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曹操北征烏桓的時候,幹嘛不直接滅掉公孫康?

曹操北征烏桓的時候,幹嘛不直接滅掉公孫康?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曹操遠征烏桓,卻僅僅消滅了袁尚袁熙的主要勢力,對於公孫康佔據的遼東,卻始終沒有侵佔半寸土地,這又是爲什麼呢?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詳解其中奧祕。

一、趁勝追窮寇

官渡之戰勝利後,曹操就舉兵不斷追擊袁紹,袁紹的大軍也是屢戰屢敗,最終還丟了大本營,這讓曹操可謂是取得了一個罕見的巨大勝利。

袁紹戰敗後,殘餘勢力可謂是四散奔逃,其中比較有威脅性的就是袁尚和袁熙所帶領的騎兵部隊,這一支部隊已經逃往了烏桓附近,打算與烏桓爭奪領土控制權,同時聯合遼東的公孫康,一舉對抗曹操。

當袁尚和袁熙所率領的騎兵部隊,在進駐烏桓取得勝利後,曹操立即決定調派大軍進軍烏桓,打算繼續鎮壓這一支部隊。當時曹操在戰略上是要徹底消滅袁尚和袁熙的,這讓遼東的公孫康,成爲了兩股勢力都要拉攏的人。

佔據遼東的公孫康,在遼東的根基很深,加上不參與中原諸侯爭霸,這讓他一直沒有什麼影響力,不過袁尚和袁熙在被逼無奈之下,還是選擇了拉攏公孫康,希望他能夠參與到討伐曹操的軍事行動當中。

曹操北征烏桓的時候,幹嘛不直接滅掉公孫康?

公孫康對於袁尚和袁熙提出的逐鹿中原的計劃,實際上並不感興趣,於是他希望兩人另請高明,公孫康不願與袁尚和袁熙結盟,也拒絕了曹操的好意,這讓公孫康成爲了當時不少逐鹿中原的諸侯看來,他成了一個妥妥的另類諸侯。

沒能得到公孫康的幫助,袁尚和袁熙兩人,硬着頭皮與曹操派出的遠征軍抗衡。

不久後,袁尚和袁熙兩人因戰敗紛紛斃命,這讓曹操的部隊進入到了烏桓,後來還來到了遼東半島,與公孫康達成了友好之盟。

曹操卻沒有藉助這個機會消滅公孫康,在歷史上看來是非常可惜的。不過曹操有自己的考量,一方面他要有消滅公孫康的藉口,另一方面還要有奪取遼東半島後實際的目的。

這兩個條件,顯然曹操都是不滿足的,曹操當時要的僅僅只是趁勝追窮寇,一勞永逸地解決袁紹殘餘勢力的問題。

二、公孫康主動表示臣服

看到袁尚和袁熙的勢力被曹操派出的遠征軍徹底消滅後,在一旁的公孫康心裏很是明白,自己根本不是曹操政權的對手,於是主動提出要表示臣服,這讓曹操頗爲感動。

爲了表忠心,當袁尚和袁熙的殘兵進入遼東半島後,公孫康命令部下立即抓獲袁尚和袁熙,將兩人的首級砍下後,主動獻給了曹操。曹操看到兩人的首級後,也非常明白公孫康的意思。

於是立即應允了公孫康的冊封之意,利用手中的皇帝,給了公孫康一個冊封,這讓兩人的臣服關係就此形成。能夠臣服於曹操的公孫康,在曹操看來已經屬於不需要打的對象了,公孫康也就此逃過一劫。

除了主動表現臣服以外,公孫康還真在做到了他履行臣子的義務,在曹操征伐其他軍閥時,還給了曹操不少支援。看到公孫看的表現後,曹操也是十分滿意,這讓他決定在政治上維持一種平衡狀態,這對於曹操來說,便騰出手來解決更爲重要的問題。

相比於北方的其他軍閥,公孫康在遼東基業深厚,加上遼東距離曹操的大本營很遠。

這讓大軍從中原出發,在剛剛掃清袁紹的殘餘勢力後,立馬轉入對公孫康的戰爭,在軍事上是行不通的。曹操也認識到目前自己的部隊士氣正旺,如果擅自對遼東的公孫康開戰,打贏了不佔便宜,打輸了則會影響自己的整體軍事佈局,同時還會影響到部隊的整體士氣,可謂是得不償失。

獲得曹操的肯定以後,公孫康的主動臣服還引發了不少軍閥效仿,這給曹操減少了很大的軍事壓力,於是在這種背景下,曹操更加不敢主動進軍遼東,以免在政治上給自己留下不好的影響。

要知道當時天下未穩,想要君臨天下,沒有信譽是不行的,這讓曹操在政治上承認了公孫康的臣服,也就給自己樹立了一個仁義的形象,爲自己的政權贏得合法性,創造了一個必要的條件,這一點也是曹操十分看重的。

三、遼東意義並不重要

曹操北征烏桓的時候,幹嘛不直接滅掉公孫康? 第2張

保留公孫康戰局遼東,除了有政治和軍事上的考慮,更多的還是經濟上的考慮,當時的遼東土地貧瘠,沒有多少利用價值,加上距離中原很遠,經濟上並不發達,拿下遼東可謂就是撿了一個燙手的山芋。

經歷過黃巾軍叛亂的東漢末年知識分子都非常清楚其中的原因,國家賑災不利對地方的影響非常嚴重,這讓曹操肯定不會重蹈覆轍了。

爲了甩掉遼東這個燙手的山芋,曹操除了承認公孫康的臣服以外,還免除了他的不少稅賦,等於說讓他自行管理遼東的財政開支,將遼東的這個包袱始終丟給別人,這讓曹操在政治和經濟上的精明之處,在這裏展現得淋漓盡致。

沒有了遼東這個拖後腿的地方,加上公孫康管理遼東得當,北方在戰亂平定以後,很快進入到了經濟恢復階段,這讓曹操終於有了實力,南下完成全國的統一。

儘管後來在赤壁之戰中戰敗,可是曹操在軍事上的整體佈局還是非常高明的,戰爭中徵集糧草物資也沒有強行加給遼東地區,這讓遼東始終保持了穩定,給了曹操穩定後方減少了不少壓力。

從穩定北方,集中主要精力對付重要敵人的戰略佈局來看,曹操沒有消滅公孫康,不僅減少了軍事上的壓力,還在政治和經濟上,讓自己處於優勢,可謂是高瞻遠矚的戰略佈局。

遠征烏桓期間,僅僅消滅袁紹殘餘勢力,沒有對佔據遼東的公孫康開戰,看似是一種軍事上的遺憾,事實上則反應了曹操在這方面的深遠佈局。

在政治上承認公孫康臣服,這不僅不費一兵一卒暫時解決了遼東問題,還穩住了公孫康,讓曹操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解決更爲主要的敵人,這在軍事上和政治上形成了一種雙贏。

從曹操後來的連戰連捷,統一北方來看,沒有趁遠征烏桓期間,奪取遼東,不失爲一種明智之舉,值得後世戰略家學習和效仿。

經濟上是一個包袱的遼東,早在曹操遠征烏桓之前,就清楚地認識到了遼東在當時的定位,於是在公孫康表示臣服時,曹操立即表示允諾,沒有半點懷疑的意思。

這並不是曹操沒有對公孫康有所懷疑,僅僅只是在戰略上穩住公孫康,讓自己站在了政治的制高點上,爲消滅主要敵人騰出了時間和空間,讓曹操在整體戰略上獲得了勝利,這體現了戰略家的整體戰略觀,讓後人不得不佩服曹操的深謀遠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