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關於邊令誠和高仙芝的關係是什麼樣的 歷史上又是什麼樣的

關於邊令誠和高仙芝的關係是什麼樣的 歷史上又是什麼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4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話說唐軍進駐潼關之後,向來與高仙芝關係不睦的邊令誠終於找着了打小報告的機會。他向玄宗告狀,說封常清擾亂軍心,故意誇大叛軍實力,使士兵產生恐慌情緒,應予嚴懲;關於高仙芝就講得更多了,說他不戰自退,棄地數百里,還誣陷他剋扣糧餉,貪污錢財。

關於邊令誠和高仙芝的關係是什麼樣的 歷史上又是什麼樣的

高仙芝

邊令誠的彙報讓唐玄宗怒不可遏,立即下令將二人就地處決。封常清臨刑之前給皇帝留下了預警遺言:“臣死之後,望陛下不輕此賊,無忘臣言。”這話可是封常清的肺腑之言,當時戰爭剛剛爆發,沒有人能想到這場戰爭最後會變成歷經八年、三代皇帝的持久戰。在戰爭初期,朝廷從上到下對安祿山都抱着極度輕視的態度,封常清剛開始也瞧不上安祿山,在出徵之前,他曾信心十足地對玄宗誇下海口:“計日取逆胡之首獻闕下!”但是對陣之後,他發現唐軍的對手是兇狠的豺狼,纔有了對戰局的清醒認識。李亨和楊氏兄妹之死是否有關,這裏不作分析,但李亨被好幾千羣衆強烈挽留這事,本人極度懷疑,這很可能是李亨派人制造出來的羣體請願事件,領頭的肯定是拿了好處的“五毛黨”。試想,李亨之所以留在北方沒走,就是因爲羣衆的這次攔馬行動。而作爲太子,如果他本人想隨父皇一起南下,再多的羣衆也是留他不住的,所以是李亨自己不想走。

關於邊令誠和高仙芝的關係是什麼樣的 歷史上又是什麼樣的 第2張

高仙芝

其實,李亨不想跟在玄宗屁股後面跑到四川是有他的考慮的。他做了十幾年的太子,在父親面前一直是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半步。因爲在太平時期,太子若有一點出格之處,就會遭到父親的猜疑。在這種拔態下生活,身累心累是可想而知的。二因此,只有在時局動亂的特殊時刻,在父皇一心只顧逃命的情況下,李亨纔有膽子試着給自己做一回主。他想擺脫父親無處不在的控制,不再做皇宮裏的金絲鳥。“拒絕逃跑,選擇留下”,這應當是李亨經過深思熟慮的決定,這符合他當時的向心理,也有利於當時的抗戰。左,和老爸一門心思想盡快躲到一個安全的地方保命不同,李亨當時是想幹一番$事業的。四十多歲的太子整天被七十多歲的老爸拴在皮帶上領着到處亂跑,當然向不是個正事。所以李亨決定到西北軍營去立軍功、樹威信,領導黃河以北地區的唐右軍抗擊安祿山,這對他積累政治資本、提高個人威望都是極有好處的。於是,在馬嵬坡,父子倆各懷心思你左我右地沒有握手就分離了。李亨這個怕父親、怕老婆、怕出事的男人,這次表現得特別男人,值得表揚。他帶着兩個兒子——廣平王李俶和建寧王李談向西北邊疆的朔方軍區奔去。當時朔方軍區因地勢偏遠,還沒有與叛軍進行過大戰,實力相對較強。李亨先到那個地方落腳,然後再圖發展,這是個正確的決定。但馬嵬坡離朔方軍區司令部所在地靈武郡有一千多裏,且途中常有叛軍出沒,要安全到達是有風險的。

關於邊令誠和高仙芝的關係是什麼樣的 歷史上又是什麼樣的 第3張

高仙芝

北上途中,李亨吃了不少苦頭,一路上急急惶惶地沒命猛跑,生怕被叛軍抓去,在潼關附近還因過度緊張自擺了一次烏龍,和從潼關敗退的唐軍噼裏啪啦地幹了一仗,打了半天才發現扔錯手榴彈了。如此這般慌慌張張地走了二十多天,李亨總算到達了靈武。這時他的身邊只剩下幾百人,而他從馬嵬坡出發時帶着好幾千人呢,其他士兵都在半路上溜號了。大家覺得跟着他已經沒希望了,都各奔前程討生活去了,可見當時情況之糟糕。李亨到達靈武后,受到了以杜鴻漸爲首的西北軍將領的熱烈歡迎。這幫將領幹了一件李亨沒想到的事情:擁戴李亨做皇帝!李亨七月初九到達靈武,七月十二就登基稱帝了,這速度快得讓人無法想象,太神奇了。這次的稱帝應該不是李亨自己策劃的,而是被西北軍將領連勸帶逼架上皇帝御座的。當時全國的形勢一片混亂,李亨既無兵權也無財權,憑什麼做皇帝?再說,他的皇帝老爸還活得好好的呢。那時候他最大的心願應該是趕快調集軍隊,打幾場勝仗,向老爸和旁人證明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抗戰決心,而不會有火線稱帝的心思。如果他從馬嵬坡出發時就想着千里迢迢跑到靈武稱帝,那就太讓人佩服他的野心了,而根據他一生謹小慎微的處事風格來看,他是不可能有這種野心的。

關於邊令誠和高仙芝的關係是什麼樣的 歷史上又是什麼樣的 第4張

高仙芝

李亨稱帝雖然是被迫的,但是這是很甜蜜的“被迫”,是古往今來很多人做夢都想要的“被迫”,其中的原因並不複雜。在那個非常時期,太子儲君到了自己的地盤上,西北軍將領當然不會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建功立業”的好機會,他們知道,如果儲君在這裏登基,那他們就是新朝功臣。所以,杜鴻漸等人有空沒空就在李亨面前,像復讀機一樣再三請求他“即皇帝位”,但李亨說什麼也不答應。可杜鴻漸等人的手段太多了,軟的不行,便增加強度,來了招不軟不硬的,說如果李亨不答應,恐怕會影響軍心。而且他們在向李亨表述軍隊將士現狀的話中,已隱隱透出些“恐嚇”的口氣:“若一朝離散,不可復集。願殿下勉徇衆心,爲社稷計!”這句話很有彈性,前面用硬話頂,後面用軟話拉。前半句說,如果你不稱帝,將士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大家一失望,隊伍散了,就難以收攏了;後半句則近乎乞求:爲了江山社稷,爲了全國人民,求求你答應了吧!類似的勸進總共有五次,李亨萬般無奈之下只得應允:穩定壓倒一切嘛,既然將士都懇求、乞求、哀求我登基,我就勉強從了你們吧!不過這種無奈於李亨而言,是一種甜蜜的無奈。說實在的,李亨心裏說不定想馬上答應的,當時也就是客氣客氣。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