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成語典故 > 成語“捨我其誰”該怎麼理解?背後有什麼歷史典故?

成語“捨我其誰”該怎麼理解?背後有什麼歷史典故?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何解釋成語“捨我其誰”?有什麼典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成語】: 捨我其誰

【拼音】: shě wǒ qí shuí

【解釋】: 舍:除了。除了我還有哪一個?形容人敢於擔當,遇有該做的事,決不退讓。

成語“捨我其誰”該怎麼理解?背後有什麼歷史典故?

【成語故事】:

“捨我其誰”,孟軻的話,出自《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想到齊國施展自己的雄圖大志,也很希望齊國君王能像歷史上的商湯和周武王那樣有作爲。他到齊國後,齊王很高興,並且任用了他。但孟子總感到不理想,於是決定離開齊國。但他在離開時,心裏又是矛盾着的,很想齊王能親自出面來挽留他。後來,儘管齊王也親自到孟子住處見了面,但只是寒暄寒暄而已,並沒有表示要真正留他。孟子出京城臨淄到齊國西南部的晝地後,住了3天才走。途中有人問孟子爲什麼這樣慢騰騰地,孟子說,我自認爲還是太快了呢。我想齊王也許能最終改變態度,把我召回去。齊王如果用我,何止齊國的老百姓得到太平,全天下的老百姓都能夠得到太平。

在迴歸的路上,又有一個名叫充虞的人問孟子,說:“老夫子現在好象很不愉快的樣子,從前我聽您說過:‘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成語“捨我其誰”該怎麼理解?背後有什麼歷史典故? 第2張

孟子回答道:“彼一時,此一時嘛。每過500年必定有位聖君出現,而這當中也必定會有命世之才出來。從周朝到現在,已經過去700餘年了。論年頭,早超過(500年)了;而以時勢的發展來考察之,則現在正該是出聖君賢臣的時候了。老天爺如果想使天下太平,那麼當今之世,除了我,還有誰呢?我有何不愉快的呢?”

後來人們將“捨我其誰”作成語用,形容目中無人,狂妄自大。含貶義。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