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關於言偃的評價是怎麼樣的?言偃是怎樣的一個人

關於言偃的評價是怎麼樣的?言偃是怎樣的一個人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4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身處一個文化斷層的時代,並被這個時代裹挾着浮躁與功利,這種悲哀相當無奈。從懂事開始,我們這一代人就一直在迷茫,左顧右盼、千人一面,也許,我們的茫然與2500前未開化的吳人無兩,需要的是一種先知先覺的引領。

言子,名言偃,是孔子的晚年弟子。孔門弟子三千,賢者七二,言子是其中唯一的南方人,所以孔子會說:“吾門有偃,吾道其南。”

一部《論語》,提及言偃的篇章並不多,大都是孔子與他的論辯,有趣的是,言偃並不對夫子言聽計從,而是固執地堅守真理。

言偃在魯國做武城宰時,用老師傳授的禮樂來教化民衆。孔子跑來視察弟子業績,聽聞處處有絃歌,於是笑他說:“割雞焉用牛刀?”治理個小地方哪用得到禮樂呀。言偃不解地反問:“老師不是說,上層人士學禮樂,就會有仁愛之心,老百姓們學禮樂,就容易治理嗎?”孔子知道自己失言了,馬上對衆弟子說:“大家聽着,言偃的話是對的,我剛剛不過開個玩笑罷了。”

關於言偃的評價是怎麼樣的?言偃是怎樣的一個人

武城有個人叫澹臺滅明,長得很醜,孔子曾以爲他才薄。一次孔子到武城問言偃:“你在這裏得到什麼賢人沒有?”言偃說:“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未嘗至於偃之室也。”行不由徑是一種人格的標識,不投機取巧,不急功近利,不營私舞弊,爲人堂堂正正。孔子聽罷長嘆道:“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彼時的江南,遠非明清朝重教崇文、一派柔娥細膩,而是一塊草莽未闢的蠻荒之地,吳地民風彪炳,吳人性格豪放、爲人直爽。生於此的言偃也承襲了這樣的性格,他信仰了就學,學了就實踐,肚子裏沒有什麼彎彎繞繞。

言偃尚禮,禮是周朝一種道德規範與等級關係的表現。當時評論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用“禮也”、“非也”來劃分。直率的言偃所認知的禮,正是本質的精神內核,而非繁文縟節表面功夫。

言偃曾經批評子夏的門人:“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是說不去掌握仁禮的精神,只是學習一些打掃衛生、接待客人、應對進退之類細枝末節的功夫,有什麼用?這種理念放到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也頗有借鑑意味。我們常看見一些成績優異的尖子生,爲人自私,不懂禮貌,如果不從小培養道德原則,越有知識,才越可怕。

關於言偃的評價是怎麼樣的?言偃是怎樣的一個人 第2張

樸素的道理,跨越古今、放之四海而皆準。言偃曾說:“喪致乎哀而止”,他認爲辦喪事關鍵是誠心哀痛,表面上鋪張隆重,實際上內心沒有一點哀痛,這就不是喪禮的精神。他的“禮”,是真正意義的“禮”,而不是我們今人所僅僅認爲的禮儀、禮貌。

言偃很鄙棄喪家僱人號哭的流弊,雖然哭得比唱歌還好聽,但他以爲這大大背棄了“禮”的內蘊。可是這樣的流弊,綿延數千年,今天依然可見。

關於言偃的評價是怎麼樣的?言偃是怎樣的一個人 第3張

言子所處的年代,文化奔流、個性飛揚,大碰撞大融合。吳人言偃去魯國任武城宰,而楚人伍子胥、范蠡又來到吳越出謀劃策,原本落後的蠻夷之地,逐漸向華夏文化靠攏。

孔子去世後,前446年,61歲的言偃攜家人回到了虞山故土,傳道講學,“吳中弟子從之遊者以千計”。64歲那年,言子去世,葬在虞山東麓,這就是今天位於常熟的省文保單位言子墓。

江南文化從涓涓細流發軔,及至後來的博大深邃,言子,是一位不能忘也不該忘卻的先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