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天工開物的作者是誰 天工開物的主要內容

天工開物的作者是誰 天工開物的主要內容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天工開物》是一部由宋應星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編寫的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

《天工開物》一書不僅是我國古代記錄科技工藝的工具書,其中宋應星所表達的哲學思想更具有指導意義。在《天工開物》出版的幾百年了,並未引起當時世人的關注。反觀國外,對於《天工開物》的研究一直不斷。當時所處的晚明背景,雖然經濟繁榮,卻體制混亂,從而造成的隱患接連爆出。宋應星在傳承“實學”思想的同時,更融入了自己“天人合一”的觀念。這其中所蘊含的技術哲學思想,不僅是針對晚明社會制度,對於當下,科技發展從而造成的生態失衡,更有探索的意義。

天工開物的作者是誰 天工開物的主要內容

  宋應星

1.《天工開物》的成書背景

1.1 宋應星其人

宋應星的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十分曲折的一生經歷,造就了他獨立於世的思想理念。宋應星在他的著文撰述中,致力於將他對社會、政治和哲學的考慮綜合在一起,而他對工藝知識的記錄原本就是其整體思考和專屬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他深受宋至晚明期間的文化侵染,然而,著作所闡述的哲學思想卻挑戰了那個時代。這和他存在着極大落差的生平經歷有着極大的相關。

宋應星,字長庚,生於明代萬曆十五年(1587),江西省南昌府奉新縣北鄉雅溪牌坊村人。他的家族本身可以稱之爲名門望族,祖上也着實出現過卓有成就之人。但後來家道中落,很早就姐春刀農田、作坊等,也造就了他後來“重五穀而賤金玉”的實學思想。

宋應星少年時代主要是求學過程,天資聰穎,成績優異。直青年時代已經積累了大量哲學和詩詞方面的學識,並選擇科舉入仕以實現抱負。正是這曲折的求仕經歷,促使他思想更爲激進和成熟。在1616—1631年間,他多次進行遠程技術考察和社會調查,獲得了極爲重要的實用學問,也使他對晚明腐敗危機的社會狀態有深入的瞭解。

“多次會試的失敗和理想的破滅,終於使宋應星悟出一個道理:實現濟國濟民良好志向的階梯不一定是科舉功名,也不一定非當高官不可。當務之急是下決心與科舉決裂,而轉向“與功名進取毫不相關”的實學,使自己成爲名正言順的科學家並與儒術決裂,而轉向對明末社會展開批判性解剖,使自己成爲‘背違儒說'的社會思想家。”

1.2 成書背景介紹

深入地去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對理解其所想表達的思想是很有助益的。文化史表明,每個卓越歷史任務的出現都有其時代的需要,並都是該時代的精神產物。十七世紀時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最後一個高峯。中國的科學技術已經由鼎盛開始逐漸衰落。在明代中後期,中國封建制度已經進入了衰敗階段,資本主義在中國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萌芽。但最終並沒有取得成果,生產方式也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仍然是一個封建社會。

首先,《天工開物》形成於晚明時期,晚明是指嘉靖末年、隆慶、萬曆、天啓和崇禎王朝,這一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較爲混亂的一個時代,但也是文化高度繁榮的時代。在這一時期,社會面臨嚴重的危機,官吏腐敗、財政緊縮、軍備疲軟等等現象都讓原有的統治秩序難以維持。這讓宋應星認識到通過仕途已經無法挽救社會,轉而通過科技改變世界。再者,明代後期所形成的“實學”思潮。明代中後期文化氛圍處於一種內部生髮與外部引發相融合、碰撞的環境。代表不同階級的思想都希望符合本階級的基本利益,社會越是動盪,思想碰撞越是激烈。

天工開物的作者是誰 天工開物的主要內容 第2張

  《天工開物》

2.“天工開物”的釋義和其價值觀

2.1 書名釋義

楊維增先生在對《天工開物》書名釋義進行了總結,他認爲國外學者對於書名的意譯或解釋是較爲準確的。

英國學者李約瑟把“天工開物”譯成““Exploitationofthe Worksof Nature”,意思是“天工的開發”。美籍華人學者任以都和她的先生孫守全在其《天工開物》英譯本序言中把“天工開物”譯成“TheCreationof Natureand Man”,意思是“自然界和人的創作”。日本學者三枝博音把“天工”和“開物”解釋爲:“所謂天工,是指自然的作爲而並非人的作爲。所謂開物,是指人類爲了生存的需要把包藏在自然界中的種種物產進行加工。”日本學者藪內清同意三枝博音的看法,認爲:“天工意味着是與人工相對的白然力,開物則是人工對於這種自然力的利用。”

相比較國外學者的意譯,國內學者對《天工開物》的書名釋義就是直譯。《天工開物》開篇序言中說道“天覆地載,物數號萬,而事也因之曲成而不遺,豈人力也哉事物而既萬矣,必待口授目成而後識之,其與幾何萬事萬物之中,其無益生人與有益者,各載其半。”丁文江先生一在《天工開物卷跋》中說`舊天工者,兼人與天言之耳。”潘吉星先生在其專著《宋應星評傳》中寫到,根據近代前賢的詮釋,我們認爲“天工開物”中的“天工”指自然界的功能和自然力的作用,具有自發性,是一種自然過程的行爲。“開物”指人類從自然資源中有目的性地開發、生產出種種有用之物或物質財富,是一種認爲的行爲。將“天工”與“開物”結合在一起,意味着通過技術的橋樑將天工和人工、自然力與人力、自然界的自發行爲與人類的自覺行爲相結合與協調,使之相得益彰,不斷地從自然界開發出種種有用之物。這就是宋應星“天工開物”思想的精神實質。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他這一思想的字面含義,則爲“爲人工役使天工來開物”或“利用天然力配合人工技巧開發出有用之物”。

2.2 《天工開物》的內容及其價值觀

2.2.1 《天工開物》的內容:《天工開物》共分爲上中下3卷,18章,插圖123幅。依照“貴五穀而賤金玉”的原則排列:上編共六卷,分別講述了稻、麥、黍、稷、粱、粟等糧食作物和棉、麻、豆等經濟油料作物的種植、管理、收穫和加工,蠶絲棉苧的紡織和染色,以及製鹽、製糖、養蠶、養蜂等工藝。中編共七卷,分別介紹了磚瓦、陶瓷的製作,車船的構造和使用,銅、鐵的鑄鍛,石灰、煤炭、硫磺、白礬等的燒製,以及榨油、造紙的方法等。下編共五卷,分別記載了金屬礦物的開採、洗選和冶煉,兵器、火藥、朱墨、顏料、酒麴等的製作,以及珠、玉和各種寶石的採集和加工等。

《天工開物》的內容幾乎涉及了當時我國所有的重要的產業部門,它全面系統地總結了明朝及明朝以前的農業、手工業的先進生產技術和豐富的生產經驗。

2.2.2 《天工開物》的價值觀:宋應星在《天工開物卷序》中寫到:“天覆地載,物數號萬,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遺。豈人力也哉?”他認爲,世間萬物,皆靠天工雕琢而成,而非人力。他還指出過,天工是人工運轉的憑藉條件。由此可見,宋應星對於天人關係的觀點就很明顯了,他認爲,人應該順應天,從而實現“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崇尚神學的古代封建社會,宋應星的思想可謂反其道行之。在他的思想主體中,天做爲客觀存在的客體出現,並演化萬物。“天地間,非行即氣,非氣即形”,“由氣而化形,形復返與氣”。(《論氣》),不存在神鬼操控。

再者,宋應星是絕對的辯證唯物主義的擁護者,主張實踐出真知。他辯證地看待了人與天之間的關係、實踐與認識之間的關係。如在《粹精·攻稻》中所描述的“江南信郡碓之法巧絕”就是把知識和實踐相結合的典例。在宋應星的思想價值觀中,人應該在順應天的情況下,通過生產和實踐在天的循環下獲得成果。

天工開物的作者是誰 天工開物的主要內容 第3張

  《天工開物》

 3.宋應星的思想核心

3.1 天人合一

關於“天”和“人”的關係論述,是我國自古以來的重要命題。史料記載,二者之間的關係主要有三種觀點:“天人感應”、“天人相分”、“天人合一”。在《天工開物》的卷序中,宋應星引用了《周易》中“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的思想,辯證地表明瞭自然界物產豐富,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人需要順應天道、運用自然並通過實踐以求生存。既肯定了自然規律的客觀存在,還認可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宋應星所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相互作用,他曾在《天工開物·乃粒》中提到:“聖人不能久生,而五穀生之。五穀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這是人與五穀之間的辯證關係,人離不開五穀的供給,而五穀的生長也依賴人工的運作。自然界的物產是極爲豐富的,但立時可用可食的卻並不多,需要我們通過實踐勞作來變爲己用。宋應星的著作中,從五穀到金玉,無一不體現這種辨證的關係。

宋應星的思想換言之就是可持續發展觀念,他有邏輯地闡述了自然生態與科技發展之間的關係,我們不能違逆自然規律,需要順應自然;我們不能空談科學技術,需要實踐操作。宋應星關於科學技術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很值得我們當下科技發展所借鑑。人類不計後果地改造自然,索取自然界的資源,所造成的反噬是科學技術無法消滅的,類似於大批量填海工程所造成的海平面升高,全球氣候變暖現象就是自然對我們敲響的警鐘。在人類不步入工業化社會之後,自然生態的失衡也愈加明顯。所以,宋應星的“天人合一”理念很具有探究意義。

 3.2 務實重民

晚明時代所強調的“經世致用”是用來抨擊教條化的宋明理學,代表了當時社會思潮的根本轉向。在思想變遷中,以李贄,王艮爲代表的實學主義對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的思想價值觀有很大的影響。晚明的社會形態是手工業、工業、農業等處於高速發展狀態,但缺乏將這些工農綜合技術系統詳細闡述的著作,《天工開物》的出現,是爲了滿足當時社會實踐的需要的。宋應星通過大量的實地考察,掌握了大量的資料,在對儒家科舉絕望的同時,“務實”可能是他另一條濟世利民之道。

在《天工開物》的整體看來,宋應星是主張“重五穀而賤金玉”的,這和他幼時經歷息息相關。他同情百姓疾苦,他認爲百姓反抗是因爲“民窮財盡”,這種財盡是指社會物質財務的枯竭,隨之又提出了“呈效於日用之間”的思想。他認爲工農業產品纔是民生之本,他不僅重視農業生產,還認爲農業發展離不開手工業的扶持。再者,他摒棄了曾經重農抑商的思想,認爲商業貿易是人類獲取經濟利潤的最佳手段。“人羣分而物異產,來往貿遷以成宇宙。若各居而老死,何藉有羣類哉?”(《舟車》)

宋應星脫離仕途,身處民間,所以更能體會到羣衆百姓的疾苦。前文介紹了晚明時代的混亂黑暗,政治層面的鬥爭會極大地影響到百姓的生活。羣衆百姓深受“苛捐雜稅”、“土地兼併”之苦。所以,他提出了“呈效於日用之間”,指責達官貴人驕奢淫逸,不知美食金玉從何而來。這促使了他對於利民的實踐性行爲的追求。

天工開物的作者是誰 天工開物的主要內容 第4張

  《天工開物》插圖

 4.《天工開物》的技術哲學

楊維增先生將“天工開物”譯爲“人憑藉天工開發萬物”,很全面地表達出了宋應星關於天人關係的技術哲學思想。在瞭解宋應星其人的生平和所處時代背景後,我們不難認識宋應星的整個思想形成脈絡。因爲幼年的窘迫,使他更能體會到務實重農的重要性,這奠定了他思想中“實踐”的基調。求仕的曲折以及晚明時代的黑暗混亂,對儒家科舉的絕望和濟世利民的抱負之間的不可調節,致使他另闢“實學達用”之路。宋應星的技術哲學中,“開”即實踐是重要的理論行爲工具,他堅持“實踐出真知”,他將實踐作爲主客體之間的紐帶,辨證地闡述了他的思想觀念中主客體之間的關係。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家,猛烈地抨擊了尚空談輕實踐的風氣,矛頭直指教條僵化的“宋明理學”。在宋應星整個哲學體系中,對“天”和“人”之間的關係的辯證闡述是很具有現實探究意義的。從他的思想價值觀中剖析,宋應星對於“天人合一”、“相互影響”十分推崇,他對於“天”的尊重,也是對自然界萬物的尊重。這種尊重對於維護生態平衡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理念。而作爲主體的人,應該順應天道進行實踐改造,吳汝綸在爲《天演論》作序時指出:“人之爭天而勝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歸天演。”

宋應星“天工開物”的思想,是中國17世紀農業社會後期關於天人關係的技術哲學思想的大總結,是在科技領域對王陽明心學的批判,是對中國傳統“天人合一”觀的繼承和發揚。

錢寶瓊先生生前曾經說過:“研究吾國技術史,應該上抓《考工記》,下抓《天工開物》。”除了書中詳細系統的技藝描寫,“天工開物”所蘊含的哲學思想與時代價值觀更值得我們探究。關於一門技術,我們總有攻克的一天。然而,如何有效地運用卻是人類一直須得鑽研的難題。科技的高速發展,使我們對自然的敬畏之心消減,從而引發的生態環境失衡問題日益嚴重。在遭受許多自然界的反噬過後,人類應該有所警覺——自然規律是不可隨意更改的。我們不能過分地陶醉於征服自然的快感中,如何在不違背自然法則前可持續性發展才是我們當下所應該關注的。

宋應星的技術哲學思想給我了們很多提示,我們在充分運用了實踐這一理論行爲工具的前提下,更應該關注人與自然的關係。環境污染、能源危機等問題是天與人之間出現不平衡所造成的惡果。正如宋應星所有,自然界物產豐富,不以人的物質爲轉移。我們人類無法造出自然界裏的物產資源,如果不正確地去運用,最終只會是一個“民窮財盡”的後果。所以,對於宋應星《天工開物》的技術哲學思想的探究是很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