力建設兵工廠,李鴻章還引進了許多軍事技術。1884年在倫敦看到馬克沁的重機槍30秒打出300發子彈,打到一棵大樹,威力驚人,立刻買了一挺到金陵製造局仿製,抗戰時中國軍隊才用上了重機槍。

江南製造局1905年還開始生產自己的75MM山炮,而且從1896年到1911年生產37MM,53MM,57MM和75MM火炮988門。還在1890年成功仿製英國阿姆斯特朗305毫米800磅後裝大口徑火炮。甚至到現在,繼承於老江南製造局的江南造船廠依然是中國船舶工業集團的骨幹。

克虜伯大炮雖然擊沉了日軍戰艦,但這也讓當時人們唏噓不已,清末民國的幾十年里居然連大炮都不能國產。技術落後的差距是巨大的,抗戰開始以後全國汽油匱乏,匪夷所思的要靠駝峯航線用飛機來運送燃油。

國內本來是有石油資源的,但建設玉門油田時,進口的無縫鋼管消耗殆盡,國內用鋼板卷管代替,全部採用釺焊工藝,承受不了多大壓力,原油生產只能採用直接分餾工藝生產汽油,根本供應不足。

清朝能造鉅艦大炮,抗戰期間才造出98門,至今影響中國 第2張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造不出大炮一個原因就是原材料不行,清朝造大炮使用的還是高碳鋼,但是慢慢發展就淘汰了開始使用合金鋼,中國軍閥混戰沒人能生產這種鋼。就連全國最大的東北軍軍工廠也是從國外購買炮筒回來組裝,這些炮一旦維護不當有零件損壞,就喪失作戰能力。鍊鋼技術的缺失一直到今天還在影響我們,現今的特種鋼中國還是大量依賴進口。

中國軍隊很多軍師級部隊重火力就是幾門、十幾門迫擊炮。第29集團軍也是一門山炮都沒有,集團軍只下屬1個重迫擊炮營,但是一門炮只有區區10發炮彈,下面的軍和師也都沒有炮兵,只是1個團有4門82毫米迫擊炮。堂堂國軍正規軍1個集團軍連一門日本步兵聯隊級別的步兵山炮都沒有。

中國軍隊火炮裝備不足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當時的山野炮都是騾馬牽引。一旦離開鐵路線根本無法行軍,中原大戰時蔣軍的20多門大炮在泥地裏一天行軍才幾公里,騾馬都被累死。一門75山炮+炮彈+附件,平均要10匹騾馬纔夠,一個山炮營12門炮就需要100多匹騾馬。

這些騾馬可不是吃草就行,要喂高粱大豆這些東西保證體力,基本上等於5-6個人的食量,要知道當時雜牌軍士兵還是用竹桶子當軍用水壺,竹扳子做揹包,這麼一弄那時的後勤可就跟不上了!

清朝能造鉅艦大炮,抗戰期間才造出98門,至今影響中國 第3張

博福斯75山炮1.5萬美元,合4萬多大洋一門。便宜一點的克虜伯75要1.2萬美元。再加上牽引工具、瞄準觀測儀器、訓練經費和炮彈費用,就很貴了,火炮是一個體系武器。

日軍後來生產了專門爲中國戰場的94式山炮,輕量化設計專門以騾馬做牽引運輸,而在山區中國軍隊只能將大炮拆成大部件,最輕的也有幾十公斤重,人拉肩扛,苦不堪言。所以就造成了武器配備不好的師需要8-12個師纔可以勉強對抗日軍1個師團的局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