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關於唐朝崔湜的詩詞作品賞析你知道哪些?

關於唐朝崔湜的詩詞作品賞析你知道哪些?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崔湜

崔湜,生於公元671年,死於公元713年,今河北定縣人,唐朝宰相。唐中宗時期進士,他的祖父曾是中書侍郎,父親也曾官至戶部尚書,可謂是出身名門。崔湜,年少有才,爲人英俊瀟灑,文辭享譽長安城。

關於唐朝崔湜的詩詞作品賞析你知道哪些?

崔湜劇照

年輕時候的崔湜以文辭被衆人所熟知,後來在中宗時期考取進士,逐步被升到左補闕,這是一個主管羣臣進諫的官職,雖然只有七品,但一般都是皇帝比較信任的人擔任。隨後又因爲參與編撰詩集《三教珠英》被升爲殿中侍御史,這是一個監督朝臣禮儀的官職。

後來,崔湜被人派去監視武三思,崔湜看到武三思在朝中的權勢越來越大,唐中宗也對指派自己的大臣有所猜忌,所以他就背叛了指派他去監視武三思的那個大臣,轉投武三思。投靠武三思的崔湜,開始了平步青雲的官場生涯,一路升至中書舍人。

後來,崔湜背叛的那個大臣被唐中宗流放,崔湜勸說武三思斬草除根,並推薦自己的表兄去執行任務。他的表兄順利的完成了任務,崔湜又因此升爲御史中丞。

公元708年,崔湜被升爲兵部侍郎,當時他的父親擔任的是禮部侍郎,父子兩人同時擔任尚書省副職,開唐朝歷史先河。後來,上官婉兒專權,崔湜又依附上官婉兒,一路飛黃騰達,最終當上宰相一職。

唐玄宗即位後,也非常的信任崔湜,但是由於崔湜是上官婉兒的忠實擁護者。後來,在上官婉兒發動政變失敗後,崔湜被唐玄宗流放,死於流放途中,時年43歲。

 崔湜怎麼讀

崔湜,唐中宗和唐玄宗時期的宰相,崔湜的名字讀音主要糾結的是“湜”這個字的讀音,崔湜名字的正確讀法應該是“cuīshí”,“湜”與“時光”的“時”字讀音相同。

關於唐朝崔湜的詩詞作品賞析你知道哪些? 第2張

“湜”字

“湜”字讀音“shí”,形容水清見底,《詩經》中就有一句“湜湜其沚”,這裏就是指水清澈,又比喻爲官清廉的意思。康熙子字典對其解釋是這樣的,“湜”原意是形容水清澈見底,後又被喻爲官清廉和君子正氣凜然。很多人會將“湜”字和“堤”字混爲一談,常常將崔湜讀作“崔堤(dí)”,這是一種錯誤的讀法。

崔湜的祖父和父親都是讀書的文人,也都在唐朝時期做到了高官,崔湜可以說是出身與書香門第,官宦之家了。崔湜的祖父是唐太宗時期的中書侍郎,名叫崔仁師。崔仁師曾擔任過太宗時期的史官,參與了《周書》的修編工作,爲人寬厚善良。貞觀末年,被升爲中書侍郎,連當時的褚遂良都對他有所忌憚,後來讓褚遂良抓住了一個小錯誤,被太宗發配到連州,但是沒過多久,就被重新召回錄用。

崔湜的父親名叫崔挹,唐中宗時期的戶部尚書,有三個兒子,其中長子和次子都曾當過侍郎一職,再加上崔挹那時也是禮部侍郎,所以崔家還曾出現過一門三侍郎的情況。崔挹爲人貪婪,喜愛財富和權力。

崔湜是崔挹的長子,他的名字是其祖父所取,他的祖父希望他爲人能做那謙謙君子,爲官能做清廉好官。但是,崔湜沒有對得起他的名字,做人做官都沒有像祖父期望的那樣。

邊愁崔湜

《邊愁》這首詩的作者是唐朝宰相崔湜,他有三十二首詩被收錄到《全唐詩》這一唐朝詩歌集錦之中,這首《邊愁》就是其中之一。

關於唐朝崔湜的詩詞作品賞析你知道哪些? 第3張

《邊愁》配圖

唐朝是中國詩歌最興盛的時期,幾百年的時間內涌現出了一大批出色的詩人和大量的好的詩歌。《全唐詩》是至今比較完全的唐朝詩歌集錦,裏面的詩歌大都是大唐時期的詩歌精品,崔湜的《邊愁》能夠被收錄其中,可以看出這首詩歌的文學價值是非常之高的。

《邊愁》是一篇描寫邊塞愁苦的詩歌,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全詩共有四聯,通過對邊塞風景、塞外大戰、送家書的驛卒和家中守望的妻子這些場景人物的描寫,突出了戍邊將士內心的愁苦。

首聯“九月蓬根斷,三邊草葉腓”,邊塞九月,草木都已經枯萎斷折,連根莖都已經枯死了,遙望邊城四周,到處都是草木枯黃的景象。首聯描寫的是邊塞草木的枯萎,向人們展現了一副生機盡無的淒涼景象。

頷聯“風塵馬變色,霜寒生鐵衣”,大風起兮,塵土飛揚,連那些長期生活在邊塞的馬匹都爲之變色,霜雪時節,身上就像穿了一套用劍做的衣服,冰冷刺骨。頷聯描寫的是邊塞九月之後,不是風塵交加,就是霜雪齊下,渲染邊塞苦寒的氛圍。

頸聯“客思愁陰晚,邊書驛騎歸”,客居邊塞的人們每到陰天或傍晚的時候,都會爲了將要到來的苦寒所憂愁,但是想到那從邊塞寄出的家書,快要到達自己的家鄉了吧,心中的愁苦也就少了很多。頸聯是對人物心理狀態的描寫,表現了邊關之人的憂愁。

尾聯“殷勤風樓上,還袂及春暉”,家中守望的親人一定在想着我,期待着我在明年春回大地之時歸來。尾聯是一種虛寫,借客居邊關之人的想象,表達了人們對家鄉的思念。

《邊愁》顧名思義,就是一首描寫邊塞悲苦的詩歌,崔湜在這首詩中,從客居邊塞之人的角度,來表現邊塞環境的惡劣。

大漠行崔湜

《全唐詩》收錄了崔湜三十二首詩歌,雖然都寫得比較不錯,但後世比較出名的也就只有《邊愁》和《大漠行》了。《大漠行》這是一首描寫大漠邊境戰爭的詩歌,通過對邊境戰事的描寫,突出大漠環境的惡劣,以及戍邊將士的悽苦,最後表達了朝廷良將缺失的無奈。

關於唐朝崔湜的詩詞作品賞析你知道哪些? 第4張

《大漠行》配圖

《大漠行》全文共兩百多字,是一首長詩。詩歌以胡人犯境爲開頭,胡人在頭領的帶領下,輕騎劫掠邊境。戍邊的兵卒也並不懼怕,集結三軍,準備胡人進行決戰,鐵馬踏破冰河,雙方在大漠之中展開了激烈的搏殺。

經過激烈的廝殺,戍邊的將士終於趕走了前來劫掠的胡人。坐在馬上的士兵,看着四周這些蒼涼蕭瑟的場景,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家鄉,那些綠樹紅花,那些燈紅酒綠。但是,這些可能以後再也看不到了,現在的大漠邊境不像大漢時期,有着霍去病和衛青的沿途肅清,那時的大漠邊境很難看到成羣結隊的胡人出沒。現在,大漠邊境變成了胡人的糧倉,以前的平靜已經徹底不在了。只要有一個能征善戰的將領,哪裏還需要天子花費巨大的財力去修築長城來抵禦那進犯的異族之人。

這首詩最出名是最後一句“但使將軍能百戰,不須天子築長城”,崔湜時期的大唐內憂外患不斷,遠沒有“貞觀之治”的那種盛況了。特別是漠北的少數名族對於大唐國境的騷擾就沒有停過,而大唐苦於沒有能夠征戰漠北的大將,只好去修築長城來抵禦胡人的入侵。這最後一句,表現出了崔湜對大唐國力衰弱的無奈和感嘆。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