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在古代,有哪些功臣是被逼自殺的?

在古代,有哪些功臣是被逼自殺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皇帝是中國帝制時期最高統治者的稱號。接下來本站小編帶你詳細瞭解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自古以來,凡成就帝王大業者都離不開名臣良將的傾力輔助,君王是個很特殊的職業,它處在古代政治金字塔的頂端,身處這個位置,猜忌、果決和心狠是必備的要素,因此註定了和大多數君王只能共患難而不能共富貴。

在古代,有哪些功臣是被逼自殺的?

特別是在君王成功以後,和臣子或因爲對國家發展方向的不同見解,或因爲捲入到繼承權的殘酷政治鬥爭中,更多的是君王對有能耐的臣子的不放心,很多生前叱吒風雲的一代名臣不得不面臨被誅殺的威脅。

不過君王殺人也是有講究的,對於功臣,能公開誅殺的一定要有明確的犯罪證據,如果沒有,必須偉光正的君王就只能採取另外一種方式,即用隱晦的暗示逼迫對方自殺。這樣的話,君王就不會背上濫殺功臣的壞名聲。而且這種情況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不少,本文就選出其中的幾個典型事例來供讀者參考。

捲入秦國宮闈醜聞的呂不韋,流放途中被逼自殺

秦始皇能成爲千古一帝,呂不韋功不可沒,是他扶持秦始皇的父親贏異人回國繼任秦王之位,秦始皇的生母也和呂不韋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秦始皇少年繼位,又是呂不韋鼎力輔佐,爲秦始皇后來一統六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可以說,沒有呂不韋就沒有後來的秦始皇。

有盛就有衰,權力的最上頭只能有一個人,漸漸長大親政的秦始皇不待見呂不韋是肯定的,不過要是正常情況下,呂不韋最多也就是隱退,這在戰國時期也是很常見的事情,在秦國隱居或去他國隱居都有先例可循。可惜呂不韋參合進了宮闈之事太深,給秦始皇的母親送去一個假太監嫪毐,還生了兒子,或許呂不韋是因爲不願意放下權力才做如此的準備,這就讓秦始皇實在無法忍受。

只不過秦始皇這一生似乎還沒有殺功臣的例子,呂不韋再怎麼說也是秦國的功臣,秦始皇都曾叫他“仲父”,直接殺他名譽上說不過去,嫪毐淫亂宮廷且準備謀反的案子爆發後,呂不韋當然要負責任,秦始皇在將呂不韋一家發配到蜀中後,給呂不韋去了一封信: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秦始皇不好公開的或者在史書上否定呂不韋的功勞,只能私下否定,呂不韋從信中也能知道秦始皇因爲母親的事情對他有多恨,爲了不牽連旁人或將來死的很難看,只好順着秦始皇的心意自殺。

三國時曹操麾下首席謀臣荀彧,因反對曹操進九錫被逼自殺

在古代,有哪些功臣是被逼自殺的? 第2張

漢獻帝建安十七年,曹操麾下的首席謀臣荀彧“以憂薨”,後來有史書給補充了死法是“飲藥而卒”。此前曹操剛準備稱“魏公”並加“九錫”被荀彧強烈反對:

“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的勸諫讓曹操很是不滿,因此荀彧的自殺和這件事有關,是否爲曹操所逼?裴松之注三國志時給出的說法是:

“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

因此荀彧被曹操逼迫自殺的可能性相當大。曹操已經在爲曹氏江山做準備了,在這個事情上基本上是誰反對誰死。但荀彧功勞太大,又是頂級世家的代表,曹操不能直接殺他,只能採取暗示的方式讓其自殺。

荀彧也聰明,他知道如果自己不死,就必須站在曹操的對立面,那麼自己的家族也要跟着站在曹操的對立面,把曹操給逼急了,如果拉下臉不顧及名聲,荀彧家族的結果不堪設想。

荀彧如果自殺,反對曹操的聲音沒了,他的家族也不用綁在一起反對曹操,就能得到保全。果然,荀彧自殺後,荀彧的家族繼續得到曹氏的重用。

唐朝長孫無忌在和唐高宗李治的權力之爭中失敗,流放途中被逼自殺

長孫無忌是唐太宗李世民最信任的臣子和親戚,在凌煙閣功臣榜上高居第一位。李世民生前爲繼承人操碎了心,但不論怎麼操心,都是在長孫無忌的三個親外甥中間挑選,李世民知道,只有長孫無忌支持的繼承人才能當得穩繼承人。

李世民駕崩時,讓長孫無忌做首席輔政大臣,算是把兒子唐高宗李治交給了他,長孫無忌也沒辜負李世民臨終前的厚望,在李治繼位初期就發動大案,把包括李世民三子李恪在內的幾個對李治有威脅的皇族中人給清理掉。不過李治畢竟不是少年天子,並不希望在繼位後和長孫無忌維持二元權力結構,想做真皇帝。於是兩人的矛盾就突顯了。

在“廢王立武”的皇后之爭後,長孫無忌失勢並被牽連進謀反案,可他畢竟是“貞觀之治”的首席功臣,李世民指定的輔政大臣,還是李治的親舅舅,李治不好明着殺他。但長孫無忌長期掌握朝政,是關隴貴族的領袖人物,不殺又對李治獨掌大權不利。

於是長孫無忌在被流放的途中被逼自殺,理由是要深挖謀反案的緣由。史書上都說是許敬宗派人去逼迫的,這個小編是不信的,長孫無忌這樣的人物沒有李治暗示,許敬宗估計是沒那麼大膽子的。不過史書爲皇帝遮掩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在古代,有哪些功臣是被逼自殺的? 第3張

以上文中的呂不韋、荀彧和長孫無忌都是比較典型的君王自己對功臣不方便下手,卻用迂迴暗示的方式達到心中所想的事例。中國歷史上還有如伍子胥、文種、白起、周亞夫、陸遜等名臣名將也都是因君王的猜忌和逼迫,或直接自殺,或憂憤而亡。

如何避免上述所發生的情況是門很深的學問,輔佐君王共創大業還不是爲了名、利或家族?爲理想奮鬥的事在中國古代是很少見的,青史留名並和君王攜手開創一代盛世纔是名臣良將的追求。不是所與人都有范蠡和張良那樣的灑脫,就比如被越王勾踐逼殺的文種,即使有了范蠡的勸告,依然不甘心隱退,結果勾踐幾乎就是明着勸他自殺。

和共過患難的君王相處是一門藝術,很顯然,在相處的過程中能準確判斷出自身的險惡纔是更高明的政治智慧,本文中舉例的三位歷史名人在臨自殺前都是聰明的,也都有了領悟君王意圖的政治智慧,只不過身在其中時卻因爲各自的立場忘記了,除非他也能做到君王的位置上去,否則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