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遊牧民族:以遊牧爲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

遊牧民族:以遊牧爲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遊牧指在草原上形成的一種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現代考古發掘逐漸證明,遊牧誕生的時間不會早於公元前1000年。有史可查的最早的遊牧民族是公元前8世紀中葉,分佈於阿爾泰山以西西徐亞人,被稱爲斯基泰人。農耕民族的統一是在秦朝,遊牧民族的統一是在元朝。雍正皇帝:“中國之一統,始於秦;塞外之一統,始於元;而極盛於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員極廣,未有如我朝者也”。

中國北方遊牧民爲了適應高寒乾旱的氣候條件,終年實施嚴格的集體遊動放牧的畜牧業經營方式,這種生產生活方式基於保護稀缺的水資源和可持續輪換使用不同的草場形成的人類智慧和文明。

遊牧民族指的是以遊牧爲主要生產生活方式的民族,但是遊牧民族也並不是居無定所,從中外的史集來看遊牧民族是有隱祕的定居據點的。

關於遊牧民族的起源,國內外學者衆說紛紜,爭論的主要觀點可歸納爲人口壓力說、遊牧出於遊獵說、馴化地理說、遊牧與農耕並立說、遊牧與農業分離說、氣候變遷說等。有關中國北方遊牧業的起源問題,與世界遊牧業的起源問題研究是密切相關的,筆者主張遊牧與農業分離說。

遊牧經濟是一種專業化、流動的經濟類型,對農耕社會存在着依賴性,它不能完全脫離種植業,需以整個社會生產和交換的相當發展併產生一定的剩餘產品爲前提。這就要求種植技術和遊牧技術都有相當的進步,從而決定了遊牧經濟只有在較晚的時候才能形成。

遊牧民族:以遊牧爲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

以種植業爲主的農耕、畜牧相結合的混合經濟是人類賴以進入文明時代的最主要的經濟類型。中國北方遊牧業的興起是在青銅文化的背景下展開的。馬被認爲是草原遊牧的象徵,馬的馴化和傳播是歐亞草原遊牧興起的關鍵。

錢穆先生雲:“大體文明文化,皆指人類羣體生活言。文明偏在外,屬物質方面。文化偏在內,屬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傳播與接受,文化則必由其羣體內部精神累積而產生。

人類文化,由源頭處看,大別不外三型。一、遊牧文化二、農耕文化,三、商業文化。……遊牧、商業起於內不足,內不足則需向外尋求,因此而爲流動的,進取的。農耕可以自給,無事外求,並繼續一地,反覆不捨,因此而爲安定的,平穩的。”

遊牧的起源、遊牧國家的產生與演化在人類歷史發展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遊牧與農耕在人類歷史發展的很長時期內曾相互對立、相互依存。戰爭、掠奪、和親、互市等所有的歷史現象似乎在說明一個主題:生存與財富是遊牧國家興起的原因。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明確提出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的理論:“遊牧部落從其餘的野蠻人羣中分離出來——這是第一次社會大分工”。這是解開遊牧起源這一歷史懸案的鎖鑰。如何正確理解恩格斯的這一經典論述,學界爲此長期爭鳴不休。

遊牧民族:以遊牧爲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 第2張

有的學者認爲,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並不是遊牧與農業部落的分離,而是人類從攫取經濟——採集和漁獵向生產經濟的發展過渡。在不同的自然條件下,有些部落向農業經濟發展,有些部落向遊牧經濟發展。恩格斯所說的正是後一種情形。

直接從攫取經濟向農業生產過渡也是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的形式之一,而且世界上幾個文明古國都是沿着這一道路發展的。因此,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發生在距今約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持反對意見的學者則指出,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從新石器時代起一直以農業爲主,沒有遊牧部落從“其餘的野蠻人羣”中分離出來,也就沒有農業和遊牧業的社會大分工。

有的學者認爲,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發生於新石器時代末到銅石並用時代,遊牧部落的形成標誌着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的實現。也有人基於考古發現指出,我國整個新石器時代原始畜牧業和鋤耕農業結合在一起,到了青銅時代,適宜農業發展的地區形成了灌溉農業,而適宜放牧的地區在鋤耕農業的基礎上發展成遊牧業,從而實現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

遊牧民族:以遊牧爲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 第3張

在前述研究的基礎上,關於遊牧起源問題的探討進一步深入,如有學者認爲,畜牧民的出現纔是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的標誌,而畜牧民是從既種植穀物、又馴養家畜的人羣中發展來的。因此,最早出現的不是遊牧部落,而是以牧爲主、農牧結合的畜牧民;隨後由於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爲進一步擴大分工創造了條件,纔出現專以畜牧爲業、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

然而,恩格斯“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理論的指導意義即在於此。在紛繁複雜的歷史蹤跡中游牧業從畜牧業中分離出來,而從事遊牧業的人羣由部族、部落發展到民族、國家。遊牧從起源到遊牧國家的形成、演化,對於中國乃至世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強烈的衝擊與影響。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