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子思有着哪些軼事典故?子思和子貢的故事有哪些

子思有着哪些軼事典故?子思和子貢的故事有哪些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孟子與子思的義利之辨

初,孟子師子思,嘗問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不之。”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者,亦仁義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義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則下不得其所,上不義則下樂爲詐也,此爲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義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

起初,孟軻拜孔爲師,曾經請教治理百姓什麼是當務之急。孔說:“叫他們先得到利益。”孟軻問道:“賢德的人教育百姓,只談仁義就夠了,何必要說利益?”孔說:“仁義原本就是利益!上不仁,則下無法安分;上不義,則下也爾虞我詐,這就造成最大的不利。所以《易經》中說:‘利,就是義的完美體現。’又說:‘用利益安頓人民,以弘揚道德。’這些是利益中最重要的。”

臣光曰:子思、孟子之言,一也。夫唯仁者爲知仁義之爲利,不仁者不知也。故孟子對樑王直以仁義而不及利者,所與言之人異故也。

臣司馬光曰:孔、孟子的話,都是一個道理。只有仁義的人才知道仁義是最大的利,不仁義的人是不知道的。所以孟子對魏惠王直接宣揚仁義,閉口不談利,是因爲談話的對象不同的緣故。

子思有着哪些軼事典故?子思和子貢的故事有哪些

二、子思見衛侯

二十五年(甲辰,公元前377年)子思言苟變於衛侯曰:“其纔可將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將;然變也嘗爲吏,賦於民而食人二雞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聖人之官人,猶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長,棄其所短;故杞梓連抱而有數尺之朽,良工不棄。今君處戰國之世,選爪牙之士,而以二卵棄干城之將,此不可使聞於鄰國也。”公再拜曰:“謹受教矣!”

孔,字子思,向衛國國君提起苟變說:“他的才能可統領五百輛車。”衛侯說:“我知道他是個將才,然而苟變做官吏的時候,有次徵稅吃了老百姓兩個雞蛋,所以我不用他。”孔說:“聖人選人任官,就好比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長,棄其所短;因此一根合抱的良木,只有幾尺朽爛處,高明的工匠是不會扔掉它的。現在國君您處在戰國紛爭之世,正要收羅鋒爪利牙的人才,卻因爲兩個雞蛋而捨棄了一員可守一城的大將,這事可不能讓鄰國知道啊!”衛侯一再拜謝說:“我接受你的指教。”

衛侯言計非是,而羣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觀衛,所謂‘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則衆謀不進。事是而臧之,猶卻衆謀,況和非以長惡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悅人贊已,闇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諛求容,諂莫甚焉。君暗臣諂,以居百姓之上,民不與也。若此不已,國無類矣!”

衛侯提出了一項不正確的計劃,而大臣們卻附和如出一口。孔說:“我看衛國,真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呀!”公丘懿子問道:“爲什麼竟會這樣?”孔說:“君主自以爲是,大家便不提出自己的意見。即使事情處理對了沒有聽取衆議,也是排斥了衆人的意見,更何況現在衆人都附和錯誤見解而助長邪惡之風呢!不考察事情的是非而樂於讓別人讚揚,是無比的昏暗;不判斷事情是否有道理而一味阿諛奉承,是無比的諂媚。君主昏暗而臣下諂媚,這樣居於百姓之上,老百姓是不會同意的。長期這樣不改,國家就不象國家了。”

子思言於衛侯曰:“君之國事將日非矣!”公曰:“何故?”對曰:“有由然焉。君出言自以爲是,而卿大夫莫敢矯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爲是,而士庶人莫敢矯其非。君臣既自賢矣,而羣下同聲賢之,賢之則順而有福,矯之則逆而有禍,如此則善安從生!《詩》曰:‘具曰予聖,誰知烏之雌雄?’抑亦似君之君臣乎!”

子思有着哪些軼事典故?子思和子貢的故事有哪些 第2張

孔對衛侯說:“你的國家將要一天不如一天了。”衛侯問:“爲什麼?”回答說:“事出有因。國君你說話自以爲是,卿大夫等官員沒有人敢改正你的錯誤;於是他們也說話自以爲是,士人百姓也不敢改正其誤。君臣都自以爲賢能,下屬又同聲稱賢,稱讚賢能則和順而有福,指出錯誤則忤逆而有禍,這樣,怎麼會有好的結果!《詩經》說:‘都稱道自己是聖賢,烏鴉雌雄誰能辨?’不也像你們這些君臣嗎?”

三、子思見子貢

子思問什麼是恥辱。孔子說:“國家政治清明,可以做官領取俸祿,卻不能有所見樹。國家政治黑暗,做官領取俸祿,卻不能獨善其身,就是恥辱。

子思說:“好勝、自我誇耀、怨恨、貪慾都沒有顯現出來,可以算是做到了仁了嗎?”孔子說:“可以說是難能可貴了,是否算是做到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逝世以後,原憲就跑到低窪積水、野草叢生的地方隱居起來。子貢做了衛國的國相,出門車馬接連不斷,排開叢生的野草,來到偏遠簡陋破敗的小屋,前去看望原憲。原憲整理好破舊的衣帽,會見子貢。子貢見狀替他感到羞恥,說:“難道你很困窘嗎?”原憲回答說:“我聽說,沒有財產的叫做貧窮,學習了道理而不能施行的叫做困窘。像我,貧窮,不是困窘啊。”子貢感到很慚愧,不高興地離去了,一輩子都爲這次說錯了話感到羞恥。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