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薩都剌《芙蓉曲》:這首詩雖風格綺麗,但並不俗豔

薩都剌《芙蓉曲》:這首詩雖風格綺麗,但並不俗豔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8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薩都剌的文學創作,以詩歌爲主,詩詞內容,以遊山玩水、歸隱賦閒、慕仙禮佛、酬酢應答之類爲多,富有生活實感,描寫細膩,貼切入微。也有些作品反映民間疾苦,揭露社會黑暗,如《大同驛》《黃河月夜》《鬻女謠》《織女圖》等。還有些詩反映了人民嚮往和平,反對統治者窮兵黷武的反戰思想,如《過居庸關》《題畫馬圖》等。詩風清麗俊逸,文辭雄健,間有豪邁奔放之作。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薩都剌的《芙蓉曲》,一起來看看吧!

薩都剌《芙蓉曲》:這首詩雖風格綺麗,但並不俗豔

芙蓉曲

薩都剌〔元代〕

秋江渺渺芙蓉芳,秋江女兒將斷腸。

絳袍春淺護雲暖,翠袖日暮迎風涼。

鯉魚吹浪江波白,霜落洞庭飛木葉。

盪舟何處採蓮人,愛惜芙蓉好顏色。

有人將《芙蓉曲》解釋爲婉言進諫的政治隱喻詩,也有人認爲此詩暗含感傷身世、知音未遇等意義。對於現代的讀者來說,只將這首詩視爲一首麗情樂府,分析和領略它的意境和藝術風格,也無不可。自古以來,尤其是南北朝樂府裏,有諸多作品描寫江南採蓮這一風俗,以及由此而衍發的採蓮人的各種情思。薩都剌這首《芙蓉曲》繼承前人樂府詩之風,以芙蓉起興,描寫水鄉女子觸景生情,哀傷青春易逝。

詩的首聯描寫了秋日江上的芙蓉和江上盪舟的女子。江上芙蓉盛開的美景,與女子的斷腸愁思相對舉,兩相映襯。

頷聯兩句進而描寫秋江女兒的生活:溫暖的春日裏,她穿着一襲紅衣,看護着滿江的荷葉;秋日暮色裏,她的翠色長袖和荷葉一起迎着涼風翻飛飄揚。“絳袍”和“翠袖”都是秋江女兒的穿着,這兩種顏色又分別是芙蓉花和葉的顏色,暗示着人與花的關聯,人如花,花似人。“春淺”、“日暮”相對,意爲秋江女兒與芙蓉從春到秋、從晨至暮始終相依相伴。“翠袖日暮迎風涼”,很容易聯想到杜甫《佳人》詩的最末兩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佳人》描寫的是一位居住在空谷中躲避戰亂的女子,親人已死,夫婿又拋棄她娶了新人。“但見新人笑,哪聞舊人哭”,是舊時女子最悽慘的愛情悲劇。這就隱隱透露出秋江女兒愁思的根源了。

頸聯描寫了江波,落葉等寒秋之景。從屈原“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湘夫人》)開始,洞庭秋葉蕭蕭飄墜成爲寒秋初至的鮮明標誌。薩都剌化用這一典故,點出江上季節的變化。樹木凋零,令人觸景生情:木已如此,那比樹木還嬌嫩的蓮花又該如何抵擋季節的摧殘。

薩都剌《芙蓉曲》:這首詩雖風格綺麗,但並不俗豔 第2張

尾聯說秋江女兒面對滿江盛開的蓮花,因爲愛惜這嬌豔的花朵,不忍心划槳盪舟,唯恐碰傷了芬芳美麗的鮮花,更不願意採折。這一片愛花惜花之心,也回答了詩的開篇提出的懸念:秋江女兒對着正盛開的芙蓉“將斷腸”呢,原來是因爲看到芙蓉盛放,正是最美的時候,但秋季也已來臨,花朵馬上就要凋落;嬌豔只是短暫的,美麗並不能持久,這就是愛惜芙蓉的秋江女兒的哀嘆。芙蓉尚有秋江女兒來愛護,秋江女兒卻無人來憐惜。由花及人,秋江女兒對着滿江雲霞般的芙蓉,自然愁思無限。整首詩情感的展示非常細膩曲折。

這首詩是薩都剌樂府詩的代表作。與薩都剌交情頗好的元代詩人楊維楨曾這樣評價好友:“天錫詩風流俊爽,修本朝家範。宮詞及《芙蓉曲》,雖王建、張籍無以過矣。”把這首《芙蓉曲》的成就與王建、張籍等人的詩歌相提並論,是一個很高的評價。

詩的風格清麗婉轉,以芙蓉起興,曲折反覆地表達了秋江女兒的心曲,她面對盛放的芙蓉以及蕭蕭落木,觸景生情,產生了花木凋零、紅顏易老、青春美麗無法永駐的愁思。在這裏,花即是人,人亦是花,秋江女兒與秋江芙蓉兩種意象是重疊在一起的。在女子發出的對花的哀嘆和惋惜中,揭示了最盛之時即是衰敗之始的道理。這首詩風格綺麗,但不俗豔;善於化用前人的詩句意境,但不生硬,具有較高的藝術技巧和藝術感染力。作者用清麗的文筆,捕捉少女若有若無的心思:由傷花之凋零,到哀傷自己青春的易逝;由沒有惜花之人,到自己沒有知己的自憐自惜。似哀怨,又似期待,餘韻悠然,耐人尋味。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