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崇禎殺掉魏忠賢之後後悔過嗎?

崇禎殺掉魏忠賢之後後悔過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由檢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年號崇禎,通稱“崇禎帝”。很多人都不瞭解,接下來跟着本站小編一起欣賞。

明朝是太監的政治影響力比較大的一個朝代,太監的權勢僅次於唐朝,晚唐的太監可以廢立皇帝,這個權勢明朝的太監可比不了。不過明朝的太監們在歷史上的名氣是最大的,因爲他們是皇帝手中的重要政治工具,對上的是掌握着史書編纂權的文官士大夫集團,於是,在士大夫們的筆下,明朝的太監們就出名了,當然大多是惡名。

在明朝的太監羣體中,有兩位異類,一位是率領大明船隊七下西洋的三寶太監鄭和,另一位是晚明天啓一朝時權勢滔天的“九千歲”魏忠賢。鄭和的影響力主要是對外,他不怎麼參與明朝內部的政治鬥爭。魏忠賢的異類表現在文化水平上,明朝的太監是允許讀書的,而且皇家還鼓勵太監們讀書,以便將來爲皇帝辦事,能做到司禮監首領太監且是文盲的大概就出了魏忠賢這麼一顆獨苗。

魏忠賢勢力集團在晚明的政治圈裏是擦不掉的痕跡,天啓一朝,皇帝荒於政事,基本上全靠着魏忠賢想方設法湊錢維持着關外前線的軍餉,還整合了一批非東林黨一系的官員和東林黨搞政爭,防止朝堂上一黨獨大,勉強駕駛着大明朝這首船繼續前行,當然,魏忠賢的手法比較粗暴,又有皇帝的支持,結果變成了他這一黨一家獨大。

崇禎殺掉魏忠賢之後後悔過嗎?

魏忠賢在天啓一朝對外和對內所起到正面、反面作用就不多評述了,很多文章都有相關內容,本文主要就現在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進行反駁,這種說法是如果魏忠賢活着,關外的清朝就不可能打進來,這個打進來是指崇禎一朝時的清朝軍隊五次入關,甚至還說,如果魏忠賢活着,還能繼續管着事,明朝就不會滅亡,即所謂的"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

這些說法大概是一些喜歡明朝的朋友們對導致明朝滅亡的罪魁之一的東林士大夫集團的一種憤恨,進而覺得能壓制住東林黨的魏忠賢如果還在,或許能糾正一些錯誤,延緩明朝的滅亡,至少不應該被清朝滅掉。那麼魏忠賢如果活着,不被崇禎所殺,他能否起到這種作用?能否繼續維持住明朝這艘大船不散架?因爲歷史無法改變,所以也只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做簡單的推論。

第一:崇禎繼位後,魏忠賢已經成爲能否平息文官集團和朝廷嚴重對立的關鍵籌碼

天啓朝的魏忠賢在皇帝的默認下,和東林黨的政爭是佔上風的,但也將東林士大夫集團的憤怒激到了最高,東林六君子死的實在是很慘。魏忠賢如果活着且繼續掌握一定的權柄,那麼就意味着崇禎皇帝要繼續借助太監的力量壓制文官集團,主要是東林黨集團,這種政治對立一旦形成,恐怕崇禎朝的局勢會比沒有魏忠賢在時更差。

魏忠賢能壓制東林黨,但他無法消滅東林黨,這個勢力不是幾個人,而是南方好幾個省的士紳、讀書人、士大夫的集合,沒有人能完全的剷除他們,就連後面採取高壓姿態的清朝也是打壓一批,拉攏一批。何況,除東林黨外,其餘地域的士大夫集團在太監和東林黨之間的選擇上,即使不是一個派系,他們也更願意士大夫集團掌握權柄。

在古代,士紳和士大夫就代表着民意,既然無法完全的消滅他們,就必須有一定的妥協,崇禎繼續重用魏忠賢,東南地區這個重要的財賦重地就不會配合崇禎要實施的任何政策,明末北方大亂,崇禎能堅持十幾年,依靠的就是南方通過運河繳納上去糧食和稅銀,如果在魏忠賢的使用上和東林黨嚴重對立,從部分東林黨人在南明的時的行爲上分析,他們不介意提前讓崇禎朝完蛋。

第二:魏忠賢未必能籌集起兩線作戰所需的費用,崇禎需要文官集團的配合,會放棄他

魏忠賢在天啓朝的作用最被重視的是斂財能力,但根據《晚明遼餉研究》一書中作者的考證,截止到天啓七年,朝廷拖欠的遼東軍餉高達201萬兩,當時明朝一年稅賦也不過400萬兩上下,也就是說,魏忠賢實際上對於明朝財政改善的作用是有限的,而且這還是在後金建立初期,無力進攻關內,明朝只需要防守關寧錦防線時拖欠的軍餉數目。

到了崇禎朝,後金幾次入關,明朝除支付關寧錦防線的軍餉外,還必須加強整個長城沿線的防禦,增加的軍餉費用估計不少,除此之外,單是剿滅關內農民起義軍的費用就是一個龐大的數字,以至於崇禎不顧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好幾次加稅,在內、外雙重的威脅下,崇禎不可能爲了魏忠賢去得罪掌握着東南財賦重地事宜的東林黨集團。

崇禎殺掉魏忠賢之後後悔過嗎? 第2張

天啓朝時,稅收加上魏忠賢額外搞到的錢糧,勉強能支撐對外防禦,到了崇禎朝,魏忠賢也無法支撐起這個費用,這需要朝廷中的各個派系都傾力配合才能達到。而且,東林黨裏面聰明人是很多的,在崇禎需要他們穩定財稅的數目,甚至要增加的情況下,完全可以成爲他們要求懲處魏忠賢的籌碼,因此,即便崇禎登基初期能允許魏忠賢存在,後期也會在迫切的需求下放棄他,就算不殺,也只能閒置。

第三:天啓和崇禎兩位皇帝的性格不同,魏忠賢即使活着,作用也沒有在天啓朝時明顯

天啓和崇禎是兩位不同性格不同類型的皇帝,天啓顯然比較會做皇帝,除非特別大的事,比如說涉及到關鍵位置高級官員的去留和處罰,基本上其餘的大事小事都委託給了魏忠賢,在國家沒有大亂子的情況下,天啓還能舒舒服服地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崇禎算是喜歡事必躬親的皇帝,雖然和當時明朝的嚴峻形勢有關,可個人的秉性也起到重要作用。

崇禎做了皇帝,魏忠賢即使留在皇宮中繼續重用,但實際上掌握的權柄也會遠遠不如天啓朝,崇禎絕對不會躲到皇宮中去鍛鍊手藝,而把大事小事都交給魏忠賢,最多是把東廠和錦衣衛這樣的情報機構交給魏忠賢去管理,朝政上的事估計崇禎會是一言而決,那麼,魏忠賢就起不到在天啓朝時那樣的作用,會淪落成普通的管事太監,明朝還會在崇禎的領導下繼續歷史上發生的那些事。

綜上所述,魏忠賢即使在崇禎登基後不殺他,也無法起到幫助皇帝掌權的作用,新皇帝上位必須重用自己的親信,魏忠賢是天啓信任的自己人,也的確給天啓這位木匠皇帝的皇權穩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纔有天啓皇帝臨終前告誡崇禎皇帝:“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但崇禎無法信任他。所以一上位就把他貶斥,爲了拉攏東林黨,最後乾脆把魏忠賢幹掉。

至於後來發生的所謂崇禎曾感嘆後悔殺掉魏忠賢的傳言是否可信?根據馮夢龍編著的《燕都日記》中的記載,最早提出給魏忠賢翻案的是崇禎最信任的大太監曹化淳,在大明朝搖搖欲墜時,他向崇禎皇帝表示:"要是忠賢還在,時事不至於如此。",且不說曹化淳是被魏忠賢害死的大太監王安門下,就以崇禎剛愎的性格來說,曹化淳敢直接和崇禎提這個事?

扳倒魏忠賢是崇禎鞏固皇權的第一步,也是崇禎在天下人心目中樹立起賢明之君的最重要一步,不論對錯,崇禎都絕對不會給魏忠賢翻案,魏忠賢的身份畢竟是皇家奴才,不是在社會上有較高知名度的士大夫,而且在士大夫的宣揚下,太監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印象也是極差的,給魏忠賢翻案那不是給自己的賢明抹黑?

崇禎殺掉魏忠賢之後後悔過嗎? 第3張

熟知崇禎性格的曹化淳估計沒那麼大膽量爲魏忠賢翻案,也沒那個必要。即使曹化淳想要借局勢的嚴峻擡高太監的地位,爭取有更多的權柄幫助崇禎辦事,也只會隱晦的用其它方式來表態,不可能直接上去就打崇禎的臉。因此,崇禎爲魏忠賢翻案是不存在的,放到現在,有這種想法的朋友估計也是恨鐵不成鋼,主導明朝政治局勢的士大夫集團讓他們失望了。

實際上,明朝的滅亡也不僅僅是魏忠賢是否存在的問題,一個朝代的滅亡是各種危機都突然爆發產生的結果,這是一個朝代幾百年下來累積的矛盾,明末的社會、經濟、財政、軍事上全部出了大問題,這哪是區區一個魏忠賢能挽救的?明朝的最終滅亡是必然,無非是清朝代替明朝是偶然,魏忠賢如果能延續天啓朝的權勢,最多大概也就是看能不能改變這個偶然罷了,該亡的總歸是要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