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古文名著 > 西洋記第九回:張天師金階面主,茅真君玉璽進朝

西洋記第九回:張天師金階面主,茅真君玉璽進朝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西洋記》,全稱《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又名《三寶太監西洋記》《三寶開港西洋記》等,是明代羅懋登所著長篇神魔小說,成書於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全書二十卷一百回,根據鄭和下西洋故事敷會而成,全書描寫明代永樂年間鄭和掛印,招兵西征,王景宏爲其副手,共平服三十九國。前十四回敘述碧峯長老出家、降魔及與張天師鬥法故事。十五回起寫鄭和下西洋,得碧峯長老和張天師協助,一路斬妖除魔,懾服諸國事。情節荒誕,文字平庸。

第九回 張天師金階面主 茅真君玉璽進朝

詩曰:

孤雲無定鶴辭巢,自負焦桐不說勞。

服藥幾年辭碧落,驗符何處咒丹毫?

子陵山曉紅霞密,青草湖中碧浪高。

從此人稀見蹤跡,還因選地種仙桃。

西洋記第九回:張天師金階面主,茅真君玉璽進朝

卻說文武百官謝恩已畢,各自散班,獨有一個老臣跪在金階之下,口稱“萬歲”。萬歲爺道:“階下跪的甚麼人?”這老臣奏道:“臣龍虎山正一嗣教道合無爲闡祖光範領道事張真人某。”萬歲爺道:“原來是個張天師,不知卿有何事獨跪金階?”天師道:“臣蒙聖恩,天高地厚,有事不敢不奏。”萬歲爺道:“有事但奏不防。”天師道:“昨日諸番進貢的寶貝,都是些不至緊的。”萬歲爺道:“那裏又有個至緊的麼?”天師道:“是有個至緊的。”萬歲爺道:“朕父天母地而爲之子,天下之民皆吾子,天下之財皆吾財,天下之寶皆吾寶,豈有個至緊之寶之理?”天師道:“這個寶不是天下之寶,都是帝王家裏用的寶。”萬歲爺道:“若求生富貴,除是帝王家。朕纘承父王基業,西華門裏左首,見有廣惠庫、廣積庫、承運庫、甲字庫、乙字庫、丙字庫、戊字庫、兩座丁字庫,共是九庫。內殿另有寶藏庫,真珠、琥珀、車渠、瑪瑙、珊瑚、玳瑁、鴉青、大綠、貓睛、祖母,顛不刺的還有許多,怎麼又有一個帝王家裏用的至緊之寶?”天師道:“萬歲爺赦臣死罪,臣方敢奏,若不赦臣死罪,臣不敢奏。”萬歲爺道:“赦卿無罪,但奏不妨。”天師道:“陛下朝裏的寶貝,莫說是斗量車載,就是堆積如山,也難以拒敵這一個寶。”萬歲爺道:“敢是個驪龍項下的夜明珠麼?”天師道:“夜明珠越發不在話下了。”萬歲爺道:“似此稀有之寶,可有個名字麼?”天師道:“有個名字。”萬歲爺道:“是個甚麼名字?”天師道:“叫做個傳國寶。”萬歲爺道:“這傳國寶可載在典籍上麼?”天師道:“就載在《資治通鑑》上。”萬歲爺道:“三教九流,聖經賢傳,諸子百家,那一本書朕不曾過眼,怎麼不曾看見這個傳國寶哩?”天師道:“帝王之學,與韋布不同,故此不曾看見。”萬歲爺道:“怎麼帝王之學,與韋布不同?你說來與我聽着。”天師道:“帝王之學,只講一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與夫古今治亂興衰之所以然,,豈肯下同於布衣寒士,尋朱數墨,逐字逐句,鬥靡誇多?故此陛下不曾看見這個傳國寶哩!”萬歲爺道:“既如此,卿說來與朕聽着。”天師道:“當原日三皇治世,五帝爲君,唐堯虞舜,三代夏、商、周,傳至週末,列國分爭,叫做個秦、楚、燕、魏、趙、韓、齊。卻說楚武王當國。國中有一個百姓,姓卞名和,閒遊於荊山之下,看見一個鳳凰棲於右上。卞和心裏想道:璞玉之在石中者,這塊石頭必定有塊寶玉。載之而歸,獻於武王。武王使玉人視之,玉人說道:‘石也。’武王說和欺君,刖其右足。文王即位,獻於文王。文王使玉人視之,玉人說道:‘石也。’文王說和欺君,刖其左足。卞和抱着這塊石頭,日夜號哭,淚盡繼之以血,聞者心酸。楚武王聽見他這一段的情事,方纔把個石頭解開來,只見裏面果真是一塊嬌嫡嫡美玉無瑕。後來秦始皇併吞六國,得了這玉,到了二十六年上,揀選天下良工,把這塊玉解爲三段,中一段,碾做一個天子的傳國璽,方圓約有四寸,頂上鐫一個五龍交紐,面上李斯鐫八個篆字。是那八個篆字?是‘受命於天,富壽永昌’八個篆字。左一段,碾做一個印形,其紐直豎,直豎紐上有兩點放光,如人的雙目炯炯。右一段,碾做一個印形,其紐橫撇,橫撇紐上霞光燦燦。這兩段卻不曾鐫刻文字。到二十八年上,始皇東狩,過洞庭湖,風浪大作,舟船將覆。始皇懼,令投橫紐印於水。投迄,風浪稍可些。又令投豎紐印於水,投迄,風浪又可些。遂令投傳國璽於水,投迄,風平浪靜,穩步而行。最後三十六年,始皇巡狩,到華陰,有個人手持一物,遮道而來。護從的問他是甚麼人,其人說道:‘持此以還祖龍。’從者傳與始皇。始皇看來,只見是個傳國璽。始皇連忙問道:‘還有兩顆玉印,可一同拿來麼?’護從的跟問那個人,那個人已自不見蹤跡了。故此只是傳國璽復歸於秦始皇。始皇崩,子嬰將璽獻與漢高祖。王莽篡位,元祐皇太后將印去打王尋、蘇獻,崩其一角,以黃金鑲之。光武得此璽於宜陽,孫策得此璽於新殿南井中婦人死屍項下,曹操得此璽於許昌,唐高祖得此璽於晉陽,宋玉祖得此璽於陳橋兵變之中,元人得此璽於崖山之下。”

萬歲爺道:“這傳國璽現在何處?”天師道:“這璽在元順帝職掌。我太祖爺分遣徐、常兩個國公,追擒順帝,那順帝越輸越走,徐、常二國公越勝越追,一追追到極西上叫做個紅羅山,前面就是西洋大海。元順帝止剩得七人七騎,這兩個國公心裏想道:‘今番斬草除根也!’元順帝心裏也想道:‘今番送肉上砧也!’那曉得天公另是一個安排。只見西洋海上一座銅橋,赤碐碐的架在海洋之上,元順帝趕着白象,駝着傳國璽,打從橋上竟往西番。這兩個國公趕上前去,已自不見了那座銅橋。轉到紅羅山,天降角端,口吐人言說話。徐、常二國公才自撤兵而回。故此這個歷代傳國璽,陷在西番去了。昨日諸番進貢的寶貝,卻沒有個傳國璽在裏面,卻不都是些不至緊的?”

萬歲爺道:“第二顆玉印現在何處?”天師道:“現在三茅山元符宮華陽洞正靈官處職掌。”萬歲爺道:“這顆印是怎麼的來歷,現在三茅山?”天師道:“句容縣東南五十里有一個山,形如‘句’字,就叫做個句曲山,道書爲第八洞天第一福地。漢時有個姓茅的兄弟三人,原是茅蒙真人的玄孫,長的叫做個茅盈,恬心玄漠,遍遊天下名山,遇着王真君點化他,傳與他道篆符水。漢初元中,過句曲山,升高而望,心裏說道:‘這山有異樣的形境。’遂入其山,煉丹於華陽洞。丹成,有一白髮老者來謁,口稱有物相贈。茅盈舉手接着,只見是一個錦囊。茅盈開口問他錦囊中還是甚麼物件,已自不見了那個白髮老者。及至開了錦囊,中間是個硃紅小匣。扭開金鎖,只見是一顆玉印,方圓有四寸,其紐直豎,豎紐上有兩點放光,恰象人的雙目炯炯。面上卻沒有鐫刻文字。茅盈心裏說道,‘此莫非是山靈授我以印章?’後來募化良工,把個印面鐫了‘九老仙都之印’六個字,就佔住在句曲山第一個峯頭上,道號太元真君。這個真君姓茅,因此上句曲山改名茅山。”萬歲爺道:“怎麼又叫做三茅山?”天師道:“茅盈第二個兄弟,叫做茅固,官居武威太守;第三個兄弟叫做茅衷,官居上郡太守。聞知道茅盈得道成仙,那兩個都棄了官職,尋到茅山來。見了哥哥,日夜修煉。後來俱成地仙。茅固道號定籙真君。佔住第二個峯頭上;茅衷道號保命仙君,佔住第三個峯頭上。因此上傳到如今,叫做個三茅山。”萬歲爺道:“這顆印後來何人職掌?”天師道:“自從三茅真君現化之後,廣招天下道士,崇祠香火,分爲上下兩宮。歷代欽賜田地,約有萬餘畝,俱是下宮職掌,上宮世襲。靈官這顆印,俱是靈官輪流職掌。”

西洋記第九回:張天師金階面主,茅真君玉璽進朝 第2張

萬歲爺道:“第三顆玉印現在何處?”天師道:“現在小臣府中。”萬歲爺道:“這顆印是怎麼的來歷,現在卿的府中?”天師道:“小臣貴溪縣西南八十里,有一座山,其峯峭拔,兩面對峙,如龍昂虎踞之狀,故此叫做個龍虎山,道書爲三十二幅地。臣祖名喚張道陵,乃漢留侯八世的孫,生長在浙之天目山,自幼兒學長生之術,遍遊天下名山,東抵興安雲錦溪仙岩洞,煉丹其中三年,青龍白虎旋繞於上。丹成餌之時,年六十,容貌益少。又得祕書,通神變化,驅除妖鬼。登蜀之雲臺峯,拿住一個鬼王,乞命不得,遂出一物自贖。臣祖開視,只見是一顆玉印,其紐橫撇,紐上霞光閃閃。臣祖自從得了這顆印,雖不曾篆刻文字,他的術法益神,漢朝孝章皇帝封爲天師。遂將玉印開洗,在上面有‘漢天師張真人之印’八個字。後於龍虎山昇仙而去,如今飛昇臺遺址尚存。所遺經篆、符章、印劍傳與子孫。龍虎山下有個演法觀,古鬆夾道,後來蓋造做個天師府。臣家世襲真人,居於此府。宋江萬里有詩爲證,詩曰:鑿開風月長生地,佔卻煙霞不老身。

虛靜當年仙去後,不知丹訣付何人?

萬歲爺道:“這顆印卻在卿的府中?”天師道:“是在臣府中。”萬歲爺道:“既是卿府中有此玉印,何不進來與朕?”天師道:“印雖是在臣府中,臣等但能用,卻不能職掌。”萬歲爺道:“怎麼能用不能職掌?”天師道:“臣祖上這顆印,卻收在天上老天師處。”萬歲爺道:“老天師在天上那裏?”天師道:“現在兜率天清虛府的便是。”萬歲爺道:“怎麼用這印來?”天師道:“臣府中從山下有一條小路,直到飛昇臺上,已前的真人,俱從那飛昇臺上昇天取印來用。”萬歲爺道:“這如今怎麼?”天師道:“後來世遠事乖,到於唐末,聽着一個風水先生指教,把那條路徑兒鑿斷了,故此傳到如今,不得上天去了。”萬歲爺道:“既不得上天,怎麼得這顆印用?”天師道:“臣祖遺下有一個指甲,臣等急用印之時,焚起香來,把那個指甲放在香菸之上薰他一薰,名喚做燒難香。臣祖就在半天之中現身顯化,凡有奏疏,一印可管萬千張紙。這就是臣等用印的機緣。”

萬歲爺道:“朕用的須得傳國璽來。”天師道:“傳國璽已經遠在西番去了,怎麼得來?”萬歲爺道:“既有番人走的路,豈無我中國人走的路?朕即時調動南北兩邊人馬,五府侯伯,四十八衛指揮,千、百戶,竟往西洋去征戰一番,有何不可?”天師道:“西洋道路遙遠,崎嶇險峻,南朝的人馬寸步難行。”萬歲爺道:“要知山下路,須問去來人。天師,你好差意了,你又不曾到西洋去走過,怎麼曉得西洋的道路是這等樣兒難上難?”天師道:“臣仰觀天文,俯察地理,陛下問臣,臣不敢不以難奏。”萬歲爺道:“你把那難走的路兒說與我聽着。”天師道:“難走的路兒到肯說,只恐怕萬歲爺吃驚,臣該萬死。”萬歲爺也略略笑了一笑,說道:“朕在北平鎮守之時,到邊牆外去砍韃子,砍得他屍積如山,血流成溝,朕只當掃了幾隻雛雞兒。朕在百萬軍中取大將之首,如探囊取物,神色自如。就是饒他會搖天關,摧地府,朕也只當個兒戲一般,怎麼到個吃驚的地位?”天師道;“請下了旨意,赦臣無罪,臣纔敢說。”萬歲爺道:“不必太謙,只請說下。”天師道: “府、州、縣、道、集場、埠泊一切,赦臣不說了。”萬歲爺道:“正是要找捷些。你只把那險峻關津,崎嶇隘口,說與朕知便罷。”

天師道:“天覆地載,日往月來,普天之下有四大部洲:一個是東勝神洲,一個是西牛賀洲,一個是南膳部洲,一個是北俱蘆洲。陛下掌管的山河,就是南膳部洲。陛下命將出師,由水路而進,先從洋子大江出,到孟河口上,過了日本扶桑、琉球、交趾,前面就有吸鐵嶺,五百里難行。過了吸鐵嶺,前面又有紅江口,千里難行。過了紅江口,前面又有白龍江,三百里難行。過了白龍江,前面一步也去不得了,一步也去不得了!”萬歲爺道:“怎麼一步也去不得了?”天師道:“前面就是八百里軟洋灘,卻怎麼去得?”萬歲爺道:“怎麼叫做個軟洋灘?”天師道:“九江八河,五湖四海,那水都是硬的,舟船穩載,順風揚帆。惟有這八百里的水,是軟弱的,鵝毛兒也直沉到底,浮萍兒也自載不起一根,卻怎麼會過去得?”萬歲爺道:“過了這個軟水洋,前面是甚麼去處?”天師道:“軟水洋這一邊還是南膳部洲,過了軟水洋,那邊去就是西牛賀洲了。”萬歲爺道:“西牛賀洲何如?”天師道:“到了西牛賀洲,說不盡的古怪刁鑽,數不了的蹺蹊憊懶。”萬歲爺道:“你只把那有頭緒的說來。”天師道:“有頭緒的,頭一個是個金蓮寶象國,第二國是個爪哇國,第三國是個西洋女兒國,第四國是蘇門答刺國,第五國是個撒發國,第六國是個溜山國,第七國是木葛蘭國,第八國是個柯枝國,第九國是小葛蘭國,第十國是個古俚國,第十一國是個金眼國,第十二國是吸葛刺國,第十三國是木骨都國,第十四國是忽魯謨斯國,第十五國是個銀眼國,第十六國是個阿丹國,第十七國是個天方國,第十八國是酆都鬼國。這十八個大國,各國有謀士,各國有軍師,各國有番將,番將有萬夫不當之勇,各國有番兵,番兵有遮天掩日之能。也有一等婦人女子,也會調兵設策。還有一等丫頭小廝,也會舞棒飛槍。還有一等草仙、鬼仙、人仙、神仙、地仙、天仙、祖師、真君、中品、天尊,一個個都會呼雷吸電。還有一等番僧、胡僧、聖僧、禪僧、遊腳僧、喇抹僧、靠佛僧,一個個都解役鬼驅神,只殺得翻江攪海,地動天搖。這正是強龍不鬥地頭蛇,南朝人馬怎麼去得?”萬歲爺道:“廝殺的事不在話下,只是爲着這塊石頭,亦不當勤兵於遠。”天師道:“傳國璽終是不得來了。”萬歲爺道:“傳國璽已是求之不得,卿府玉印,又在兜率天清虛府,不知茅山的印,朕可用以?”天師道:“凡夫修到神仙地位,三朝天子福,七輩狀元才,天子神仙,一而二,二而一,豈有三茅祖師之印,陛下用不得之理?”萬歲爺道:“傳下一道旨意,發下一面金牌,差下一個能達的官員,前往三茅山宣印見朕。”連問了三聲“那一個官去得?”階下並沒有一個官員答應。只見姚太師站在萬歲爺御座左側說道:“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就差張真人前去。”奉聖旨是。萬歲爺退朝。

西洋記第九回:張天師金階面主,茅真君玉璽進朝 第3張

張天師齎了這一道聖旨,領了這一面金牌,帶了這一班校尉,星夜奔驅,不敢違誤。出了通濟門,過了高橋門,竟奔句容縣去。這九十里路上,心裏想道:“姚太師分明是個出家人,做了這許多勾當。今日看見我們儒、釋、道本是個屢世通家了,他就把個宣印的差栽陷我,好沒來由哩!”轉想轉惱,卻不覺的到了句容。句容縣官來迎,天師道:“旨意在身,不及施禮。”竟往三茅山而去。

卻說三茅山的正靈官也是從八品的官,副靈官也是從九品的官。這一日正是三月十八日洗殿之日,兩個靈官領着兩班當直的道士,收拾了殿宇,鎖鑰了殿門,各自下山,各歸各宮安置。那曉得睡到半夜三更,只聽得外面的人吆吆喝喝,都說道:“山頂上發了南方丙。”那一個道士不起來?那一個靈官不起來?及至跑到山頂上,卻又不見了火光,轉到上宮、下宮,又只見火光焰焰。衆道士說道:“不好了,想必有甚麼禍事臨門。”靈官道:“火發敢是主大貴人至?”道猶未了,金雞三唱,曙色朦朧,只聽知說道:“聖旨已到,快排香案開讀。”把這些道士嚇得慌上慌,一個個都到小酒店裏去討法衣,把這靈官嚇得忙上忙,一個個都到徒弟牀上去摸冠兒。天師捧了聖旨,校尉捧了金牌。竟到山頂上殿之內開讀。開讀已畢,天師參見三茅祖師,金鼎內捻了一炷明香上來。天師參見祖師,不行跪拜禮,只得把個手兒舉三舉,把個牙齒兒叩三叩,竟出前殿坐下。那個靈官捧着那顆玉印,裝在蟠龍匣裏面,付與天師。天師心忙意急,抽身便轉南京。正是:急遞思鄉馬,張帆下水船。流星不落地,弩箭乍離弦。天師捧了這個蟠龍盒兒,徑進通濟門,會同館住着。等到五更時分,萬歲爺升殿,文武百官進朝。正是:

臨軒啓扇似雲收,率土朝天極水流。

瑞色含春當正殿,香菸捧日在高樓。

三朝氣早迎恩澤,萬歲聲長繞冕旒。

請問漢家功第一,麒麟閣上識酇侯。

萬歲爺升殿,文武百官進朝。傳宣的問道:“文武班齊麼?”押班的官出班奏道:“文官不少,武將無差,班次已經齊整了。”傳宣的道:“各官有事的引奏,無事的退班。”道猶未了,黃門官說道:“張天師在門外聽宣。”萬歲爺道:“宣他進來。”只見三宣兩召,宣至金鑾。天師五拜三叩頭,三呼萬歲。萬歲爺道:“着卿宣印,印在何處?”天師道:“現在午門,不敢擅入。”萬歲爺道:“宣璽進朝。”天師聽知宣印進朝的旨意,忙忙的走到午門上,舉起個蟠龍盒兒,奉與禮部尚書接着,奉與掌朝的閣老。掌朝的閣老接着,奉與司禮監的太監。司禮監太監獻上龍顏。龍顏見之,果真這顆璽霞光萬道,瑞氣千條。龍顏大喜。只是上面還有六個字,不合折些。不知還是那六個字不合朝廷使用,不知後來把幾個字更替,他才合朝廷使用,且聽下回分解。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