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嘉慶上位之後,對乾隆的真實想法是什麼樣的?

嘉慶上位之後,對乾隆的真實想法是什麼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2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乾隆是個超級長壽的皇帝,並且不放權,那麼嘉慶上位之後,對乾隆的真實想法是什麼樣的?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正月初三上午,嘉慶帝召見和珅,對他說:

“你是大行太上皇帝的近臣,首席軍機,內閣大學士,實爲國家勳舊;朕剛親政,諸事仰賴,望相公不負大行太上皇帝的重託,輔朕處理一切軍政大事。如今國家大喪,喪事爲國家首務,朕特命你全權主持喪務;主持喪務期間,暫免你軍機大臣、九門提督等職,專心治喪。待國家大喪期滿,再復爾原職。”

然後又對福長安說:

嘉慶上位之後,對乾隆的真實想法是什麼樣的?

“大行太上皇帝在日,你與相公一起朝夕服侍,朕甚爲感念。特命你與相公一起專心治喪,也暫免你軍機大臣及尚書等職。”

嘉慶帝對和珅與福長安說的話,很像是即將親政的新帝對股肱之臣的囑託,並且表示日後還需要仰仗二位的支持,如此信任,不管身居何位都會非常感動。

殊不知,這僅僅是嘉慶帝對和珅與福長安的迷惑行爲而已,而和珅與福長安確實也對此深信不疑,壓根沒有想到嘉慶帝會如此城府頗深,在乾隆大喪時就迫不及待對自己下手。

可以說二人還在心安理得地爲先皇乾隆守靈。

而嘉慶呢?正在爭分奪秒地對自己的兄弟子侄加封,進行人事上的調整:

初三傍晚,嘉慶帝緊急召見儀郡王永璇、成親王永理、定親王綿恩,

讓成親王永理入軍機處擔任軍機大臣,處理軍政大事;

儀郡王永璇晉封爲親王,入職吏部;

定親王綿恩任九門提督,管理京城衛戍,同時火器營、建銳營均交給綿恩。

成親王連夜將和珅府上的一千多兵丁給調了出來,換成了九門提督的將官,嚴密警戒京城各處,素來與和珅、福長安聯繫密切的人都被派人監視,爲的就是切斷和珅、福長安與外界的一切聯繫

同時,宮中侍衛清查,

正月初四,朝中大臣進行緊急人事調整,

並下詔緊急調恩師朱珪入京,

嘉慶授意史廣興等人開始彈劾和珅。

而嘉慶帝親自指揮誅除和珅的這場鬥爭,不管是吃住都是在養心殿,足不出戶,晝夜都在召見大臣,調兵遣將,商量具體的對策。

雖然宮中后妃們都不知嘉慶想要誅殺和珅等人,但是能察覺得出確實是有事情要發生。

內閣、軍機處、京城邊防等全部換成是與和珅素來不和的朝中官員,嘉慶開始對和珅致命一擊。

怡親王永璇、成親王永理奉旨前往乾隆帝靈前捉拿和珅、福長安。

和珅見永璇、永理帶着侍衛一起前來,頓時就明白這是嘉慶帝要對自己下手了。

和珅跪下接旨:

“奉天承運嘉慶皇帝詔曰:今有給事中王念孫,御史廣興、廣泰,大學士劉墉等列款奏劾和珅欺罔擅專,貪婪納財,言之鑿鑿,特諭革和珅大學士、軍機大臣等職,逮捕下獄鞫審,欽此!”

和珅壓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嘉慶平時稱呼自己“相公”,而且對自己是言聽計從,乾隆去世當天還特地叮囑自己勸勸處理乾隆的喪儀,沒想到大行皇上還未入土,嘉慶就迫不及待對自己動手。

還沒等和珅申辯,就已經被侍衛住了起來;

而一旁的福長安早已是嚇得魂飛魄散,隨後也被帶走。

嘉慶直接在乾隆靈前捉拿和珅,可謂是“快準狠”一刻都不能等,估計從乾隆還沒閉眼,嘉慶就已經在着手準備捉拿和珅的事情了。

而之所以一刻都不能等,都是因爲三年嗣皇帝的日子確實讓嘉慶憋屈,而嘉慶憋屈的罪魁禍首除了自己的父皇,和珅是始作俑者,必須要爲自己的憋屈負責。

從嘉慶元年開始,嘉慶就已經是名義上的皇上,但實際上,又不是真正的皇上,說得嚴謹點:是一個被自己的父皇束手束腳的皇上,不管朝中還是宮裏大小事自己都不能做主。

乾隆二十五歲繼位稱帝,處處有皇祖爲榜樣,甚至是一言一行都要效仿自己的祖父。

乾隆曾多次表示:若承蒙上天庇佑能當皇上60年,一定立即將皇位傳位於自己的兒子,不敢超越皇祖在位60年。

“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當傳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紀元六十一載之數”

即便是皇太子與朝中大臣提出等到乾隆百年以後再行歸政的請求,乾隆也拒絕了。

確實乾隆“言而有信”,1795年九月初三,乾隆召集文武大臣、王公以及皇孫,宣佈立皇十五子永琰爲太子,明年爲嘉慶元年,並且將“永琰”改成“顒琰”,是吉祥宏大的意思。

乾隆禪位時,已經八十六歲高齡,不論是按照年齡還是以往朝代規制來說,都應該頤養天年,不再繼續處理朝中事務,更何況嘉慶繼位時已經36歲,已經不是小孩子了,完全有能力獨立處理朝中大事。

乾隆是人老心不老,其實在乾隆禪位前,就曾爲自己訓政大造輿論,那時候還是乾隆四十年,離禪位還有17年,他發佈一道諭旨:

嘉慶上位之後,對乾隆的真實想法是什麼樣的? 第2張

朕今年秋六十八,康強一如往時,自然應該代替上天愛養百姓,治理百官,以不負祖宗的重託。現在距乙卯年(即乾隆六十年)還有十七年,爲日還長,我怎麼能有息肩(即休息、退休意)之想法呢?如果朕的精力始終這樣旺盛,每天都很勤勉,這不正遂了朕的意願,這難道不是很好嗎?!”

乾隆的意思很明確:我身體康健仍然能處理朝中大事,每天都很勤勉。

乾隆六十年,乾隆在詔書中將所有的後事都做了安排,但緊接着宣佈:朕呈上天庇佑,身體很健康,一日都不敢偷懶;歸政後,如果朝中有大事或者用人等大事,我是不會置之不理的,都會親自指教嗣皇帝嘉慶。

至於嘉慶呢?乾隆的意思也很明確,朝夕聆聽訓諭,這樣將來纔不會出錯。

乾隆認爲嘉慶的經驗還不足,還需要學習經驗。

當然嘉慶並不是無事可做,朝中大事輪不到嘉慶做主,那麼像祭祀等需要跪拜的事情都交給嘉慶來做,畢竟乾隆年齡大了,確實不方便,也算是對嘉慶“人盡其才”。

乾隆還特地下旨各部院衙門以及各省的奏疏,甚至是見百官這樣的小事都要“嗣皇帝一同批閱”,爲了就是將來嘉慶能效法乾隆的所作所爲。

乾隆不服老,應該說一直到去世,都沒有打算將手中的權力“拱手讓人”。

乾隆禪位後,爲了“正大光明”地繼續處理朝中事務,將歸政改成訓政,也爲自己繼續留在養心殿找個合適的理由。

按照大清歷代制度,皇上退位以後,應當遷出養心殿,移居寧壽宮,讓新皇上搬進養心殿,即便是訓政也要如此。

但是乾隆不想搬出養心殿,讓嘉慶繼續居住毓慶宮,而且理由也很充分:

一:寢興六十養心慣

啥意思呢?就是說乾隆在養心殿住了60年時間了,是最爲安全吉祥的地方;

這個理由自然無人敢反駁,所以一切照舊。

二、已便兼亦欲人便

養心殿在乾清門西邊,遵義門內部,向來召見王公大臣以及官員等都是乾清門進,如果搬到壽皇殿的話,比較遠,確實不方便。

其實不管是哪些原因,都是方便乾隆訓政。

乾隆還多次強調:自己已經年近九十,如果將來覺得倦怠了,就會遷到寧壽宮。

只是乾隆並沒有那樣做,一直到去世都是在養心殿。

乾隆大權不放,事事都讓嗣皇帝學習效法,確實非常難爲嘉慶。

嘉慶元年正月二十,乾隆禪位還不到一個月時間,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

畢沅等寫奏摺上報籌辦軍糧一事,奏摺中有這樣一句話:

“仰副聖主宵旰勤求,上慰太上皇帝注盼捷音”

這句話將乾隆與嘉慶都照顧到了,按理說也沒有什麼不妥當的地方,但是乾隆很生氣,訓斥畢沅等人,並且說的很明確:嗣皇帝嘉慶不過就是“聆聽教誨,隨同學習”,至於朝中大事、奏摺一切還都是乾隆說了算。

畢沅一開始並沒有參透其中的意思,以至於在奏摺中擺錯了位置,結果捱了一頓訓斥。

嘉慶二年,乾清宮交泰殿失火,乾隆特地發了一道敕旨,大概的意思是:朕身體康健仍舊住在養心殿,讓皇上嘉慶住在毓慶宮;交泰殿之所以失火是值守太監的過失,我雖禪位,但一切事務都是我親自處理訓示,如今有過失都是我的錯,並不是皇上的錯。

乾隆將所有的過失都攔在自己身上,不過從另一個層面也可以說明:宮廷內的事嘉慶都做不了主

乾隆去世前三年的時間,嘉慶一直在忍耐,韜光養晦。

對於嘉慶本人自然也有自己的想法,不過他向來以仁孝著稱,性格內斂,對事情自然不張揚。

乾隆去世以後,他曾發上諭:

“我皇父康強純固,訓政彌勤,時聆誨,事事得有稟承……自上年冬獵,偶感風寒,調愈後,氣體雖遜於前,然猶日親訓政,嘗稍輟。”

“自親授大寶後,孜孜訓政,又逾三載,高厚深仁,昊天罔極,實非自古帝王柩前即位者可比。”

從字裏行間看得出嘉慶當時處於一個什麼樣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