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建寧王李倓生前沒當過皇帝,爲什麼死了卻被追諡爲皇帝?

建寧王李倓生前沒當過皇帝,爲什麼死了卻被追諡爲皇帝?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9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自古皇家難有親情,因爲大家都搶着當皇帝,那麼建寧王李倓生前沒當過皇帝,爲什麼死了卻被追諡爲皇帝?其實這主要是因爲安史之亂的患難讓李豫與李倓的兄弟感情更加深厚的緣故。

在李豫和李倓的爺爺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晚年爆發了幾乎顛覆盛唐的安史之亂,以安祿山和史思明爲首的叛將率軍攻克了東都洛陽,隨即又攻下了大唐都城長安的門戶潼關,眼看長安處於叛軍威脅之下,年老昏庸的李隆基被嚇壞了,他趕緊帶着寵愛的楊貴妃和王公貴族逃往成都。

李隆基逃到馬嵬驛的時候,跟隨李隆基逃亡的禁衛軍都對楊貴妃和其兄楊國忠誤國不滿,因此產生了禁軍譁變,楊國忠被憤怒地禁軍當場亂刀砍死,李豫和李倓的老爹也就是當時的太子李亨和禁軍將領陳玄禮勸李隆基賜死楊貴妃。

建寧王李倓生前沒當過皇帝,爲什麼死了卻被追諡爲皇帝?

楊貴妃被賜死後,禁軍還是對李隆基不敢抵抗叛軍一味逃跑很不滿,他們認爲皇帝只知逃跑,毫不顧及前線奮戰抵禦叛軍的士兵,所以都不想跟李隆基走了。

李隆基一看這種情況,他爲了能讓自己儘快順利跑到成都,於是他就下了一道聖旨,讓兒子李亨代替自己留在前線與將士們共同抵禦叛軍。

李隆基這個聖旨可把李亨嚇懵了,他也不敢留在前線抵禦叛軍,當衆將士都勸李亨留下來抵禦叛軍時,他卻冠冕堂皇的說道:“至尊播遷,吾不忍離左右,俟吾見上奏聞。”

李亨這意思就是說他老爹在前面跑,他得陪着老爹一起跑,留在老爹身邊好能盡孝道啊。

說完這話李亨就翻身上馬想去追上李隆基一起去成都,其實孝順不過是李亨的擋箭牌而已,他確實也是真的不敢留下抵禦安祿山的叛軍。可是試想一下,如果皇帝和太子都跑了,那軍心肯定就散了,軍心離散的話,那大唐可就再難翻盤了。

在這種關鍵時刻李倓站出來勸阻了老爹李亨逃亡成都的想法,當時的李倓大概也就20歲左右,雖然年紀不大,但是大局觀要比老爹和爺爺都強多了,他堅持反對李亨逃到成都去,他對李亨說道:“逆胡犯闕,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興復!今殿下從至尊入蜀,若賊兵燒絕棧道,則中原之地拱手授賊矣。人情既離,不可複合,雖欲復至此,其可得乎!不如收西北守邊之兵,召郭、李於河北,與之併力東討逆賊,克復二京,削平四海,使社稷危而復安,宗廟毀而更存,掃除宮禁以迎至尊,豈非孝之大者乎!何必區區溫情,爲兒女之戀乎!”

李倓這意思就是說如果老爹你作爲太子都跑了,那大唐的江山誰來收復,如果皇帝和太子都跑到成都,那豈不是把中原之地拱手讓給叛軍,老爹你應該召集郭子儀和李光弼的西北邊軍共同討逆,你只有掃平叛軍收復都城纔是對皇帝盡了最大的孝道。

李倓這番話說的是句句在理,愣是把他爹李亨說的是啞口無言,李倓的話也得到了當時還是廣平王的李豫還有李亨的心腹太監李輔國的贊同,因此李亨只得硬着頭皮聽從了兒子們的建議留了下來。

但是當時的長安周圍都是叛軍,留下來往哪走呢?李倓又建議李亨去朔方召集軍隊,爲何要去朔方?李倓認爲李亨曾出任過朔方節度使,朔方的將士比較能擁護李亨,而且安祿山的叛軍並未攻到朔方,正好就可以在朔方建立根據地。

於是李亨聽從了李倓的建議向朔方出發,李亨與李隆基分道時護衛兵力不過千餘人,在逃往朔方的路上李亨以太子的名義又聚集了一些戰敗的官軍,而兵力不過三千餘人,兵都是敗兵,士氣低下,人困馬乏,物資也缺乏,每天還要和安祿山的叛軍戰鬥,條件非常艱苦。

建寧王李倓生前沒當過皇帝,爲什麼死了卻被追諡爲皇帝? 第2張

這時候又是李倓站了出來,他主動負責殿後,並且與士兵們同甘共苦,每遇戰鬥他必身先士卒,這才一路順利的掩護李亨跑到了朔方鎮的治所靈武。

據《舊唐書》記載:時敗卒膽破,兵仗不完,太子既北上,渡渭,一日百戰。倓自選驍騎數百衛從,每蒼黃顛沛之際,血戰在前。太子或過時不得食,倓涕泗不自勝,上尤憐之,軍士屬目歸於倓。

這意思就是說李亨能順利抵達靈武,多虧了李倓的浴血奮戰護送而來,同時李倓作戰驍勇也深受將士擁護和愛戴。

抵達靈武之後,李倓又找到大哥李豫和李亨的謀士李泌商議,建議讓李亨儘快在靈武登基爲帝,尊成都的李隆基爲太上皇,這樣李亨才能更加名正言順的聚集大唐軍隊攻打叛軍收復失地。

於是在李倓、李豫和李泌的勸說下,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爲唐肅宗。李亨登基後冊封李豫爲皇太子,並打算冊封三子李倓爲天下兵馬大元帥,全權負責平定安史之亂。但是李亨的這個想法被謀臣李泌所否定,李泌認爲李亨應該把兵權交給太子李豫,否則太子坐鎮後方,李倓這個弟弟在前線率軍殺敵,很容易造成唐太宗李世民和哥哥太子李建成那樣的兄弟爭位局面。

李倓也不想當兵馬大元帥的職務,他深知祖上玄武門之變的手足相殘悲劇,他擔心如果掌控軍權之後,局勢發展就不會由他所控制,因此他極力推辭兵馬大元帥之職,並且把當初的戰功都歸結在哥哥李豫身上。

因此在李泌的勸說和李倓的謙讓之下,李亨最終任命李豫爲太子兼天下兵馬大元帥,全權在前線率軍平定安史之亂。後來李倓特意去拜謝李泌,他對李泌稱:“此固倓之本心也。”

由於李倓的謙讓和擁護,李豫也對這個三弟十分感激和喜愛,兄弟二人的感情也因爲這場安史之亂見到了真情。此後李豫在李泌和郭子儀等人的幫助下終於順利的收復了長安,並迎回了李亨和李隆基父子二人,不過李豫還要常年在外統軍作戰收復其他的失地,而李倓則一直留在長安陪伴在李亨身邊。

李倓爲了保護哥哥李豫而被害死

李豫常年在外征戰,可是他的太子之位卻讓後方的張皇后十分垂涎,張皇后由於在安史之亂中對李亨不離不棄,與他共患難,因此李亨登基之後就冊封她爲皇后。可是她當了皇后之後並不滿意,因爲李豫並非她所生,所以她就想讓自己生的兒子李侗取代李豫成爲太子。

於是張皇后籠絡了李亨的心腹太監李輔國,兩人結成同盟準備扳倒李豫的太子之位。後來張皇后和李輔國經常在李亨面前抹黑李豫,這也使得與李豫感情深厚的李倓十分氣憤,李倓經常在李亨面前替李豫辯護,後來李倓更是請李亨廢掉張皇后和誅殺李輔國。

李亨當然不捨得廢掉張皇后和誅殺李輔國,因此李倓每次說這些話的時候都會被李亨所呵斥,李倓也越發對張皇后和李輔國不滿,時常對人說總有一天要手刃這兩個奸佞小人。

就這樣李倓就被張皇后和李輔國所憎恨,因此二人合計先除掉李倓再對付李豫,於是二人就把矛頭從李豫轉向了李倓。

後來張皇后和李輔國趁着李豫和李泌都在前線作戰時,二人趁機向李亨進讒言,稱李倓因沒有得到天下兵馬大元帥之職而憎恨李豫,揚言總有一天要廢掉李豫成爲太子。

這些讒言讓李亨十分生氣,因爲李亨本來就忌憚李倓的勇武和能力,所以他擔心將來會再釀成李世民誅殺大哥李建成那樣的玄武門之變手足相殘的悲劇。於是李亨在沒有和任何人商量的情況下,僅憑張、李二人的讒言就派人賜李倓自盡。

李倓無奈之下不能違背君命,只得服毒自盡。可以說李倓是爲了保護在前線的李豫,在後方獨自與張皇后和李輔國鬥法,最終李倓被張皇后和李輔國合力陷害而死,他算是爲了保護李豫而死,所以李倓被賜死的消息傳到前線讓李豫十分悲痛,李豫時常爲此悲傷流淚。

李豫後來收復洛陽派李泌回長安報喜,李泌就和李亨說起了李倓被賜死的事情,李泌問李亨爲何要賜死李倓,李亨稱李倓有圖謀太子之位的野心,爲了政局穩定他必須得死。

據《舊唐書》記載:明年冬,廣平王收復兩京,遣判官李泌入朝獻捷。泌與上有東宮之舊,從容語及建寧事,肅宗改容謂泌曰:“倓於艱難時實得氣力,無故爲下人之所間,欲圖害其兄,朕以社稷大計,割愛而爲之所也。”泌對曰:“爾時臣在河西,豈不知其故。廣平兄弟,天倫篤睦,至今廣平言及建寧,則嗚咽不已。陛下之言,出於讒口也。”帝因泣下曰:“事已及此,無如之何!”

這意思就是說李泌告訴李亨,李倓實際上和李豫兄弟感情極爲深厚,李豫在前線聽聞李倓被賜死的消息時悲痛萬分,李倓之死完全是被人讒言所陷害,這時候李亨才明白自己錯殺了最有能力且勇武的兒子,痛哭着後悔莫及。

李泌擔心張皇后和李輔國繼續給李亨進讒言陷害李豫,他就用武則天次子李賢所寫的《黃臺瓜辭》提前給李亨打預防針。

《黃臺瓜辭》中雲: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猶尚可,四摘抱蔓歸。

建寧王李倓生前沒當過皇帝,爲什麼死了卻被追諡爲皇帝? 第3張

這個寫作背景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共生育了四個兒子,本來立長子李弘爲太子,但是李弘賢能且深受百姓和朝臣的擁護愛戴,會妨礙武則天將來攬權,因此李弘被武則天暗中陷害而死;李弘死後次子李賢成了太子,但是李賢又因妨礙武則天攬權,被武則天所廢貶到貴州而死,李賢寫《黃臺瓜辭》的目的就是勸母親不要對兒子趕盡殺絕,結果李賢還是死了;武則天與李治的第三子李顯和第四子李睿也是幾經廢立險些被害。

李泌用這首《黃臺瓜辭》就是想勸告李亨,李倓之所以被賜死就是因爲他對兒子的不信任,既然李倓已經算是摘了一個瓜了,就不要再摘第二個瓜了,而第二瓜指的就是李豫。其意就是希望李亨已經冤殺了一個兒子就得吸取教訓,不要再因讒言殺第二個兒子李豫了。

此後李亨果然聽從了李泌的勸告,任憑張皇后和李輔國如何在他面前進讒言陷害李豫他都不爲所動。

後來隨着張皇后的李侗夭折,李輔國對她徹底失去信心,李輔國認爲李亨是決意傳位給李豫了,於是他果斷與張皇后反目,改爲支持李豫繼位。

李亨去世後,張皇后企圖趁亂擁立李亨次子越王李系繼位,而李輔國則搶先發動兵變先殺了李系,又將張皇后抓住,並宣佈擁立李豫繼位,至此李豫繼位是爲唐代宗。

李豫繼位之後沒有忘記三弟李倓的仇恨,他先是逼張皇后自盡,然後又將李輔國明升暗降架空起來,很快李豫就派人將李輔國暗殺,李輔國死後李豫特意給他上了一個醜字惡諡,至此李豫在繼位之後就很快替弟弟李倓報了仇,把張皇后和李輔國全部整死。

雖然報了仇,但是李豫還是十分懷念和追思李倓,他先是追封李倓爲齊王,後來又在大曆三年(768年)時,做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情,他決定要追封李倓爲皇帝,他的這個想法遭到了朝臣的反對。

朝臣們認爲李倓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長子,他不像李隆基的大哥李憲那樣本來可以成爲太子卻讓位給了李隆基,所以才被李隆基追諡爲讓皇帝;也不像李亨的大哥李琮那樣是長子,只因打獵時面部受傷纔沒能成爲太子,死後被李隆基追諡爲太子,後來又被李亨追諡爲奉天皇帝。

所以李倓與李憲、李琮不同,不能追諡爲皇帝,朝臣們都建議李豫效仿李隆基追諡二哥李成義、四弟李範、五弟李業爲太子那樣,追諡李倓爲太子,然後賜他陪葬李亨的陵寢就行。

可是李豫卻堅持要追諡李倓爲皇帝,李豫深情的對朝臣說:玄宗追諡三位兄弟爲太子是出於兄弟友愛,可是玄宗的三位兄弟哪個有大功於國家,我的弟弟李倓不僅有大功於國家,他還是替我而死,他的這些功績豈是玄宗的三位兄弟可以相比的。

於是李豫最後追諡李倓爲承天皇帝,並給他營建了皇帝規格的陵寢,號曰順陵。李倓被賜死時並未結婚,李豫還特意給他配了一樁陰婚,李豫特意把姑姑興信公主所生的已經夭折的第十四女張氏配陰婚給了李倓,追諡張氏爲恭順皇后,將兩人併骨於順陵。

據《新唐書》記載給李倓遷墳時還出現了靈異事件:遣使迎喪彭原,既至城門,喪輴不動。帝謂泌曰:“豈有恨邪?卿往祭之,以白朕意。且卿及知倓艱難定策者。”泌爲輓詞二解,追述倓志,命挽士唱,泌因進輴,乃行,觀者皆爲垂泣。

這意思就是說李倓的棺材走到城門時任誰都推不動,李豫就與李泌商量這件事,李豫認爲這是弟弟李倓地下英魂還有心事未了,所以不想出城,由於李倓生前最爲敬重李泌,因此李豫請李泌親自給他撰寫祭文表達自己對他的哀思之情,並讓李泌代替自己去現場宣讀。

說來也奇怪,李泌寫完祭文現場宣讀,追述了李倓的志向和李豫對他的哀思,果然靈車就可以推動了,在場的百姓看到這一幕無不被這種皇家兄弟親情所感動的痛哭流涕。

寫在最後

這就是大唐承天皇帝的由來,李倓的事蹟不管是後來被唐朝官方包裝而來還是出自李豫的真情實感,這都算是歷史上比較罕見的皇家兄弟之情。

說來也有意思,大唐開局是由李世民和李建成手足相殘開始,而李隆基、李亨、李豫祖孫三代卻沒有按照老祖宗李世民的劇本發展,祖孫三代上演了一幕幕皇家手足情深的大戲,也算是能在九泉之下讓大唐創始人唐高祖李淵慰藉了,至少說明了老李家可不是光會內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