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東漢末年的軍閥董卓掌控朝政後,爲何挾持漢獻帝遷都長安?

東漢末年的軍閥董卓掌控朝政後,爲何挾持漢獻帝遷都長安?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漢王朝是由西漢皇室後裔劉秀建立的大一統封建王朝,是西漢的繼承者,與西漢王朝同祖同源,因此,歷史上將其與西漢合稱“大漢”或“兩漢”。東漢的都城一直是洛陽,但東漢末年董卓曾遷都長安,這讓人們很疑惑,遷都可不不是件小事。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東漢末年的軍閥董卓掌控朝政後,爲何挾持漢獻帝遷都長安?

東漢王朝的首都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洛陽,然而,在東漢末年,軍閥董卓曾經掌控朝政,挾持漢獻帝遷都長安一段時間,因此,東漢王朝也算是曾經以長安爲首都過。

時至今日,我們大多數人依舊認爲關東諸侯給董卓的軍事壓力過大,董卓畏懼關東諸侯纔不得已遷都西逃。但事實上董卓並沒有害怕關東的諸侯,相反關東諸侯不少人在董卓的手下吃了大虧,如王匡曹操等人都被董卓打的大敗,其他的人也畏懼董卓兵強,僅僅是裝腔作勢的喊喊口號而不採取實際行動,討董只是爲了給自己撈取聲望和政治資本,並非真心想要進行到底。真正讓手握天子董卓害怕的是山西境內的一支農民起義軍白波軍。

白波軍是黃巾的餘部,黃巾起義失敗後的第四年(188年),郭太等人在西河白波谷(今山西襄汾縣永固鎮)起義,因地得名白波軍。在董卓進洛陽的那一年,白波軍挺進到了河東隊伍發展到了十來萬人,白波軍聯合內遷汾河流域的南匈奴連破太原河內等郡聲勢浩大,威脅到了洛陽。白波軍如此囂張,比他們更囂張的董卓是無論如何都忍不了的,剛剛掌握大權的董卓派出了自己的女婿中郎將牛輔前往征討,可事實證明靠裙帶關係上位的人靠不住,牛輔被這羣農民起義軍打敗了。

東漢末年的軍閥董卓掌控朝政後,爲何挾持漢獻帝遷都長安? 第2張

其實白波軍並不比關東諸侯強,說到底農民起義軍是無法和關東的政府軍比的,但令董卓頭疼的是他們所在的位置,學過地理的都知道,山西的位置正好在河南山西的正上方,白波軍如果南下成功就會切斷董卓退往關西的退路,到時候董軍將面臨着被關東軍和白波軍夾擊的處境,兩線作戰極爲不利。關東軍不可怕,白波軍更不足爲懼,但二者一旦聯合這其中的隱患即使是強橫的董卓也不得不慎重考慮。偏偏這時候牛輔個不爭氣的東西打了個大敗仗,這就更讓董卓不安心了。回想起自己乾的那些壞事,董卓越發的不安,繼續死守着洛陽有可能面臨失敗的風險。

規避風險最好的辦法就是遠離風險,洛陽是非之地不宜久留。而擁有崤函之固的長安絕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絕佳之地。退到長安既可以抵禦關東羣雄又不用擔心後路被白波軍切斷,還離自己的老家涼州更近,佔據着長安進可以平定關東,退可以關起門來做皇帝,一舉多得,又何樂而不爲呢?經過慎重考慮的董卓做出了遷都長安的決定,和關東諸侯的猶豫不決不同,董卓是雷厲風行殺伐果斷,在初平元年(190年)就把漢獻帝和朝廷遷到了長安。

遷都唯一的壞處就是勞民傷財對於疲憊不堪的東漢王朝來說,更是傷筋動骨元氣大傷,洛陽周圍的百姓和財富董卓是不會留給關東諸侯。由於長安殘破不堪,董卓發動百姓修繕,於是百姓成了這場浩劫中的最大受害者,當然百姓的死活從來都不是董卓考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