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桓溫是什麼人?他至死都沒有接受九錫的原因是什麼

桓溫是什麼人?他至死都沒有接受九錫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桓溫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在我國古代,“加九錫”是人臣的最高禮遇,一般沒有極其特殊的功勞是不得也不敢受封的。而在王莽以後尤其是魏晉南北朝,加九錫也成了權傾朝野乃至篡位者的標配。比如曹操孫權司馬昭劉裕蕭道成等;也有推辭沒接受的,比如蜀漢尚書令李嚴就曾建議給諸葛亮加九錫,被其婉拒;司馬懿在世時也沒有加九錫,到其子司馬昭時才接受。

桓溫是什麼人?他至死都沒有接受九錫的原因是什麼

但是有一個人,終其一生都沒有接受九錫,甚至連象徵性的推辭都沒有,其在歷史上的爭議程度卻比上面這些受過九錫的人還要大,他就是曹操的譙郡同鄉桓溫。

桓溫的故事,我在拙作《兩晉南北朝人物誌》已經有過詳述,對於這個歷史人物,筆者的態度一向是褒揚多於批評、肯定大於否定的。

在東晉那萬馬齊喑的年代,桓溫是爲數極少的出身大族卻仍能以天下爲己任、並且成功光復過故都洛陽的人。相比於當時的那些只知道高臥東牀、談玄論道的南渡名士,桓溫知玄談卻不陷於其中,有名士修爲卻實心任事,其滅成漢的功績對於東晉南朝的存廢更具有重大意義。這樣一個難得的實幹家,卻被當時和後世的很多人視爲亂臣賊子,在史書中與坐實了亂臣身份的王敦同傳,我認爲是不公允的。

而桓溫之所以有這樣的待遇,主要因爲他做了兩件事:一是廢立皇帝,二是生了個兒子。

桓溫廢皇帝(海西公),其理由是這位仁兄不但某些方面出了問題,還有龍陽之好,而且似乎還有牛頭人的癖好(其妃生下的子嗣都是男寵的孩子)。這一理由據說是不成立的(《晉書》稱其爲“誣”),但是我覺得總不至於是空穴來風。一是因爲這件事過於離譜,而且有鼻子有眼;二是因爲西漢哀帝確實做過類似的事,並且給國家帶來了極大的擾攘,王莽也正是藉此機會上位的。桓溫就是再想篡位,也不至於找一個這麼明顯的理由來給自己鋪路,所以我認爲此事雖然也許有誇大,但也應該有事實基礎。

至於其子桓玄,那就真沒辦法了。作爲桓溫幼子的桓玄沒有繼承其父的本事和韜略,卻比他爹野心更大,並且最終完成了加九錫到篡位的過程,然後迅速失敗,導致桓氏幾乎也被誅戮殆盡。沒辦法,歷來造反不成的人大多如此下場。

桓溫是什麼人?他至死都沒有接受九錫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而桓溫本人,雖然行過廢立之事,據史料稱其也確實有當皇帝的心思,但是直到他去世,他也確實沒有加過九錫,並且就是拜那位被後世捧得很高的謝安所賜。謝安本來在桓溫的幕府裏做事,桓溫對他也比較看重;而在謝安執掌中樞後,卻一再阻攔桓溫的奪權計劃,並直接授意下屬“完善”給病重的桓溫加九錫的詔書,直到最終拖死了桓溫。

後人看謝安此舉,多視其爲高招;但如果結合時代和個人背景來看,我只能說這是謝安爲門戶計之舉。

東晉政權是中國歷史的一個變數,因爲在皇權不斷加強的大趨勢下,東晉的皇帝幾乎都是橡皮圖章,大權被幾大家族輪番把持。在桓溫嶄露頭角前,是琅琊王氏和潁川庾氏控制朝政;而在桓溫一病不起時,謝氏家族就有機會了,後面的歷史也確實就是這麼發展的。

因此,已經有勃興之勢的陳郡謝氏,和雖然不再能左右朝廷但是依然樹大根深的琅琊王氏、潁川庾氏,還有實力同樣不容小覷的太原王氏、陳郡殷氏等家族,自然不能容許桓氏打破這種平衡。所以桓溫三次北伐基本都是先勝後敗,根源幾乎都在執政者有意掣肘;而當北伐形勢最好時,朝廷卻又否決了桓溫北伐的請求,讓毫無將才只會空口白話的殷浩領軍,最後自然只能是大敗虧輸,師勞兵疲。

這可能正是桓溫飽受非議的理由:他想做事,但是這樣就會打破東晉的平衡;他越努力建功立業,旁人就越覺得他是異類;他在前線出生入死,後方的名士們一邊在醉生夢死中享受着他和將士們創造的和平,一邊滿含不屑地稱其爲“老軍”。歸根結底一句話:我們都想躺平、擺爛,憑什麼你要上進?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曹操。當漢末天下大亂時,曹操征伐四方,討黃巾,徵張繡,戰袁紹,破烏桓,於民屯田休養,選官唯纔是舉。而這些舉措對於那些面對糜爛的天下無計可施的官員士族而言卻是不能接受的,因爲這麼做會動他們的奶酪,會破壞當時已經基本成型的士族地主自然經濟。所以,曹操在活着的時候就沒少遭人詬病,死後不久其子曹丕就接受了“九品中正”,徹底革了他老子的命;而在曹操去世後不到三十年,代表士族階級利益的司馬氏就發動政變,並在十六年後徹底取代了曹魏。

桓溫是什麼人?他至死都沒有接受九錫的原因是什麼 第3張

更具宿命感的是,那場爲司馬氏的皇權大廈奠基的政變就發生在曹操自己的陵墓上,而在這場政變中爲曹爽等人殉葬的家族裏,就有譙郡桓氏——正是桓溫的家族。在血腥的屠戮中倖存下來的桓氏後人在東晉終於又揚眉吐氣,甚至差一點就掀翻了司馬氏,卻最終被一個更狠的人趕下皇位,並且真正被滅了門。

當然,桓氏的遭遇也爲後來者提了個醒:消滅桓玄的劉裕比桓溫果決得多,在他也感到身體不行的時候立刻就把司馬家的皇位奪了過來;此後的蕭道成、蕭衍、陳霸先,都是沿着劉裕的道路,該下手時絕不遲疑。

然而令人唏噓的是,那些加九錫並且真的篡了位的,譬如劉裕等;或是加了九錫沒來及篡位就去世,由其子完成加冕的,譬如司馬昭、高歡(死後被追加九錫,後其子高洋篡位),其爭議性都沒有曹操和桓溫那麼大。曹、桓二人,一個加九錫、封公稱王卻終身不越雷池,一個死後都沒能被追加九錫,他們所受的褒貶,也許正是因爲他們都是率先吃螃蟹的人,所以才能被後人一邊效法一邊拿來作爲談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