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清代五言賞析之獄中題壁,該詩的作者描繪了什麼場景?

清代五言賞析之獄中題壁,該詩的作者描繪了什麼場景?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獄中題壁,清代譚嗣同,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版本一)

望門投趾憐張儉,直諫陳書愧杜根。

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後人論。(版本二)

清代五言賞析之獄中題壁,該詩的作者描繪了什麼場景?

這首詩的前兩句運用張儉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頑固派的狠毒,表達了對維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後兩句抒發作者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雄心壯志。全詩表達了對避禍出亡的變法領袖的褒揚祝福,對阻撓變法的頑固勢力的憎惡蔑視,同時也抒發了詩人願爲自己的理想而獻身的壯烈情懷。

“望門投止思張儉止”這一句,是身處囹圄的譚嗣同記掛、牽念倉促出逃的康有爲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懷。私心祈告:他們大概也會像張儉一樣,得到擁護變法的人們的接納和保護。

“忍死須臾待杜根”是用東漢諍臣義士的故事,微言大義。通過運用張儉的典故,以鄧太后影射慈禧,事體如出一轍,既有對鎮壓變法志士殘暴行徑的痛斥,也有對變法者東山再起的深情希冀。這一句主要是說,戊戌維新運動雖然眼下遭到重創,但作爲銳意除舊佈新的志士仁人,應該志存高遠,忍死求生。等待時機,以期再展宏圖。

“我自橫刀向天笑”是承接上兩句而來:如若康、樑諸君能安然脫險,枕戈待旦,那麼,我譚某區區一命豈足惜哉,自當從容地面對帶血的屠刀,沖天大笑。“讓魔鬼的宮殿在笑聲中動搖”。對於死,詩人譚嗣同早有準備。當政變發生時,同志們曾再三苦勸他避居日本使館,他斷然拒絕,正是由於他抱定了必死的決心,所以才能處變不驚,視死如歸。

清代五言賞析之獄中題壁,該詩的作者描繪了什麼場景? 第2張

“去留肝膽兩崑崙”對於去留問題,譚嗣同有自己的定見。在政變的第二天,譚氏待捕不至,遂往日本使館見梁啓超,勸其東遊日本。他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今南海(康有爲)之生死未可卜,程嬰、杵臼、月照、西鄉,吾與足下分任之。”他出於“道”(變法大業、國家利益),也出於“義”(君臣之義、同志之義),甘願效法《趙氏孤兒》中的公孫杵臼和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月照和尚的好友西鄉的行節,以個人的犧牲來成全心目中的神聖事業,以自己的挺身赴難來酬報光緒皇帝的知遇之恩。同時,他也期望自己的一腔熱血能夠驚覺苟且偷安的芸芸衆生,激發起變法圖強的革命狂瀾。在他看來,這偉大的身後事業,就全靠出奔在逃的康、樑們的推動和領導。基於這種認知,他對分任去留兩職的同仁同志,給予了崇高的肯定性評價:去者,留者。路途雖殊,目標則同,價值同高,正像崑崙山的兩座奇峯一樣,比肩並秀,各領千秋風騷。

全詩用典貼切精妙,出語鏗鏘頓挫,氣勢雄健迫人。詩中寄託深廣,多處運用比喻手法,使胸中意氣奈情的表達兼具含蓄特色。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