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李世民爲何不通過加固長城來抵禦突厥的入侵?

李世民爲何不通過加固長城來抵禦突厥的入侵?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1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武德九年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號貞觀。 這是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李世民之所以拒絕加固長城,一方面是因爲當時唐朝軍力強盛,習慣於主動進攻。另一方面則是因爲唐朝襲承了南北朝和隋朝的傳統,沒有用長城抵禦北方遊牧民族政權的概念。

李世民爲何不通過加固長城來抵禦突厥的入侵?

要想說清楚這事,我們還得從頭說起。

對於古代中原王朝來說,北方遊牧民族,一直都是一個巨大的威脅。中國古代向來是農耕文明爲主,這就使得中原王朝對北方草原沒有擴張的需求。草原那種地方,就算打下來也不能種地,爲什麼要去佔領呢?而對於北方遊牧民族來說,情況就截然不同了。遊牧民族資源匱乏,羨慕中原王朝的豐富資源,所以總想着發動戰爭,南下掠奪資源。

所以,在漫長的古代歷史上,中原王朝和北方遊牧政權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

既然一定要打仗,那怎麼打就是一個問題了。早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大家就發現,修城牆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城牆不一定要很高,但是可以起到一個阻攔的作用,可以讓中原王朝佔據有利的防守優勢。於是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北方的幾個大諸侯國,就開始紛紛修建邊境牆,阻攔遊牧民族南下掠奪。

後來,秦始皇統一了天下,同樣延續了這個策略。而且,秦始皇做得更加誇張,乾脆將幾大諸侯國建造的邊境牆,全都連了起來。於是就建成了我們中國人的驕傲——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建好後,北方的遊牧民族,再想南下掠奪,難度就驟然提升了十倍不止。於是,爲了更好地生活,北方的遊牧民族之間,同樣開始進行戰鬥和兼併。在經過十幾年的戰鬥後,最終,匈奴人脫穎而出,成爲了北方草原的霸主。

匈奴變強的同時,中原這邊則完成了由秦朝到漢朝的轉變。到了漢朝之後,北方的匈奴開始越發強大,經常南下侵略襲擾。爲了搞定匈奴人,漢朝在最初幾十年的時間裏,不得不採取和親政策,儘可能地與匈奴人緩和矛盾。到了漢武帝時期,隨着漢朝國力空前強大,漢武帝發動了對匈奴的戰爭。

最終,漢武帝打服了匈奴,但同時漢朝自身也國力大損,不得不停止對北方草原的戰爭。而在漢武帝之後,後面連續幾任漢朝皇帝,又連續壓制匈奴的發展,終於徹底讓匈奴崩潰了。最終,一部分匈奴人選擇西遷,向歐洲那邊運動。而另一部分匈奴,則選擇臣服於漢朝。

漢匈戰爭,看起來是漢朝贏了。但實際上,漢朝依然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需求。

只要那塊地方還在,就算沒了匈奴人,其他民族也會逐漸佔領。只要中原王朝不能在草原上種地,不能長時間佔領草原。那麼,暫時打垮草原政權,就只能是治標不治本。

不過,漢朝的這次進攻,還是比較有效的。至少在後來的幾百年裏,北方遊牧民族都不敢再輕易南下,不敢再招惹中原王朝。

再之後,就到了東漢末年,以及三國時期。

東漢末年,中原王朝因爲自身的原因,開始陷入嚴重的內戰。雖然在中國歷史上,三國時代一直是一個被大書特書的時代。但這個時代,其實是一個很糟糕的時代,因爲戰亂實在是太多了。三國時代,中原地區人口銳減,中原文明的整體實力,也在迅速衰弱。

不過好在,當時統一北方的曹魏,實力還是比較強的。單憑曹魏一家,也足以抵擋北方遊牧民族的窺探。所以三國時代,並沒有出現遊牧民族大規模南下入侵的事情。

李世民爲何不通過加固長城來抵禦突厥的入侵? 第2張

三國之後,便是西晉。

到了西晉之後,西晉剛剛統一天下沒多久,內部就爆發了著名的八王之亂。幾個司馬家的王爺,爲了爭奪大權,開始互相內鬥。爲了奪取最高權力,這些司馬家的王爺們,甚至不惜從邊疆調兵,導致邊疆空虛。再加上當年曹魏爲了方便管束這些遊牧民族,直接將這些遊牧民族遷往內地。所以,當中原開始再次內戰,並且陷入空虛的時候,這些遊牧民族就發現了機會,然後趁勢而起,直接滅了西晉。

接下來,無疑是一個更糟糕的時代。

殘存的西晉士族,衣冠南渡,去南方建立了東晉政權。而北方則是被那些遊牧民族佔領,先後建立了政權。光是有名有姓的政權,就多達十六個,所以後世史稱十六國時期。

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中原和草原文明的界限開始模糊,長城不再是中原文明和草原文明的分界線。有的政權,地盤可能一部分在中原,另一部分在草原。所以從這個時期開始,大家藉助長城去戰鬥的思想,就開始漸漸淡化了。

長城內外,都是自己的地盤,那長城還有什麼用?

到了南北朝時期的時候,這種情況則進一步持續。中原地區出現了上百年的南北對峙局面,而北方政權,往往也有一部分草原地盤。所以,在整個南北朝時期,就沒誰會想着憑藉長城進行防禦戰鬥。

南北朝之後,就到了隋朝。

而在隋朝出現的同時,北方草原上,一個新的霸主,也開始漸漸崛起。

這個新的霸主,就是突厥。

雖然是新任的草原霸主,但和隋朝比起來,突厥的那點家底還真不夠看。因爲隋朝本身是在北周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而北周則是在西魏、北魏的基礎上建立的。北魏本就是由草原民族之一的鮮卑人建立的,騎馬打仗的本事那是很強的。

所以,對於突厥,隋朝就只有一個態度。

揍他!

在揍突厥的同時,隋朝一邊派大軍北上征戰,一邊使用計謀在突厥內部分化瓦解。最終,突厥直接因此分裂,變成了東突厥和西突厥兩部分。東突厥的地盤,一般就是傳統的北方草原;而西突厥的地盤,則是靠近中亞那邊的草原。

經過這樣一番分化打擊之後,隋朝輕鬆取得了勝利。而當時在位的隋文帝,也被北方草原民族,尊稱爲天可汗。

然後,隋文帝就死了,隋煬帝登基了。

隋煬帝登基之後,一通亂搞,搞得國內民不聊生。最終,隋朝內部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很多隋朝貴族也紛紛起事,隋煬帝本人更是被麾下的禁軍給勒死了,隋朝也就此滅亡。

然而,就在隋煬帝被麾下禁軍勒死之前,隋朝的大貴族李淵,已經率先起兵,一路打向長安。在隋煬帝去世僅僅一個多月以後,李淵便在長安登基,唐朝自此開國。

唐朝剛剛建立的時候,還僅僅只是佔領的關中地區而已。整個中原當時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甚至還有好幾家割據勢力,勢力不比李淵弱多少。所以,李家接下來的任務,就是收拾各地的格局梟雄,徹底統一天下。

同樣是在這個時候,北方的突厥人,也看到了機會。

原本在隋朝那會兒,突厥已經被打服了,根本不敢輕易南下。但是如今隋朝已滅,中原已是四分五裂,那情況就截然不同了。西突厥那邊,因爲距離較遠,暫時插不上手。但是東突厥就不一樣了,隨時可以進攻。不過巧合的是,當時東突厥內部,也正處在汗位交替的過程當中,所以就沒抓住這個機會南下。

當然,就算自己不能南下,在中原扶持幾個傀儡,還是可以的。對於突厥來說,一個強大的中原王朝,顯然不符合他們的利益。反倒是一個分裂割據的中原,更符合他們的利益。所以,隋末北方的幾大割據勢力,紛紛向突厥示好,請求突厥的支持。比如王世充、竇建德、劉武周等人,就全都和突厥有聯繫。

就連李淵,在起兵之初都曾派人去徵求過突厥的支持。而這段歷史,後來也一直被李家當做自己不願回顧的黑料,被視作是一段醜聞。

不過,突厥人分化瓦解的計策,最後並沒有成功。因爲李家當時能打的猛人實在是太多了,從李淵起兵開始,僅僅花了四年多的時間,就統一了北方。六年之後,整個中原就基本都已經被李家統一了。而此時的突厥,剛剛解決了內部的矛盾,卻已經錯過了南下的最佳機會。

也許是老天爺覺得唐朝當時的猛人實在太多,這樣對突厥太不公平,所以又給了他們一次機會。在唐朝統一天下之後,身爲秦王的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展開了殘酷的內鬥。兩人之間的儲君之爭,甚至一度使得唐朝再度出現分裂的跡象。到了武德九年,李世民搶先下手,在玄武門幹掉了李建成,然後逼迫李淵禪位,自己登基做了皇帝。

李世民爲何不通過加固長城來抵禦突厥的入侵? 第3張

機會來了!

當時東突厥這邊掌權的,是頡利可汗。頡利可汗在聽說唐朝內亂之後,意識到自己終於等到了機會,當即率領大軍,越過長城,直擊長安。

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八月初九,李世民完成登基儀式;八月十九,突厥南下入侵,兵臨涇州。

涇州,距離長安只有四十里。

而此時的長安城內,因爲先前李世民和李建成內鬥的原因,兵力極度空虛。整個長安城,只有數萬兵力。甚至有很多專家進行考證,認爲當時長安這邊,只有不到兩萬守軍。而突厥那邊,則是號稱二十萬大軍。

面對突厥人的到來,當時唐朝很多官員,都已經提出了要遷都的構想。認爲留守長安,最終一定會失敗。然而李世民在經過仔細思考之後,卻力排衆議,堅持抵抗。

多虧了李世民的堅持,要不然的話,也許就沒有後來的大唐盛世,而是又一個南北朝了。

留下的勇氣固然可貴,但問題是,僅憑兩萬守軍,如何擋得住突厥的二十萬大軍呢?

關鍵時刻,李世民展現出了自己的雄才大略和過人的勇氣。

李世民先是構築外圍防線,任命麾下頭號猛將尉遲恭領兵,去涇陽阻擊突厥的先鋒部隊。在經過一場戰鬥之後,尉遲恭不負衆望,大敗突厥先鋒。斬首一千,並且生擒了對方的主將。

涇陽之勝,使得突厥方面開始出現誤判,誤以爲長安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空虛。不過,來都已經來了,突厥自然不可能就此退兵。兩日之後,突厥大軍兵臨渭水河畔,軍旗飄搖數十里。

面對突厥的大軍壓境,接下來的李世民,操作驚爲天人。

李世民沒有直接派大軍進攻,而是唱了一出空城計。李世民僅僅只帶了高士廉、房玄齡等幾人,便前往渭水河畔,和頡利可汗隔河對峙。

六人,對峙二十萬大軍。

而且李世民帶的幾個人,基本上都是文官。

見到李世民僅率幾名親隨而來,再加上對岸唐軍軍容整齊,絲毫不顯慌亂。而之前的涇陽一戰當中,唐軍又是大獲全勝。這一系列的操作,終於讓突厥那邊徹底產生了誤判:長安其實並不空虛,而是防守極爲完備。

打肯定是不敢打了。

於是最終,李世民和頡利可汗,在長安邊上的渭水便橋上,簽下了一份和平協議,後世史稱‘渭水之盟’。簽完和平協議之後,突厥開始撤軍。原本危如累卵的長安,也就此轉危爲安了。

不得不說,渭水之盟,真的是人類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

六人,逼退二十萬大軍。

不過,對於李世民而言,渭水之盟卻並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反倒被他視作奇恥大辱。李世民自掌兵以來,除了當年在隴西因爲自己生病,打過一場敗仗之外,一直不曾有過敗績。這次被突厥堵在家門口簽訂了和平協議,對李世民而言,是無法接受的。

就在這個時候,有人提出,要李世民修長城。效仿當年的秦漢,以長城抵禦北方突厥的南下。

修長城?

開玩笑!

對於這個提議,李世民自然是選擇了拒絕。一方面,之前的南北朝和隋朝,就一直沒有修長城抵禦遊牧民族南下的習慣。而李世民這種戰爭狂人,更是喜歡直接開幹。要是修長城被動防禦的話,那還不得讓李世民憋屈死?

另一方面,唐朝當時其實並不弱。渭水之盟的時候,突厥之所以能一口氣兵臨長安,主要是因爲當時唐朝的精銳大軍,大多佈置在南方,以防江南發生叛亂。再加上李世民初登皇位,對於地方上的控制還不是十分如意。如果單算軍隊數量的話,當時唐朝可以輕易徵調百萬大軍,根本不怕突厥那二十萬大軍。

李世民爲何不通過加固長城來抵禦突厥的入侵? 第4張

既然這樣,爲什麼要被動防禦呢?

正面硬剛就是了!

接下來的兩年裏,李世民爲了洗刷屈辱,開始積極備戰。反觀突厥那邊,撤軍之後,運氣越來越差。先是內部再次出現矛盾,聯盟分裂。然後北方又連續下大雪,讓突厥部落折損嚴重。

於是,三年之後,李世民派大將李靖,率領唐軍北上,直擊東突厥王帳。最終,唐軍大獲全勝,不但一戰擊潰了突厥的全部精銳,還活捉了頡利可汗。

或許,對於當時的李世民來說,突厥的進攻,都算不上是兩個同等級文明的戰鬥,更像是一個反叛的地方勢力,趁着中央空虛,鑽空子打到了首都。

秦朝漢朝的時候,或許習慣性認爲,北方草原不是中原王朝的地盤,所以要修長城進行抵禦。而李世民那個時代,可能更習慣認爲北方草原也是唐朝的地盤,所以對於修長城抵抗這種事情,自然也就沒什麼興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