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焦山之戰是怎麼輸的?爲什麼會輸

焦山之戰是怎麼輸的?爲什麼會輸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3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面對元軍大舉南侵,風雨飄搖中的南宋朝廷下詔各地起兵勤王。郢州守將張世傑、江西安撫副使文天祥入臨安勤王,分別被委以保康軍承宣使、浙西江東制置使之職。特別是張世傑,一度被朝廷上下寄予很大希望。

張世傑其實是蒙古的“叛兵”。據《宋史》記載,他是涿州范陽人,南宋前期,范陽一直屬金國管轄,金被蒙古聯合南宋所滅後,又納入蒙古版圖。張世傑出身行伍,年輕時因獲罪,不得已投奔南宋。

被委以保康軍承宣使一職的張世傑“總都督府兵”,可謂重兵在握。張世傑認爲,要想守住臨安,必須收復臨安周圍的失地,然後組織兵力,與元兵決一死戰。按照這一想法,張世傑部署兵力,很快從元兵手中收復了廣德、常州等失地,一時間,朝廷上下似乎看到了“中興”的希望。

常州收復了,接下來就應該收復鎮江了。此時是德祐元年(1275)七月,距離鎮江城陷已整整四個月。怎麼奪回鎮江城呢?這時江北揚州、真州(今儀徵)等地仍爲南宋據守,張世傑於是聯繫兩地的守將,打算合圍奪下鎮江,但這兩地的兵力卻是屢戰屢敗。原來,元兵分別屯兵瓜洲和西津渡,已形成南北呼應之勢,封鎖住了長江。江北之兵根本無法渡江馳援。在此情勢下,張世傑決定,結集一萬多艘戰船,在焦山水面與元軍決一死戰。

這是決定南宋生死存亡的一戰。戰前張世傑做了充分準備,他除了將戰船屯紮於焦山南北江面外,還分別和常州守將張彥、揚州守將李庭芝相約,讓他們分別從大江南北發兵,這樣“三路交進,同日用事”。

焦山之戰是怎麼輸的?爲什麼會輸

可惜的是,佈陣時,張世傑犯了個致命錯誤。他令戰船以十艘爲一方陣,繫上索鏈,沉碇於江,橫截於江面。通曉“三國”的人,對火燒赤壁肯定很熟悉,這和龐統所獻 “連環計”有什麼區別?如果元兵用火攻,這些索在一起、繫於江中的船隻,哪裏還會有一絲戰鬥力?這是很危險的。張世傑下令,非有號令,不準發碇,以示非勝即死。雖然破釜沉舟的決心令人欽佩,但從佈陣開始,此戰已經埋下失敗的陰影了。

指揮這場戰役的元軍統帥是平章阿術。據《續資治通鑑》記載,阿術登上與焦山隔江相望的石公山(即今象山),大喜地說:“可用火燒,宋軍即敗!”於是,他招來一千名善射的健壯士卒,準備乘船以火箭兩路夾擊宋軍戰船。阿術自己居中,對宋軍形成合圍之勢。

這場焦山大戰發生於七月初二這一天。出乎張世傑意料的是,原本約定同日起兵的張彥、李庭芝,此時卻沒有如約發兵。這樣一來,張世傑從開戰起,就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爲什麼張彥、李庭芝沒有發兵呢?研究者通常認爲,他們出於自身考慮,按兵不動。我覺得可能性不大。如果焦山一戰不能取勝,南宋滅亡在即,他們又不準備降元,何來自身考慮呢?在《元史》中,我讀到一個細節,張彥並未按兵不動,而是發兵襲擊丹陽呂城,結果阿術遣將將其擊敗。想來李庭芝當時也是發兵的,不過由於瓜洲駐守大量元兵,纔沒能及時馳援。

焦山之戰是怎麼輸的?爲什麼會輸 第2張

焦山大戰拉開序幕後,張世傑佈陣的弊端就顯露了出來。元軍駕駛着小型戰船,在江面上往來如飛,而宋軍的戰船卻因環環相扣,顯得很不靈活。當元軍的弓箭手向宋船順風發射火箭後,一時間,宋船篷檣起火,煙焰蔽江,陣勢大亂。此時宋軍雖然極力死戰,但戰船卻是前行不得,欲退不能,混戰中萬餘人喪命江中。張世傑眼看大勢已去,逃奔圌山。經此一戰,元軍共奪得戰船七百餘艘,“宋人自是不復能軍”。

《元史》關於這場焦山之戰的記載中,有一個生動的細節。當時元軍駐守鎮江的董文炳,帶着兒子董士選,乘船奔赴戰場。弟弟的兒子董士表也要同行,董文炳對他說:“我弟弟就你一個兒子,我不忍你和我們一同前往。”但董士表堅持要去,董文炳只得同意了。董文炳乘船居中,旌旗招展,士選、士表乘船居於兩翼,大呼突陣。衆將士受此感染,奮勇爭先。江面上一時聲震天地,橫屍漂浮,慘烈至極。讀至此,怎能不令人傷心慘目?無論宋軍還是元軍,誰又沒有妻兒老小,誰又不是血肉之軀?

焦山之戰是怎麼輸的?爲什麼會輸 第3張

有關焦山之戰,後代史家各有看法。明柯維騏在《宋史新編》中認爲,張世傑沒有據守瓜洲和鎮江兩岸,這是失敗的原因。清趙翼《廿二史札記》則指出,並非張世傑不肯據岸而守,而是“其勢不然也”,當時兩岸元軍重兵把守,宋軍徒嘆奈何。清畢沅《續資治通鑑》引宋京學士劉九皋等伏闕上書中的話說:“張世傑步兵而用之於水,指揮失宜,因以敗事。”這也只看到了問題的表象。張世傑此戰大敗,和指揮失當固然有關,但此時南宋很多城池已淪陷,各地兵將如一盤散沙,張世傑以一人之力,怎能挽狂瀾於既倒?

焦山之戰是南宋繼丁家洲之敗後的另一場大敗,至此南宋軍隊徹底失去了對元兵的抵禦能力。當年十一月,元丞相伯顏率大軍三路進兵,直逼臨安。眼看元軍兵臨城下,南宋朝廷決定奉表乞降,並派文天祥出使元營。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