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歷史上有那麼多謀臣,爲何只有張良能成“謀聖”?

歷史上有那麼多謀臣,爲何只有張良能成“謀聖”?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良,秦末漢初時著名的謀士,西漢開國功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爲“漢初三傑”。劉邦曾這樣評價張良,“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公元前202年,隨着劉邦正式稱帝,漢朝正式開國,歷史自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而在這一年五月,劉邦在洛陽舉行了一場極爲盛大的慶功會。那一日,劉邦和功臣們喝得酩酊大醉,慶祝他們的勝利。自從當年沛縣起兵開始,這一路上,劉邦見到了太多的風風雨雨,也見到了太多的犧牲和慘烈,直到今天,戰爭終於徹底結束,天下重新恢復了和平。

這一刻,大家都覺得,之前的努力和犧牲,是值得的。

也正是在這次宴會上,劉邦說出了那句流傳千年的名言: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隨着劉邦這話一出,歷史對於漢初的那些開國功臣的排名,再也沒有任何爭議了。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漢初三傑,就此被排了出來。在劉邦心中,張良、蕭何、韓信,這三個人可以說是漢朝功勞最大的開國功臣。而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劉邦的這個判斷,也沒有任何問題。

張良、蕭何、韓信,這三個人,對漢朝的建立實在是太重要了。甚至重要到少了他們當中任何一個,漢朝還能不能開國,都是一個未知數。

所以,劉邦的這番話,既是對漢朝開國功臣集團的定論,同時也是對這三個人貢獻的肯定。而當劉邦說出這話之後,所有人都覺得,以後劉邦肯定要重賞這三個人。甚至就算是和他們共掌皇權,也不是不可能的。

歷史上有那麼多謀臣,爲何只有張良能成“謀聖”?

然而誰都沒想到的是,在這場宴會召開的同時,身爲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卻逐漸淡出了大家的視線。在漢朝開國之前,張良可以說是故事最多的一個人,很早就開始追隨劉邦。然而漢朝開國之後,張良卻徹底退休了。

漢朝開國之後,張良彷彿一下子就放棄了所有的權力,就此徹底退出朝堂。漢朝開國之後,張良雖然又活了十六年的時間。但在這十六年當中,他卻基本上沒怎麼再參與過朝堂上的任何事情。後來不管劉邦和那些異姓王如何鬥爭,張良都不再插手半分。

唯一的一次例外,是後來劉邦想要廢太子。即便是這樣的事情,張良也不願意插手半分。最多隻是勉強給呂后出了個主意,讓呂后去請商山四皓。但除了出主意之外,張良依然沒有做其他任何事情。

那麼,爲什麼漢朝開國之後,張良會在第一時間選擇退休呢?歷史上的謀士那麼多,爲什麼只有提前退休的張良,才能被後世尊稱爲‘謀聖’呢?張良到底有着怎樣的人生經歷?他的提前退休,對中國歷史到底產生了多大的影響?漢朝開國的過程當中,張良到底都做了什麼?而漢朝開國之後,隱退的張良,到底又做了什麼呢?

想要說清楚這些問題,我們還得從張良本人的經歷開始說起。

很多人最初知道張良,應該都是從張良年輕時候的一個小故事開始:話說當年張良他們家,原本是韓國貴族。但是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他們家就衰敗了。此後,家道中落的張良,就流落到了山東地區。

後來,某一次,張良路過一座橋的時候,遇到一個老人,老人鞋子掉了。張良出於好心,就幫老人把鞋撿了回來。但是老人卻很不識趣,反倒把鞋給扔了。張良也沒計較,再次去幫老人撿鞋,然後老人又扔了。

如此反覆幾次之後,老人終於見到了張良的誠心,後來就給了張良一套書,叫做《黃石天書》,也叫《太公兵法》,傳聞是當年姜子牙所做。正是因爲拿到了這套書,張良後來學會了很多謀略,所以才成爲了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謀聖。

因爲這個故事太過有名,很多人在讀小學的時候,應該就已經讀過。正是因爲這個原因,很多人小時候過橋的時候,總會想看看周圍有沒有老人沒穿鞋,然後自己幫忙過去撿一下,看看自己有沒有機會也得到一本《黃石天書》。

歷史上有那麼多謀臣,爲何只有張良能成“謀聖”? 第2張

這個故事,確實是明確記載於《史記》當中的,所以可信度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所以後世很容易對張良產生一個誤解:好像張良很小的時候,秦始皇就已經統一天下了。而張良之所以後來能成爲一代謀聖,靠的也都是那捲《黃石天書》的功勞。

這其實是個誤解。

史書上雖然並沒有記載張良的詳細生年,但按照史記記載,張良的爹去世於公元前250年。所以,張良的出生時間,肯定是早於這個時間。這也就意味着,張良和劉邦、秦始皇其實是是一代人,甚至有可能還比那兩位皇帝的年齡要稍大一些!

所以,歷史上如果真的有撿鞋的故事。那麼張良撿鞋的時候,應該已經是三十多歲的年紀了,根本就不是什麼孩子。

另外,靠一套書就能開竅,這顯然也有點太過魔幻。那本《黃石天書》要是真那麼牛,那姜子牙的後人當中,之前早就不知道出多少位謀聖了。但實際上,姜子牙的後人,後來連自己家的封國都沒能保住。早在戰國初期的時候,就被下面的一個田氏家族給篡位了。

所以,後世史學家認爲,張良之所以擅長謀略,可能並不是什麼《黃石天書》的原因,而是因爲他們家的家學。

在正史上,有關張良家世的記載極少。只是在《史記》當中記載,張良的爺爺叫張開地,父親叫張平。張家父子二人,曾經‘五世相韓’。對於這段記載,後世曾經有兩種解讀。一種是說張家父子,曾經先後侍奉了五位韓王,並且在此期間做過韓國的相國。另一種是說張家父子一直在做韓國的相國,先後經歷了五位韓王!

除此之外,史書上就再也找不到有關張良爺爺和父親的記載了。

雖然史書上對於張家先祖的記載很少,但是我們卻可以通過戰國時期韓國的歷史,來推算張家先祖的事蹟。熟悉戰國曆史的人都知道,在戰國中期的時候,各國之間曾經先後爭相變法。幾乎在同一時代,秦國進行了商鞅變法,韓國進行了那場著名的申不害變法。

歷史上有那麼多謀臣,爲何只有張良能成“謀聖”? 第3張

如果按照時間推算,申不害去世之後,應該就是張良爺爺開始掌權的時候了。

不管我們對五世相韓這句話怎麼理解,顯然,在韓國的歷史上,張良的父親和爺爺,都是最頂尖的大臣。而韓國這個國家,在戰國時代其實有點特殊。因爲國家地處四戰之地,而申不害進行變法的時候,又是推行法家的‘術治’思路。所謂術治,指的其實就是國君要擅長所謂的‘帝王術’,以此來治國。

所以,戰國時期的韓國,做事就顯得有點劍走偏鋒。很多歷史學家認爲,韓國製定這種國策的背後,或許就有張良爺爺的影子。而後來那場長平之戰發生的時候,從時間上來推算,恰好是張良他爸掌權的時代。

熟悉戰國曆史的人都知道,歷史上那場長平之戰,起因就是秦國打韓國,給韓國打出了一塊飛地。而接下來,韓國爲了拖趙國下水,直接把那塊飛地送給了趙國,所以導致秦國和趙國不得不開戰,最終導致了那場長平之戰。

很多歷史學家都懷疑,真正制定這個毒丸計劃的人,可能就是張良他爹。就算不是,以張良他爹當時的身份,應該也深刻參與到了這個歷史事件當中。

後世就有很多歷史學家認爲,或許玩謀略這種本事,真的是張家的祖傳技能。

不管張良的謀略天賦,到底來自於哪裏。總之,到了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候,張良已經快三十歲了。在那場秦滅六國的戰爭當中,張良是當之無愧的亡國貴族。所以,張良對秦始皇非常仇視,甚至於變賣自己的家產,想要找機會刺殺秦始皇。

後來,在秦始皇第三次出巡的過程當中,張良就聯合一個大力士,在秦始皇的必經之路當中埋伏,用大鐵錘砸向秦始皇的車駕,只可惜砸錯了。好在張良比較聰明,提前逃走了,總算是沒被抓住。

要是張良當時被抓住了,估計也就沒有後來的謀聖了。

歷史上有那麼多謀臣,爲何只有張良能成“謀聖”? 第4張

就這樣,在這場刺殺案之後,又過了九年之後,秦始皇去世了。按照時間推算,此時的張良,應該已經四十多歲了。

在漫長的人生當中,張良忍辱負重,只爲報仇。從張良的角度來說,秦始皇肯定是暴君無疑。如果沒有秦始皇,張良本可以做一個逍遙自在的韓國貴族,沒有任何國仇家恨。但正是因爲秦始皇橫掃天下,所以,在張良二十多歲的時候,國家被滅。而接下來的二十年當中,張良則是一直生活在這種仇恨當中。

被這種亡國之仇,壓抑了整整二十年!這樣的張良,到底有多痛苦,我們其實完全可以設身處地去想一下。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就在秦始皇去世之後,得知這個消息的張良,就開始更加積極的從事反秦的工作。

當時的張良,把自己最後的一點家產,也全部清空,換來了一百多人的追隨。與此同時,其他地方的六國亡國貴族,以及那些對秦朝高壓統治極度不滿的平民,也開始準備起義反抗。

所以,就在秦始皇去世一年多之後,一個叫陳勝的人,在大澤鄉起義了。而這場起義,也成了秦朝倒塌的開始。

大澤鄉起義爆發之後,短短一個多月之後,起義浪潮便席捲到昔日的六國故土。幾乎同一時間,大家開始不約而同的起兵造反。此時的張良,身邊既然已經提前籠絡起一百人,自然也要開始起義了。

但隨着張良開始起義,有兩件最重要的事情,張良就不得不去做了。

第一件事,就是儘快佔領更多的地盤。這件事比較好理解,因爲當時所有人起兵之後,目標都是儘快壯大自己,要不然就很容易會被秦朝或者其他人滅了。

而第二件事,則是儘快找到韓國王族的後人。因爲張良他們家一直都是大臣,不是王族。按照當時的觀念,張良起兵之後,自然要去找韓國王室,這樣纔算是真正的匡扶正義。

然後,張良很快發現,這兩件事,他都做不到。

在領兵打仗這件事上,張良其實並不是特別擅長。別看張良本人謀略無雙,但是謀略這種東西,和真正的領兵打仗,其實是有區別的。所以張良當時手底下雖然有百來號人,但想要帶着這百來號人,迅速打下一塊地盤,然後開疆拓土,張良還真做不到。

歷史上有那麼多謀臣,爲何只有張良能成“謀聖”? 第5張

張良是一個謀士,但他不是一個好的領導者。謀士這種存在,就像是遊戲裏的輔助位。沒有輔助不行,輔助在關鍵時刻還可以指揮團戰。但是光靠輔助去抓人或者打團,肯定打不贏。

至於後者,去找到韓國王族的遺孤,這事同樣也不現實。因爲當年秦始皇滅了韓國之後,最開始的時候,其實是放了那些韓國貴族一馬。但是後來,韓國貴族集體發動了叛亂,讓秦國損失很大。所以最後,秦始皇直接下令,處死了那位之前已經被安置妥當的韓王,以及一大批韓國貴族。僥倖活下來的韓國貴族,也被流放到了各地。

所以,對於此時的張良來說,兵荒馬亂之下,他想找到韓國王族後裔,還真不太現實。

恰在此時,那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也受到了嚴重的打擊。首先起義的陳勝吳廣等人,先後被殺。此後,起義軍內部也分成了很多個派系,力量瞬間大打折扣。如果不是當時秦朝高層那邊,趙高和李斯爲了爭權互鬥,導致秦朝鎮壓農民軍的力量大減。光是這一波,說不定秦朝就能徹底鎮壓所有的起義活動了。

因爲這些原因,當時的張良,既找不到韓國王族後人,自己也不能自立一方,起義軍主帥的陳勝吳廣還被幹掉了。所以接下來,張良就帶着自己麾下這股小部隊,前往南方,投奔一個叫景駒的人。

景駒是正經的楚國人,當年在戰國時期,楚國有屈景昭三大家族,景家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在楚國那邊,景家擁有非常強大的號召力。等到陳勝之後,景駒就被一部分人推舉出來,做了起義軍新的帶頭人。

而接下來,在前往南方,投奔景駒的路上,張良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

這個人,就是劉邦。

和張良相遇的時候,劉邦的處境其實也不太好。很多人都知道,劉邦當年是在沛縣起兵,然後逐漸做大。但實際上,在這個過程當中,劉邦擴張的並不順利。沛縣起兵之後,劉邦起初擴張的比較狠,很快就打下了豐邑。但是再之後,當劉邦任命降將雍齒鎮守豐邑,自己繼續往外打的時候,雍齒卻忽然轉投了他人。

這次被迫,讓劉邦損失極爲慘重。之前打下的所有地盤,幾乎全部清零,被迫又退回了沛縣。

歷史上有那麼多謀臣,爲何只有張良能成“謀聖”? 第6張

張良和劉邦相遇之前,劉邦的處境,大致就是這樣。剛剛兵敗,損失極大。此時的劉邦,已經和張良一樣,想要帶着麾下軍隊轉投那位景駒了。

但是張良的到來,卻給劉邦帶來了新的希望。接下來,張良把自己麾下的軍隊,借給了劉邦。所以在這之後,劉邦纔有能力重整旗鼓,重新奪回豐邑,奪回自己之前丟掉的地盤,重新站穩腳跟。而這場相遇,也讓張良看到了劉邦作爲領袖的特質。所以自此之後,張良便放棄了投奔景駒,直接投入到了劉邦的麾下。

但是,請注意,此時張良的投奔,不是以一個打工人的身份找工作,而更像是帶資進組。如果當時沒有張良的加入,劉邦說不定就已經崩潰了。所以,對於劉邦而言,張良更像是創業初期就加盟的大股東。

不過,這裏面其實還有一個小問題。如果用現代企業經營來比喻的話,大概就相當於是在劉邦創業之初,最慘淡的時候,張良帶着投資帶着人,主動加盟入股,成了原始股東。但是接下來,當劉邦這個企業情況稍微好轉一點之後,張良退股了!

這當然不是因爲張良目光短淺,而是因爲就在這個時候,項羽的叔叔項梁,當時起義軍內部最強的一個割據勢力的首領,找到了一個人。此人名叫韓成,他是正正經經的韓國後人。

所以,對於當時的張良來說,他就必須面對一個兩難的抉擇:到底是要繼續追隨劉邦,還是應該去找那位韓成?當時張良怎麼想的,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知道,張良最終還是決定,從劉邦這裏退股,轉頭拿着退股的資本,去支持那位韓成復國了。

如果劉邦是一位庸庸碌碌的主君,此時見到張良說出這種話,估計會第一時間殺了張良,吞下張良全部的部下。但劉邦很聰明,他選擇了更好的一種選擇,他選擇了爭取人心。

當張良表示想要退股的時候,劉邦不但同意了張良的退股申請,而且還給了他更多的軍隊。但同時,劉邦還表示他願意幫韓成復國,兩家公司可以成爲戰略合作伙伴。而張良這邊,也感受到了劉邦的善意,所以雙方就暫時分手,劉邦這邊繼續打仗,張良那邊轉頭韓成

而接下來,就是劉邦挺進咸陽的劇情了。隨着陳勝吳廣的起義軍戰敗,秦國高層又在互殺。前線鎮壓起義的秦軍主力,開始主動鎮壓那些六國的亡國貴族,後來大家就齊聚於鉅鹿地區,打了那場著名的鉅鹿之戰。而在前線雙方對峙期間,劉邦直接率領麾下軍隊,走另外一條路線,閃擊關中。

歷史上有那麼多謀臣,爲何只有張良能成“謀聖”? 第7張

而在劉邦閃擊關中的路上,期間就路過韓成的地盤。到了韓成的地盤周圍之後,劉邦才知道,原來張良此時過得其實很一般。因爲張良本人是個謀士,並不是太會打仗。所以他回到韓成這邊之後,並沒有幫韓成打下太多的根據地,當時正處於一種打游擊的狀態

所以接下來,劉邦就做了個順水人情,幫韓成打下了一塊根據地。但同時,作爲回報,劉邦提出,希望張良能夠帶着隊伍,重新和自己組隊。對於這個請求,韓成這邊自然也不會拒絕。只是讓自己麾下的大臣,暫時出去幫幫忙,就能拿到一塊根據地,這個買面不管換做誰,都會去做。

但韓成怎麼都想不到的是,自此之後,他就再也沒見過張良了。

此後,張良就跟着劉邦,一起往咸陽打。因爲張良的計謀確實很出色,再加上當時秦軍主力都調去了前線,關中地區極度空虛。所以最終,幾乎沒費多少力氣,劉邦就一口氣打到了咸陽,迫使秦王子嬰開城投降。

公元前207年,十月,隨着子嬰開城投降,秦朝正式滅亡。

與此同時,隨着秦朝滅亡,劉邦和項羽之間的楚漢之爭,也逐漸拉開了序幕。

因爲楚漢戰爭的故事情節太多,而且這段故事基本上中國人都是耳熟能詳。所以,我們先跳過絕大多數的劇情,只說張良在這期間到底做了什麼。

首先,劉邦入主咸陽之後,最開始的時候也曾經飄過一陣。但很快,他麾下的一羣能人,就開始先後來勸他,但是誰勸都不好使。後來正是張良過來勸說,才讓劉邦清醒過來,然後纔有了所謂的‘約法三章’。

入主咸陽之後,下一幕就是經典的鴻門宴劇情。因爲劉邦先入咸陽,而項羽則是帶着一堆諸侯,和秦軍主力在鉅鹿那邊打生打死,所以大家自然會覺得劉邦有點搶佔勝利果實的感覺。

於是接下來,等到項羽帶着大夥進入關中之後,直接暴力拿下函谷關,擺出了一副要滅了劉邦的架勢。關鍵時刻,又是張良挺身而出。因爲在此之前,張良和項羽的叔叔項伯有交情。當年項伯殺過人,正是張良冒着暴露的風險,把他藏了起來,救了項伯的命。所以這個時候,張良就主動聯繫了項伯,幫劉邦傳遞了善意。

歷史上有那麼多謀臣,爲何只有張良能成“謀聖”? 第8張

就這樣,項羽纔沒有帶着人,直接強攻咸陽城。

而接下來,在項羽的召喚下,劉邦不得不前往項羽的軍營賠罪,這就是鴻門宴。在鴻門宴的過程當中,張良始終貼身保護劉邦。而且,當項羽麾下的項莊,想要在宴會上刺殺劉邦的時候。也依然是那位和張良有舊交的項梁,挺身而出,保護了劉邦。

總之,在鴻門宴上,正是因爲張良的機智,這才讓劉邦沒有犯錯,最終逃出生天了。

而鴻門宴之後,接下來則是項羽大封十八路諸侯的劇情。因爲項羽比較忌憚劉邦,所以就把劉邦分到了四川地區。而張良則是因爲他是韓成的手下,所以在分封之後,張良先是送劉邦到了漢中,然後又一次脫離了隊伍,轉頭去了韓成那邊。

但是在分手之前,張良又給劉邦出了個計策,那就是讓劉邦火燒棧道,這才讓項羽徹底放心。

而兩人分手之後,劉邦這邊,後來就是入主蜀地,然後在蕭何的建議下啓用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張良這邊,離開劉邦身邊之後,轉頭就去找了韓成。但誰都沒想到的是,韓成雖然也在十八路諸侯的名單當中,但是在分封之後,因爲身邊沒有可靠的軍隊,直接就被項羽扣住了,然後帶回了項羽的老窩彭城。

所以,張良回去之後,只能先回韓成的封地,企圖幫韓成管理好封地,穩固韓國的地盤之後,換回韓成。但誰都沒想到的是,後來項羽爲了控制韓國的地盤,乾脆直接把韓成給殺了!

韓成的死,導致張良徹底沒了主心骨,所以後來纔會再次投身到劉邦麾下。

而當張良在韓國這邊苦心經營的時候,劉邦那邊,則是在韓信的幫助下,成功暗度陳倉,挺進關中。劉邦這麼大的動作,自然引來了項羽的敵視。但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候,張良卻給項羽寫了一封信。在這封信裏,張良一方面表示,劉邦只是想要攻取關中,野心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張良還告訴項羽,山東那邊的齊國,企圖和趙國聯手,一起滅楚。

歷史上有那麼多謀臣,爲何只有張良能成“謀聖”? 第9張

被張良這麼一忽悠之後,項羽最終也就選擇了將主力調往山東,先平定齊國再說。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張良的這封信,無疑是救了劉邦的命。如果當時項羽選擇先平定劉邦的話,就算劉邦有韓信幫忙,最後能不能打贏,依然是未知數。

等到韓成被殺之後,這時候,張良最後的一點希望,也徹底沒了。所以,在這之後,張良就再次追隨劉邦,開始深度參與楚漢戰爭。

等到劉邦控制了關中,並且拉攏了幾個諸侯王,一起圍毆項羽之後。這時候的張良,肯定是重歸劉邦麾下了。而接下來,因爲項羽把主力都調去了山東,導致劉邦輕易就攻下了項羽的老窩彭城。然而接下來好景不長,等到項羽主力回來之後,很快就打得劉邦潰不成軍,差點直接就地消滅了劉邦。

眼見劉邦被打垮,其他幾個原本投靠劉邦諸侯王,也都轉投了項羽那邊。一時之間,劉邦的大漢政權,又變得岌岌可危了。

關鍵時刻,又是張良挺身而出,給劉邦制定了一個滅楚的計劃。按照張良的計劃,接下來劉邦依然要拉攏其他諸侯王,同時讓韓信自己獨當一面,劉邦自己則是率領主力,正面和項羽打對抗賽。

至於張良,接下來則是制定出一份詳細的需要拉攏的諸侯王名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九江王英布,以及當時尚未封王但是麾下軍隊兵強馬壯的彭越。這倆人的軍事能力,或許比韓信差一點,但同樣也是最頂尖的名將。

張良制定的這個策略,歷史上被稱之爲下邑之謀。而從後來楚漢戰爭的進程來看,劉邦基本上也就是按這個策略打的。

同時,在這個策略制定完成以後,張良也沒閒着,而是自己親自跑了一趟南方。當時張良去南方的主要原因,是要說服一個叫吳芮的人。吳芮在歷史上的名氣不是特別大,但是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地位卻很重要。

吳芮本人不但是秦末第一個起兵的秦朝縣令,而且後來項羽大封十八路諸侯的時候,他也是其中之一。最巧的是,那位被張良極爲重視的九江王英布,還是他的女婿。

歷史上有那麼多謀臣,爲何只有張良能成“謀聖”? 第10張

我們不知道,當時張良去南方到底是怎麼做的,但是最終,張良確實說服了吳芮,讓吳芮幫忙支持劉邦。而隨着吳芮倒向劉邦,英布那邊自然也開始越發重視劉邦,最終也倒向了劉邦。

簡單來說,楚漢戰爭期間,張良不光負責給劉邦制定戰略,還負責給劉邦管理外交。

另外,從南方回來之後,張良還在第一時間,阻止了劉邦大規模施行分封制。當時劉邦在正面被項羽壓得很慘,已經想要通過大規模分封諸侯的方法,拉攏更多的人。但正是因爲張良的阻止,所以劉邦才斷了這個念頭。

如果當時劉邦真的這麼做了,那後來劉邦再想削藩,可就沒那麼容易了。後來的漢朝,估計也不會是一個大一統王朝。

就這樣,接下來的兩年裏,因爲項羽的主力都被劉邦正面牽制,英布在南方又牽制了一部分項羽的主力,彭越則是在旁邊襲擾項羽的糧道。獨當一面的韓信,則是在這兩年裏橫掃北方。所以,兩年之後,中原地區三分之二以上的地盤,都已經歸劉邦和劉邦的盟友控制了。

所以,兩年多以後,劉邦、韓信以及彭越等人,開始率兵合圍,最終把項羽圍死在垓下。隨着項羽身死,項羽的地盤很快被劉邦全部佔領。而那些支持項羽的諸侯,也在這兩年當中,先後被韓信和張良拿下了,最差也是兩不相幫。

當然,韓信用的是強攻,而張良用的是外交手段。

如此,隨着項羽身死,漢朝開國,歷史也就發展到了劉邦開慶功會的那一幕。也正是從這時候開始,張良徹底放棄了所有的權力,徹底退出了漢朝的朝堂。

如果仔細看過張良之前的故事,我們就不難發現:張良這個決定,既是計劃之外,也在意料之中。

因爲他追隨劉邦,本來就不是爲了榮華富貴,而是單純爲了復仇。

這一點,張良和其他漢朝開國功臣,有本質上的區別!

歷史上有那麼多謀臣,爲何只有張良能成“謀聖”? 第11張

從張良之前的故事當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張良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爲了替韓國復仇。至於榮華富貴,在張良眼裏,大概真的不算什麼。要不然當年韓國亡國之後,他也不可能散盡家財,只求刺殺秦始皇。

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到的是,雖然張良在歷史上的故事很多。但實際上,張良追隨劉邦滅秦滅楚的這段故事,其實只有六年多而已。在張良幾十年的人生起伏當中,從張良自身的角度來看,這其實只是一小段而。

所以,如果我們從張良的視角出發,我們去看劉邦的話,可能只是會覺得,劉邦只是張良生命中的一個過客而已。不管這個過客在史書上有多重的戲份,但是在張良眼裏,劉邦真的就是一個過客。

等到漢朝開國之後,這個時候,張良想報的仇都已經報完了。滅韓的秦朝被消滅了,殺韓成的項羽也死了。所以這個時候的張良,已經沒有繼續工作的意義了。考慮到張良智謀高深,也是早早就看出了劉邦對功臣們的態度,這個時候選擇退隱,自然不奇怪了。

往後的十多年裏,張良基本上就徹底退休了。在這十多年當中,張良只有兩件事值得一提。第一件事,在漢朝開國之後,張良第一時間去了一趟南方,去找了一趟吳芮。

大概在張良眼裏,吳芮是他真正的朋友。所以,張良去找了吳芮之後,吳芮奇蹟般的放棄李旦大多數的封地。而且,就在漢朝開國一年之後,吳芮奇蹟般的去世了,死得時候才四十歲。所以野史傳聞,吳芮並不是死了,而是聽了張良的建議,假死脫身,從此和自己的愛人,過上了逍遙人間的生活。

漢初幾大異姓王,吳芮應該算是唯一一個最後得以善終的異姓王了。不光本人善終,而且他的家族也善終了。這裏面張良有多大功勞,恐怕很難說得清。

另一件事,則是後來的廢儲事件。當時劉邦想要廢太子,呂后求到了張良頭上,張良抹不開面子,纔給呂后出了個主意,讓呂后去請商山四皓。而張良的這次出手,也讓漢朝避免了一場爭儲風波。

晚年的張良,一直在修道,基本不再過問朝政。正是這個原因,劉邦清理了很多功臣,卻對張良放過了一馬。而且,張良的家族,也因此受益。

歷史上有那麼多謀臣,爲何只有張良能成“謀聖”? 第12張

更有意思的是,後來張良的家族後人,似乎也對榮華富貴不太感興趣,反倒是對修道很感興趣。所以,張家傳了八代人之後,出了一個叫張道陵的人。而這個張道陵,後來則是建立了龍虎山天師府。以後龍虎山每一代天師,都是張良的直系後人,一直到現代!

和張良比起來,其他的西漢開國功臣,就算能建立家族,家族的繁榮也不可傳兩千多年了。

謀天下、謀國、謀家、謀己,這幾件事張良幾乎都做到了極致!和張良相比,後世那些所謂的謀士,或多或少都會缺少一樣或者幾樣。

這樣算下來,自然也就只有張良最適合被稱爲謀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