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到了明朝華察被編入三笑之中 成了華太師

到了明朝華察被編入三笑之中 成了華太師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無錫華氏歷史久遠,爲江南望族。至明代,華察被編入《三笑》之中,成了華太師。《三笑》終究是戲說,真實的華察卻是一名爲地方謀利、被鄉間崇敬的鄉賢。弘治十年( 1497年),華察出生在無錫盪口。嘉靖元年(1522年),華察中舉,在次年的會式中不第,返回無錫繼續學業。此時朝廷之中爆發“大禮議”之爭,牽連士人無數,華察在鄉埋頭讀書,不問外事。“大禮議”之爭中,華察的同鄉好友顧可久多次死諫,被廷杖,傳譽朝野。至嘉靖五年,華察科舉突破,舉進士,選爲翰林庶吉士。王陽明弟子王龍溪、錢德洪也一起入選翰林院,此間華察受陽明學影響,形成了他“古澹清逸”的文風。在翰林學習三年後,華察以戶部主事身份,到江淮一帶徵稅,因爲盡心經理財賦,華察得罪了某權貴,以病請假。次年病癒後出任兵部主事,此後仕途較順,接連升遷。

到了明朝華察被編入三笑之中 成了華太師

嘉靖十六年,華察擔任翰林院修撰。翰林院修撰有”太史公”之稱,民間訛傳他爲“太師”,估計這便是日後華察“華太師”形象的由來。不過唐伯虎年長華察27歲,他在嘉靖二年去世時,華察尚未登科,何來”華太師”?至於唐伯虎賣身入華府追求秋香,不過是後人編撰出來的故事罷了。嘉靖十八年,華察奉命出使朝鮮。出使期間,華察與朝鮮士人結下深厚友情,所唱和詩歌,被朝鮮國王收入《皇華集》中。華察的才華讓朝鮮名士敬重,17年後,華察的侄兒華重慶被倭寇挾持,路過朝鮮時出逃。當朝鮮人知道他是華察侄兒後,熱情款待,護送回國。此番出使朝鮮,華察雖名揚海外,卻生出隱退之心。回國後辭官返回無錫,修建”嘉遁園”,準備隱居。三年之後,經父親勸導,華察方再次出仕。

到了明朝華察被編入三笑之中 成了華太師 第2張

嘉靖二十二年,華察主持應天鄉試時,錄取者多爲當時名士,如王世貞、徐學謨、王叔杲等人。嘉靖二十三年,華察爲與門生茅璜同考會試,所錄取李攀龍、皇甫濂、吳情、馮有年等人,均爲當世大名士。華察因廣收名士遭來他人嫉恨,在嘉靖帝面前中傷於他。據云此科狀元,本是無錫胡埭人吳情,嘉靖帝看了道:”堂堂狀元,豈能無情?”此時恰好天空響雷,就將浙江臨海人秦鳴雷取爲第一名,吳情則被降爲第三名。嘉靖二十四年,華察因在朝堂之中屢被暗算,辭職返鄉,此後再未出仕。回到故鄉後,華察隱居三十多年,侍奉父母,編修族譜,主持地方上的各類公益事業。華察爲官清廉,不過他祖上是江南望族,家底豐厚,給他留有一萬多畝良田,自然生活無憂。華察返鄉之後,看到地方上民衆清貧,在徵得父親華謹同意後,將一萬多畝良田,分出一半給貧困佃戶,並燒燬租約。

到了明朝華察被編入三笑之中 成了華太師 第3張

嘉靖二十五年,華察家中遭遇盜賊。據王世貞《華公壽藏記》載,當夜有賊盜百人破門]闖入,四處搜掠錢財。華察逃出後,遙遙對盜賊道:”你們要的是錢財而已,不要驚了吾父。”返身將家中存放錢財的房間鑰匙投了過去,羣盜大喜,盡取錢財,歡呼而去。事後華察反而安慰父親,錢財乃是身外之物,“且兒在,何虞財乎”?華察隱居在家,請了名師教育三個兒子。三子都聰慧過人,並非《三笑》中的紈絝形象,三個兒子又以幼子華叔陽最爲聰明。華叔陽是華察辭職返鄉後,在53歲時所生,華老先生對這個兒子愛若性命。華叔陽有一年患上了水痘,怎麼醫治也沒有效果。華察到廟中燒香求保佑後,華叔奇蹟般地康復。此後華察深信佛學,不時打坐修行,同時熱衷於慈善。

到了明朝華察被編入三笑之中 成了華太師 第4張

嘉靖三十二年冬,倭寇在江南作亂。新任無錫縣令王其勤與正在地方上催收糧稅的官員翁大立、監察御史孫慎一起拜會華察,向他請教如何應對。華察給出的對策是, 立刻修築無錫縣城。多年承平之後,無錫縣城早已殘破,無法起到防禦作用。爲了修城,華察率先捐出500兩銀子,侄兒華承業也捐出300兩響應。有華家帶頭,地方人士紛紛解囊。次年工程啓動之後,無錫民衆紛紛參與,歷時兩個月修築完工。利用修築城牆, 抗擊倭寇的機會,華察爭取到了王其勤、翁大立、孫慎的支持,在地方上倡議丈量田畝。無錫的富戶隱瞞田畝,窮人被額外加徵的現象嚴重。經華察倡議,組織了丈量隊伍,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查出漏稅田16萬多畝,免去額外多徵的糧七千多石。華察丈田的行動,損害了地方豪族的利益,富豪們一直伺機進行報復。嘉靖三十五年,倭寇蹂躪江南。四月間,倭寇抵達無錫,在四鄉掠奪。知縣王其勤募集鄉勇數百人,號“義兵”。五月初八凌晨,城內義兵搭乘小舟,出城與倭寇交戰。倭寇中有頭領衝殺過來,被守軍用手銃擊中頭部身亡。一番混戰後,無錫守兵退入城內,靠着城牆進行防禦。倭寇頭目被擊斃,又無法攻下城池,遂解圍而去。是役無錫有36人戰死,被封爲義士祭祀。戰後華察查看城牆,寫詩稱讚守城官民,同時指責一些吝惜錢財,不肯捐資修城牆者,"嗤彼守財奴,如何惜所捐。”

到了明朝華察被編入三笑之中 成了華太師 第5張

此年華察提出,要在華氏家族中創辦“義田”,用義田的收入幫助本族貧困子弟讀書。義田創設的方法是,族中爲家族出過大力者每百畝捐3畝,出幼微小者每百畝捐5畝,華察自己捐出了800畝田。華察世代居住在盪口,此地偏僻,至晚年他決定遷居隆亭,此處水陸方便,出行便利。在隆亭,華察修建了新宅。嘉靖三十六年,華察興高采烈地準備喬遷新居寫詩云:”行看前山,臥對溪邊竹。”此時突生變故,有人告發他”心謀不軌,私造龍庭”,因爲隆亭與龍庭諧音,所以招惹出了這場是非。華察爲了避諱,將隆亭改名爲東亭,即今日無錫東亭。據載,華察給了地方上農人每人一匹布,囑咐鄉人,如果遇到有陌生人問起“隆亭”,則回答“有東亭無隆亭”。華察平日行善,惠及鄉里,此番有難,地方上民衆自然相助,使華察得以平安過關。遷居東亭後,華察捐資整修了華氏祖祠堂及祖墓,重修了惠山華孝子祠。曾祖華禎出糧賑濟災民,叔祖父華理常年施行善舉,族兄華雲捐田給義莊。在生命的最後關頭,華察修撰了《華氏先賢像記》,請王世貞作序,緬懷先賢, 寄望子孫繼承施行善舉,造福地方的傳統。

到了明朝華察被編入三笑之中 成了華太師 第6張

萬曆三十四年,官方同意在三公祠左側修建了華察祠堂,俗稱"東祠堂”,後來華氏後裔將其改名爲忠祐廟,又在東亭故宅東建祠堂祭祀華察。至清代,華察被無錫地方官列爲鄉賢祭祀, 後世的華氏子弟,繼承了華察的慈善精神,從事於地方上各類公益慈善活動。無錫華氏義莊也不斷得到充實,幫助本族貧寒之家渡過難關,爲本族貧賽子弟提供學習機會。華氏義莊一直經營到了近代,號稱”江南第一義莊”。華察因《三笑》中的華太師而聞名,當然這只是戲說。 真實的華察, 告別官場,返回鄉里之後,熱衷於各類地方事業。他篤信佛教,相信善惡有報,曾將大量田地無償贈送給鄉人。他主持丈量田畝,減輕農民負擔。他的小兒子十八歲時就考中進士,他再捐出良田,建立義莊,以爲兒子積累功德。華察的積善之舉,使無錫華氏家族,在此後幾百年間內成爲江南望族,歷代行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