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歷史上有哪些皇帝可以稱之爲“千古一帝”?

歷史上有哪些皇帝可以稱之爲“千古一帝”?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千古一帝”一詞是明朝李贄第一個提出並創造的詞彙。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李贄在《藏書·世紀列傳總目》中說道“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從秦始皇於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統一六國、開創帝制,到民國元年(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退位、帝制終結,在兩千一百餘年的歷史中,曾先後誕生過四百餘位皇帝,那麼又有哪些皇帝可以稱之爲“千古一帝”呢?

既然稱之爲“千古一帝”,也就是說至少也應該以一千年爲時間跨度來評選,我們不妨便以唐朝滅亡的天祐四年(907年)爲分界線,於此前後各一千多年的歷史中,各挑選出一位。再加上秦始皇,所謂的“千古一帝”應當不超出這三位纔對。

無法否認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

正如李贄在《藏書·世紀列傳總目》中所說,“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秦始皇乃是理所當然的“千古一帝”。且不說他遠超後世帝王的歷史功績,作爲封建帝制的開創者,無論你承認與否,都無法否認他乃是歷史上第一位皇帝這個客觀事實。

歷史上有哪些皇帝可以稱之爲“千古一帝”?

即使論歷史功績,秦始皇也不輸於任何一位後世帝王。實際上,縱觀中國封建帝制兩千餘年,相較於攻滅六國、一統天下,秦始皇的歷史功績更在於統一天下後的所作所爲,其所開創的一系列制度,可以說深遠影響了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

1、爲大一統思想奠定基礎。由於春秋戰國以來的長期分裂,諸侯各國文化雖然均脫胎於西周文化,但由於生產生活方式的不同,列國文化早已各不相同,且具有極強的排他性,例如“以法爲教,以吏爲師”的秦國法家文化、以儒家之禮爲核心的齊魯文化、粗獷豪邁的燕趙文化和浪漫奔放的楚文化等。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在全面推行統一的律法、文字、車軌、貨幣、度量衡等政策之外,也曾嘗試過融合列國文化,可惜皆以失敗告終,以致最終導致了“焚詩書”事件的爆發。但秦始皇的所作所爲,無疑擊破了長期以來形成的文化壁壘,爲西漢時期的思想文化大融合,統一民族觀念和大一統思想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2、開創中央集權統治。先秦時期,無論是夏商的王還是周朝的天子,其更多隻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除了直接受其統治區域外,其統治力只能延伸至各方國和諸侯國的統治階層,導致其對國家整體的控制力極弱。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則徹底廢除了分封制,分天下爲三十六郡,郡下設縣,其中各郡、各縣官員由中央朝廷直接任免,全面推行戶籍、秦律,從而使得皇帝對天下的控制力大大加強。也正是自秦以後,中央集權制開始成爲歷代王朝的主要統治模式,而秦朝的“郡縣”兩級行政區劃,更是直到明清時期才被多級制正式取代。

3、開精英統治時代。先秦時期,由於長期推行世卿世祿制,統治階層極爲固化,決定你是否成爲統治集團的並非能力而是血緣,因而權力長期集中於貴族之手。雖然春秋戰國以後隨着奴隸制的崩潰,世卿世祿制也一定程度遭到破壞,但貴族特權仍然大量存在。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世卿世祿制纔算徹底被廢除,秦始皇創立“三公九卿制度”,明確中央朝廷和地方官員的設置,且官員統一由中央朝廷選拔和任命。雖然當時沒有配套的官員選拔機制,且教育普及度相對較低,但貴族統治的時代卻已經成爲歷史,並就此拉開了精英統治時代的序幕。

歷史上有哪些皇帝可以稱之爲“千古一帝”? 第2張

4、奠定自耕農經濟基礎。夏商和西周時期,由於生產能力相對落後,當時農業生產主要採取“井田制”,即土地所有權屬於王和天子,諸侯王、卿大夫則負責實際管理土地,百姓對土地則沒有處置權。春秋戰國時期,隨着生產力的提高,雖然“井田制”遭到了破壞,土地王有制不復存在,但諸侯王和卿大夫對於土地的所有權,仍然牢不可破。

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下令推行“黔首自實田”,這才從法律層面廢除了土地貴族所有權制,全面推行土地私有化,自耕農經濟也隨之建立。此後,普通百姓不僅擁有了土地所有權,而且可以隨意買賣土地,只需要按照比例向朝廷上繳一定的賦稅便可,其餘產出則完全自有。土地私有制的確立,才使得百姓真正脫離貴族掌控,即使是社會底層的佃農,除了受地主階級的剝削外,人身自由卻不受其支配。而自秦始皇以後,自耕農經濟便也就此成爲了歷代王朝的普遍農業經濟制度。

如上所述,秦始皇真正的歷史貢獻,其實並不在於一統天下終結了一箇舊時代,而是在於推行一系列的制度改革而開創了一個新時代,而這些制度影響了此後封建王朝長達上千年,乃至兩千餘年。僅以對後世的影響力而言,歷史上沒有一個帝王能夠與之相提並論。

秦朝至唐朝的“千古一帝”:漢武帝劉徹

雖然明朝王志堅在《讀史商語》中說過,“三代以後,如文皇者,真千古一帝也”。但關於唐朝以前誰能當選“千古一帝”,個人在漢武帝劉徹與唐太宗李世民之間糾結了很久,但結合兩人的文治武功和歷史功績,最終還是選擇了漢武帝劉徹。

歷史上有哪些皇帝可以稱之爲“千古一帝”? 第3張

1、建立官員監察系統。雖然漢初沿用了秦朝的監察御史制度,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卻已經逐漸荒廢,爲加強對地方官員的監察,漢武帝於元狩五年(前118年)在丞相府增設司直一職,協助丞相檢舉不法。

同時,漢武帝分天下爲十三州,每州設監察刺史,以六條問事來監察州內地方官及豪強。後又於政和四年(前89年)設司隸校尉,監察朝中百官和京畿七郡。這可以說形成了最早的中央對地方的監察制度,後世王朝對此多有沿用,例如唐太宗劃分天下爲十道,派採訪史等監察官員赴地方監察等等。

2、完善人才選拔機制。秦朝雖然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建立了全新的官僚系統,但卻始終沒有相配套的人才選拔機制,這導致漢初以來朝廷主要職位全部被列侯或外戚所壟斷。爲改變這一局面,漢武帝於元封五年(前106年)頒求賢詔,不問出身、只重才學。

同時,漢武帝大力發展了察舉制,於元光元年(前135年)下詔郡國每歲舉孝者、廉吏各一人,後合稱孝廉,使察舉成爲定製,孝廉亦成爲察舉制的核心科目。這可以說是古代最早的人才選拔機制,大大加強了朝廷從地方選拔人才的能力,同時也使得寒門學子一定程度得到了入朝爲官的渠道,直到科舉制誕生之前,“察舉”都是朝廷選拔人才的重要手段。

歷史上有哪些皇帝可以稱之爲“千古一帝”? 第4張

3、終結郡國並行制。漢初,劉邦受制於天下形勢,只得推行“郡國並行制”,即在朝廷直轄區域推行郡縣制,於其他地區推行分封制。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中央朝廷與地方諸侯間的矛盾卻是日益嚴重,最終在漢景帝時期爆發了“七國之亂”。

元朔二年(前127年),劉徹在主父偃的建議下,開始推行“推恩令”,規定諸侯王可以“推恩”將其封地分封給繼承王位的嫡長子以外的子弟,並上報朝廷,由皇帝制定列侯封號,諸侯王無權廢除或更改。所分封的侯國歸郡統轄,不得過問政事,僅收納封地內租稅。由於“七國之亂”中諸侯實力損失慘重,在粉碎了淮南王、衡山王叛亂陰謀後,“推恩令”得以順利推行,“郡國並行制”被徹底終結,中央集權程度大爲加強。

4、年號紀年就此誕生。秦漢以前,紀年方式主要以統治者“諡號+年份”的方式,漢文帝、漢景帝時雖有“改元”措施,但仍未建立年號,而是採取每六年一改元的方式,例如“前元”、“中元”、“後元”、“一元”、“二元”等。

漢武帝五元三年(前114年),朝廷便有人建議廢掉以前簡單的數字排列法,改以“天瑞”來紀年。次年,汾陰出土寶鼎,遂將五元命名爲“元鼎”,並將一、二、三、四元分別追加建元、元光、元朔、元狩的年號。三年後,劉徹封禪泰山,改元元封,並最終於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啓用年號紀元,而年號紀年制度則成爲了此後歷代帝王所採用的主要紀年方式,甚至還影響了東亞各國,一直延續至今。

歷史上有哪些皇帝可以稱之爲“千古一帝”? 第5張

5、廢黜百家獨尊儒術。西漢建立以後,爲了迅速恢復社會經濟,主要採取黃老道家的“無爲而治”,但長期採取這種治國理念,卻導致朝廷變得暮氣昭昭。因此,漢武帝即位之初,便表現出了極強的崇儒意向,建元元年十月(前141年)第一次舉賢良時便明確表示“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者都不錄用,但因竇太后等勢力的強烈反對而作罷。

直到親政之後,漢武帝才於建元五年(前136年)設五經博士,重申尊崇儒術。不過,雖然董仲舒提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但漢武帝卻並未全部採納,而是採取 “博開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的方針,從而使得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得以糅雜並用,從而形成了一套“霸王道雜之”的“漢家制度”,被後人歸納爲“陽儒陰法”“外儒內法”,並由此成爲了此後兩千餘年的主流思想。

此外,漢武帝還對曆法進行了修改,廢除了秦朝以來以十月爲歲首的顓頊歷,改用以正月爲歲首的太初曆,並採用二十四節氣,首次規定以沒有中氣的月分爲閏月,我們如今所用的農曆,便是誕生於此。還有鹽鐵官營、鑄造“五銖錢”等制度,對此後歷代王朝影響同樣極爲深遠。

唐朝至清朝的“千古一帝”:明太祖朱元璋

李贄在將秦始皇評價爲“千古一帝”之後,又在《續藏書》中說道,“我太祖高皇帝,蓋千萬古之一帝也”。個人認爲,這個評價也算是相當準確,唐朝以後就文治武功和歷史功績而言,恐怕也只有明太祖朱元璋可稱“千古一帝”了。

歷史上有哪些皇帝可以稱之爲“千古一帝”? 第6張

作爲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稱帝的過程就已經算是地獄難度了,也正因此被賦予了“得國最正”的美譽。由於出身問題,朱元璋學識極爲有限,但文治武功和歷史功績卻一點也不小。

1、終結皇權與相權之爭。自丞相制度建立以來,雖然丞相職位時廢時立,但無論是丞相還是宰相,雖然對皇帝有一定輔佐作用,但同時也存在着與皇帝爭權的現象,因而皇權與相權之爭長期存在。

明初沿用元朝官僚制度,設有中書省左右丞相之位,後因胡惟庸權勢太大,已經威脅到皇權,且日益驕橫、懈怠政事,於是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誅殺胡惟庸,同時廢除中書省,不再設立丞相,皇權與相權之爭就此終結。而爲了減輕皇帝工作量,同年九月朱元璋又設立四輔官輔佐自己,雖然兩年後又予以撤銷,但卻已經初步形成了內閣雛形,而這一制度則影響了明清兩朝。

2、奠定地方基本制度。在地方上,由於元朝的行政區劃極爲混亂,朱元璋爲了方便統治管理,減少行政區劃層級,取消了二級制和五級制,採取三級制和四級制並存的方式,其中又以“省-府-州-縣”四級區劃系統爲主,而這也基本奠定了明清兩朝的行政區劃。

至於地方的官僚機構,朱元璋則廢除了行省制,分設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別擔負行中書省的職責,三者分立又互相牽制,防止了地方權力過重。從而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歷史上有哪些皇帝可以稱之爲“千古一帝”? 第7張

3、食鹽專賣制度破除。自漢武帝推行鹽鐵官營以來,食鹽的製造與買賣便始終掌握在朝廷手中,歷朝歷代對於私鹽的打擊力度都極爲嚴格,不過由於天下大亂,自五代十國開始民間私鹽現象便極爲嚴重,已經到了朝廷打擊不盡的地步。

於是,朱元璋在洪武三年(1370年)推行“食鹽開中”新政,即開中法,將實施千年之久的政府食鹽專賣制度網開一面,允許民間商人向邊關輸送糧食換取食鹽經銷的許可證“鹽引”,大約30斤糧食可換一份“鹽引”。如此朝廷不僅可以讓利於民,而且也一定程度解決了邊防供給難題,這項制度也影響了明清兩朝。

4、恢復漢家禮樂習俗。元朝時期,由於蒙古入主中原,且採取相對粗暴的統治方式,中原漢文化受到蒙古和其他民族的影響和衝擊極爲厲害。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便開始立志恢復漢家禮樂習俗,可以說有再造華夏的功績。

朱元璋下詔制定《大明集禮》,力圖恢復漢族禮儀文化,並採取一系列去蒙古化的措施。服飾方面“復衣冠如唐制” ,並制定了具有明朝特色、等級嚴格的冠服制度;禮儀方面革除胡跪,恢復漢族傳統的稽首、頓首、空首的跪拜方式,並按等級實行五拜、四拜、再拜之禮;姓名方面嚴禁胡姓;語言方面杜絕胡語,欽定《洪武正韻》;婚姻方面禁止收繼婚。通過復興漢文化,朱元璋成功驅除了蒙元的陰影,避免了漢文化因蒙元入侵而徹底斷層。

歷史上有哪些皇帝可以稱之爲“千古一帝”? 第8張

明太祖朱元璋雖然出身底層,縱然因文化程度的原因導致了很多政策的侷限性,但無疑是個勤勤懇懇一心爲民的好皇帝,就連清朝的順治帝也說“歷代賢君,莫如洪武。何也?數君德政,有善者,有未盡善者。至洪武所定條理章程,規劃周詳,朕所以謂歷代之君不及洪武也”。

綜上,個人認爲,歷史上能夠被稱爲“千古一帝”者,除了秦始皇這個客觀存在的歷史第一帝之外,能夠當此稱號的也僅有漢武帝劉徹和明太祖朱元璋。當然,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也極爲出色,但個人認爲其在歷史功績方面略遜於漢武帝。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