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成語典故 > 儒林外史是怎樣描寫王冕這個人物的,他有哪些性格特點呢?

儒林外史是怎樣描寫王冕這個人物的,他有哪些性格特點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儒林外史》開篇第1回爲“說楔子敷陳大義,借名流隱括全文”,這名流便是指王冕。作者完整地敘寫了他讀書、放牛、學畫、拒官、隱居的人生歷程,並借他的故事隱括全書大義,展示自己的創作意圖。

《儒林外史》描寫人物,一般都是截取其生活中的某一片斷,很少從人物的幼年寫起,記敘其一生的事蹟。但有兩個人物例外,一位是書中的“上上人物”——真儒虞育德,另一位便是名流王冕了。而且寫虞育德,也只寫到他後來去浙江做官爲止;寫王冕,則寫到他去會稽山隱居並終老其間,僅此亦可知作者塑造這一形象的深厚寓意。爲了他,作者不惜筆墨描繪了他和周圍人物的一系列場景。

王冕放牛,據史載本有其事,但並不是給人家放牛,而是“父命牧牛”,曾因偷入村塾聽誦書而亡其牛,遭父怒撻。而小說作者則改寫成王冕少孤,家中貧窮,只得輟學,母親說;“兒啊,不是我有心要耽誤你,……如今沒奈何,把你僱在間壁人家放牛,每月可以得他幾錢銀子。”年僅十歲的王冕則說:“娘說的是。我在學堂裏坐着,心裏也悶;不如往他家放牛,倒也還快活些。假如我要讀書,依舊可以帶幾本去讀。”這樣的改動,就不僅突出了王冕讀書求知的艱難,更顯示出王冕的懂事和孝順,說坐在學堂裏心裏悶,放牛快活,是爲了安慰母親;而帶書去讀,則表明自己的志向。至於王母的一番說話,則是一個慈母對兒子訴說自己的不得已。母子二人對話雖只寥寥數語,但窮苦人家母親爲兒子考慮、兒子又體貼母親的深厚感情,十分真切地表達出來了。

儒林外史是怎樣描寫王冕這個人物的,他有哪些性格特點呢?

僱主秦老漢向王冕交代放牛的注意事項,則是另一種情形。他在留王冕母子吃了早飯後牽了牛來,先詳細交代放牛的地點,爲王冕以後活動提供了一個雅靜的場所;而每日兩餐小菜飯和兩個錢買點心,則讓王冕可以安心地放牛讀書;最後的叮囑“百事勤儉些”,又是一個老實精明的莊戶老漢的本份話語。如果再聯繫王母所言,每月可以得他幾錢銀子,一年就是幾兩,周進在薛家集教書一年的束脩也不過才十二兩,秦老之寬厚仁慈由此可知:與其說是他僱王冕放牛,倒不如說是有心接濟他們孤兒寡母。

王冕也沒有辜負母親和秦老的厚望,早出晚歸,小心放牛,同時也沒忘記自己的志向,將每日點心錢省下來買書,讀書三四年,“心下也着實明白了”,這爲日後王冕“天文、地理、經史上的大學問,無一不貫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王冕真正精神生活上的飛躍和物質生活上的轉變還是在學畫以後。

儒林外史是怎樣描寫王冕這個人物的,他有哪些性格特點呢? 第2張

王冕學畫,是得之於大自然的啓示。黃梅天氣時的一場大雨之後,造物主把七泖湖妝扮得分外美麗,黑雲邊上鑲着白雲,透出來的一派日光照耀得滿湖通紅,湖邊上的山,則是青一塊,紫一塊,綠一塊,樹枝尤其綠得可愛。在這五彩繽紛的世界裏,湖裏的十來枝荷花,更是逗人喜愛,苞子上清水滴滴,荷葉上水珠滾來滾去,充滿着旺盛的生命力。這誘人的景色,激動着王冕純潔好奇的愛美之心,他立志要學畫荷花了。

歷史上的王冕本以畫沒骨梅花而著稱,但小說作者卻改爲畫荷。這與小說中所描寫的王冕的生活狀況有關,他是在替人家放牛的空隙時間寫生學畫的,一般不會在冬天野外去學畫梅;又與他放牛學畫的空間有關,他放牛的處所在七泖湖邊,湖邊一帶綠草,又有幾十顆合抱的垂楊柳,十分清靜幽涼,這樣的環境很易使人聯想起那隨風散發出的陣陣誘人的荷香。這樣,作者安排王冕畫荷也就顯得極其自然了。此外,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習慣於將人格美融入自然景物之中,歷代文人吟詩作畫的某些特定題材,與作者的人格嚮往之間都有着微妙的聯繫,這些固定題材本身也有了特定的意象,如牡丹的富貴,梅花的傲雪,翠竹的剛直,而荷花則是高潔的象徵。從《詩經·鄭風》“隰有荷花”以比喻地位卑下而有德的人,到《離騷》“制芰荷以爲衣兮,集芙蓉以爲裳”的屈原用以自比,甚至李商隱也有“卷舒開合任天真”的感嘆,再加上週敦頤《愛蓮說》“出淤泥而不染”的讚美,以之對照《儒林外史》中的描寫,都十分切合吳敬梓所塑造的王冕這一人物嶔崎磊落的性格。

在王冕準備學畫的時候,作者還安排了一個三人對話的場景。胖子、鬍子和瘦子,都頭戴方巾,顯然是秀才身份。他們談得很熱鬧,但話題卻不離危老先生和官場。在這如畫的環境裏,談這樣俗氣的話題,更令王冕厭惡世俗而深愛自然,也堅定了他學畫的決心。作者雖然只是如實地錄出這三個人的談話,似乎無所臧否,但從王冕聽後只是“見天色晚了,牽了牛回去”的描寫中,可以覘知出作者的嚴冷態度。而王冕也從此就改而學畫“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這無異是以畫明志,尋求精神上的寄託。而當畫名傳開以後,也使他能夠“漸漸不愁衣食”,可以專心一意地讀書了,不到二十歲,便天文地理經史上的大學問,無一不貫通,成爲江南有名的學者了。

首先識得王冕大才的該是危老先生危素。知縣時仁爲討好危素,送去王冕畫的二十四幅花卉冊頁,危素看後大爲感嘆:“此兄不但才高,胸中見識,大是不同。”這既肯定了王冕的才學,也說明危素還是識人的,但他看重的卻是王冕“將來名位不在你我之下”。正因爲如此,他才命時仁約王冕來會一會,以圖日後或有用得着之處。

如果說危素在這一方面錯看了王冕,時仁就更是全然錯看了王冕,他們以爲一個鄉下農民,聽說官府鄉紳相請,“自然喜出望外了”。不但危素沒有下鄉去親自拜會,時知縣更只是讓衙役持帖相約。王冕生性原自不攀勢要,痛恨貪官,對這種無禮的邀約,自然拒不前往,一場誤會和衝突勢不能免。衙役收賄後謊稱王冕有病,時仁雖明知其中有假,但他卻總從自己的角度去揣度他人,以爲王冕是膽小,被嚇壞了不敢見官府。如此,誤會又進一步加深。

如果說第一次是王冕正面頂撞衙役,那麼這一次則是王冕軟頂“滅門的知縣”。時知縣滿以爲本老爺親自上門來請,王冕定會受寵若驚,哪曾料到王冕卻居然避而不見。時仁至此方始明白自己錯估了王冕,誤會雖是消除了,但衝突卻表面化了,時仁馬上變了臉想差人捉拿,但又礙着老師,只得忍氣吞聲,俟來日再圖報復。

作者在寫了危素想邀見王冕之後,又寫了吳王朱元璋親自拜訪王冕的經過。此際,朱元璋正在酣戰之中,卻忙裏偷暇,帶着十幾個隨從,風塵僕僕地趕到諸暨鄉下,尋到王家,和王冕攜手進到屋內,兩次聲明“特來”拜訪請教,一副謙恭下士神態。王冕亦以禮相待,不亢不卑,促膝談到日暮,也只是烙了一斤麪餅,炒了一盤韭菜,招待吳王。事後也不向人說起此人就是吳王。作者就在敘寫王冕對待朱元璋和時仁、危素的不同態度中,表現了他的高風亮節。

其實真正瞭解王冕品格的也不是吳王朱元璋,而是他的母親。在花明柳媚的時節,是他母親陪着衣着古怪的他,乘着牛車到處玩耍; 在他拒見時知縣後,是他年邁的母親理解他並支持他外出躲避;直到臨終前,他的母親還這樣叮囑兒子:“……我看見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甚好下場。況你的性情高傲,倘弄出禍來,反爲不美。我兒可聽我的遺言,將來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墳墓,不要出去做官。”其言切切而其情殷殷,正說出了一向相依爲命的兒子的心意。除他母親而外,鄰居秦老也算得上是王冕的知己。他從王冕小時起就有心照顧,看着王冕長大,也知道他爲人不俗,在關鍵時刻敢於擔當,替王冕全力扶持,讓他安心避走濟南。從這些表現看來,秦老也的確是一個“有意思的人”。

這段情節,主要是通過王冕畫荷的故事,描寫了他和周圍的幾個人物,作爲隱括全書的楔子。這裏出現的人物,在正文中均可尋到他們的同路人;而在正文中徐徐展開的情節,如徵君卻聘、名士三湖之會等等,亦可於楔子中見其先兆。更爲重要的是,作者借王冕之口,以天象變異說明“一代文人有厄”,痛斥八股科舉導致士子一味追逐功名富貴,從而造成社會風氣的污濁腐敗。作者“感發人之善心,懲創人之逸志”的創作意圖也於此初步有所表露,塑造王冕這一光采照人的典型形象,則是爲了激勵士子去追求高尚的人格理想,以講究文行出處,不在功名富貴的追逐中扭曲靈魂。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