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盜墓圈關於棺材的講究:包公墓棺材又是怎麼樣

盜墓圈關於棺材的講究:包公墓棺材又是怎麼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上古千年至今以來,人類對自己的死亡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定理"--雖人死不得復生,但可一律歸天,當然,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人們爲了將這種心靈感受以有形的對死者的懷念之情予以表達,就對死者的屍體進行安置,即安葬。人們爲了讓死者到另一個世界過得更好,就爲死者準備了華麗的棺材。  

盜墓圈關於棺材的講究:包公墓棺材又是怎麼樣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中國傳統喜愛以優質的梓木、楠木等製造棺材。很多人以死後能得一副好棺木爲最大幸事。

棺材,是葬具的統稱。早期人們下葬時,並無葬具,在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後,使用葬具才漸漸開始流行,併成爲一種喪葬習俗。如從材質來看,主要有金屬棺、水晶棺、石棺、木棺。

相對來說,金屬棺、水晶棺更爲貴重,不爲一般人常用,如金棺、銀棺,一般多高僧葬舍利子使用。水晶棺,能夠用的人更少,一般出於瞻仰的需要。當年孫中山病逝後,一度也欲使用水晶棺,但因從蘇聯運來的水晶棺有裂紋,只得放棄(這口水晶棺,現存於北京香山碧雲寺中山紀念堂),最後改用從美國購買的一口銅棺,下葬於南京的中山陵。

石棺和木棺是最常見的。“洋皇帝”使用的事例較多,如古埃及、古羅馬的帝王,古羅馬的帝王還喜歡在石棺上刻繪上浮雕,一口石棺便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中國帝王們最喜歡使用木棺,當然,皇家使用的木棺材質,與普通人是有檔次之分的,一般使用金絲楠木。楠木材質細實、有香氣且耐腐蝕、防蛀,是古代最優質的木材之一,作出的棺材對屍體保存有利。楠木原產地在中國南方山區,採伐極爲困難。如在四川,過去採伐楠木便有“入山一千(人),出山五百(人)”的說法。

筆者在另著《中國人盜墓史》中說過這事:過去北方有錢的財主喜歡置辦壽材,爲了方便運輸,派木匠去南方採購楠木時,在當地直接打成棺材運回。有一個說法,有一次在棺材啓運前,木匠將一碗紅燒肉置於棺材內,一個多月後棺材運到家,揭開棺蓋一看,碗裏熱乎乎的,肉還能吃呢。  

盜墓圈關於棺材的講究:包公墓棺材又是怎麼樣 第2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打一副金絲楠木棺材,是古人最後的最大心願。在已挖開的古人墓中,只要身份高貴的,幾乎全是金絲楠木棺材。1973年4月,宋朝著名的判官、人稱包公包大山的的包拯的墓,被紅衛兵挖開後,便發現相當講究的棺材是金絲楠木做的,可惜大部分腐爛了,只發現了底板,還有遺骸。

包拯下葬於1063年,近千年的時間,棺材腐掉了也很正常。包拯墓位於安徽合肥市內包河南畔林區,1985年合肥決定根據史料所記,重修包拯墓,給包拯再打一口樣式相同的棺材,仍用金絲楠木。但根本找不到適合的金絲楠木,派人到四川、雲南等地選購,根本沒有,一直到1986年底都沒有湊齊棺料,最後是從福建漳州買的。

具體說到清朝皇帝的棺材,與漢人的不同。漢族人的棺材是平頂的,從棺頭看是四邊形的“方盒子”,而滿人的棺材則是五邊形的:上尖下寬,有脊,中間突起,向兩邊傾斜,內部寬大。因爲這種棺材有別於漢人的棺材,行內一般稱爲“旗材”或“滿材”。

清朝皇帝都是滿族人,他們的葬具都是“滿材”,乾隆的棺材就是這一類。不過,乾隆時期這樣的棺材不能直呼爲棺材:皇帝、皇后的葬具稱“梓宮”,皇貴妃以下至嬪稱“金棺”,貴人以下稱爲“彩棺”,棺具大小、質地、顏色及相應飾件,均大相徑庭。帝后陵寢地宮放置棺材的地方,也不叫“棺室”,而稱“金券”。  

盜墓圈關於棺材的講究:包公墓棺材又是怎麼樣 第3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盜墓圈,“棺材”也是繞着說。——四塊子。——狗碰頭。——狗棚子。——鬥。——材。——盒子。——匣子。——糊老。本爲紅白貼行話,借稱。

——外套。指棺材外面的套棺,即槨,石匠間隱語特指石槨。如果說“等外套”,則是指喪家沒有錢給死者買棺材。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