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劉邦爲何不敵匈奴單于?匈奴已經有了重裝備騎兵

劉邦爲何不敵匈奴單于?匈奴已經有了重裝備騎兵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白登之圍」是亞洲史上一個劃時代事件,標誌着中原-遊牧對抗的千年戰爭史詩正式拉開帷幕。因爲此時的匈奴已經是第一個「草原帝國」,中原也恰逢秦漢帝國剛剛穩定,雙方可謂棋逢對手,可惜劉邦代表的中原文明卻遇到了重大挫折。其中原因究竟何在呢?

一,歐亞草原涌動新一輪軍事技術爆發

根據前蘇聯考古學家吉列謝夫的《南西伯利亞古代史》一書研究,公元前4世紀-3世紀是歐亞大陸發生劇烈變化的時期。這個時期的亞洲也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騎兵,其次是鐵製武器的應用。吉列謝夫通過南西伯利亞(貝加爾湖區一帶)的作坊遺址發現,認爲此時的東方草原已經有「鎧馬」,即重裝備騎兵。於是,從中亞到東北亞的廣大地區裏,出現了一輪殘酷的遊牧民族爭霸戰爭。

劉邦爲何不敵匈奴單于?匈奴已經有了重裝備騎兵

鎧馬

匈奴人顯然已經掌握從黑海北岸草原播遷過來的新一輪軍事技術。在劉邦與項羽對峙期間,匈奴王子冒頓忽然打敗東西各部(東胡和月氏),建立了亞洲史上第一個「草原帝國」。此時的匈奴帝國實力驚人,《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控弦三十萬人」、「諸引弓之民,併爲一家」,疆域從中亞到東北亞,北到貝加爾湖區。

根據吉列謝夫的發現,此時的匈奴人已經有了穩定的手工業,弓箭製作、鐵器冶煉製造都已有獨立分工。這就與早期的戎狄大爲不同了。

劉邦爲何不敵匈奴單于?匈奴已經有了重裝備騎兵 第2張

匈奴騎兵

二,白登之圍是騎兵大縱深作戰的始作俑者

因技術革新的推動,軍事戰略和大戰術也有了完全不同的面貌。”白登之圍“就是後世千年的遊牧兵團作戰方式的始作俑者,即大縱深、大迂迴、大切割、大包抄。從整個戰略佈局來看,冒頓單于精心策劃,有意在恰當時機,選擇有利現場,給中原這個新興帝國一次重創。

結合地緣特徵,朔方地區就是首選之地。匈奴首先挫敗異姓王韓王信,在韓王信投降後,即深入河東攻擊晉陽。此時漢朝看清了匈奴的決戰動機。劉邦大怒之下興兵40萬,在短期內即收復黃河以南郡縣。但這卻是匈奴戰略佈局中的一環。因爲冒頓的整個戰略就是誘敵深入,不惜從晉陽一線連續潰敗,引誘漢軍進入邊塞地區。戰前,劉敬曾指出匈奴的險惡戰略,但劉邦不爲所動。冒頓單于的特點是心機深刻、權變無常。爲了引發這一戰,他甚至做足了掩飾功夫。

劉邦爲何不敵匈奴單于?匈奴已經有了重裝備騎兵 第3張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漢七年,韓王信反,高帝自往擊之。至晉陽,聞信與匈奴欲共擊漢,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壯士肥牛馬,但見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輩來,絋言匈奴可擊。上使劉敬復往使匈奴,還報曰:“兩國相擊,此宜誇矜見所長。今臣往,徒見羸瘠老弱,此必欲見短,伏奇兵以爭利。愚以爲匈奴不可擊也。

想要讓劉邦這種人上當是不容易的。因此匈奴戰略的重點是「有序潰敗」、拉開縱深,在潰敗中集結,而後突然包抄。這個戰略類似二戰中曼施坦因指揮的「羅斯托夫戰役」,對統帥的控制能力要求極高:軍隊必須一邊潰敗,一邊集結,不能讓對手察覺,還要能在統帥一聲令下時迅速集結到決戰地點。

劉邦爲何不敵匈奴單于?匈奴已經有了重裝備騎兵 第4張

匈奴騎兵

劉邦被連番勝利衝昏頭腦,與大約8萬車騎部隊孤軍深入到平城的白登山,與漢軍32萬步兵拉開了距離(這個縱深已達步兵行進10天的路程)。此時,匈奴一路詐敗的騎兵四十萬忽然出現在白登山,將劉邦團團圍住。這場戰役充分顯示了遊牧兵團作戰的新戰術,威力驚人,在人類軍事史上影響極大。

《史記-匈奴列傳》:高帝自將兵往擊之。會冬大寒雨雪,卒之墮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頓詳敗走,誘漢兵。漢兵逐擊冒頓,冒頓匿其精兵,見其羸弱,於是漢悉兵,多步兵,三十二萬,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

劉邦爲何不敵匈奴單于?匈奴已經有了重裝備騎兵 第5張

漢代壁畫

三,解圍的真正原因

後世各種說法誇大了陳平奇計的作用,也誇大了單于閼氏的作用,須知,冒頓與東胡決戰前,曾把自己的一位閼氏白送給東胡王。解圍的原因還是純軍事的,一方面是韓王信部將的軍隊遲遲未來,害怕他們突然反水,冒頓也缺乏步兵和攻城裝備,久戰無益;另一方面是戰略目的已經基本達到,這個新興的中原帝國已經領略了遊牧兵團作戰的威力,應該感受到了恐懼。

劉邦爲何不敵匈奴單于?匈奴已經有了重裝備騎兵 第6張

漢代磚畫像

陳平、劉敬等自然也看透了形勢,於是賄賂閼氏,冒頓單于做個順水人情,撤掉包圍圈的一角,劉邦得以逃脫,與32萬步兵匯合。戰後,劉敬又獻上「和親政策」,漢匈雙方即進入均勢平衡格局。

《史記-匈奴列傳》:高帝乃使使間厚遺閼氏,閼氏乃謂冒頓曰:“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且漢王亦有神,單于察之。 ”冒頓與韓王信之將王黃、趙利期,而黃、利兵又不來,疑其與漢有謀,亦取閼氏之言,乃解圍之一角。於是高帝令士皆持滿傅矢外鄉,從解角直出,竟與大軍合,而冒頓遂引兵而去。漢亦引兵而罷,使劉敬結和親之約。

這場戰役的歷史意義被後世遠遠低估了,它是歐亞大陸軍事變革浪潮在東方的直接反應。在冒頓手上,騎兵兵團的大縱深作戰開始形成,對後世兩千年都有重要影響。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