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安史之亂的爆發十分奇葩,爲什麼這麼說?

安史之亂的爆發十分奇葩,爲什麼這麼說?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安史之亂,指的是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了一次爭奪統治權的內戰,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可以這麼說,在安祿山的眼裏,他可以不怕唐玄宗,但對李林甫絕對是畏之如虎。

在李林甫當政的最後幾年裏,他以各種手段把安祿山收拾得服服帖帖,安祿山對他可謂是又懼又恨。毫不誇張地說,只要李林甫當一天的大唐宰相,他安祿山就一天也不敢輕舉妄動。

可是,隨着李林甫得去世,安祿山的狼子野心,也隨之昭然若揭了。因爲朝中再也沒有能夠制衡他的人了。

至於接替李林甫相位的楊國忠,安祿山根本就沒把他放在眼裏。安祿山對他的態度,只有五個字:“視之蔑如也”。

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失去了李林甫的掣肘之後,安祿山完全成了獨霸一方的土皇帝。在他的地盤上不斷擴張勢力,作威作福,儼然一副皇帝做派。

安史之亂的爆發十分奇葩,爲什麼這麼說?

在他的領地裏,安祿山私自蓄養了數萬匹戰馬,製造了大量的兵器鎧甲,還與胡人進行貿易,賺取了數百萬計的軍費。除此之外,他還特意招攬了一匹文臣武將作爲心腹爪牙,從奚、契丹等部落的降將之中挑選了八千勇士,作爲近衛親兵訓練。

種種跡象表明,安祿山所做的這一切,都在爲造反做準備。

如此大張旗鼓的動作,偌大的朝廷,難道就沒有一個人看見嗎?有,很多人都看出了安祿山的狼子野心,可就是沒人敢跟玄宗講。最後,還是楊國忠憋不住了。說安祿山有造反的勢頭,希望玄宗早做準備,可玄宗早已失去了年少時期敏銳的判斷力,從安祿山在他跟前的表現來看,他是不會相信像安祿山這麼忠誠乖巧的人,會造反?

爲什麼玄宗不相信呢?因爲安祿山太會僞裝了。

天寶十三年正月,爲了證明安祿山有謀反跡象,楊國忠跟玄宗打了個賭,他對玄宗說道:“陛下你可以試着召見一下安祿山,看他敢不敢來,我敢打保票,他一定不敢來!”

真如楊國忠所說,安祿山真的不敢來嗎?事實上,當安祿山接到玄宗的詔書後,他不僅來了,而且來得特別快,幾乎是馬不停蹄、日夜兼程、披星戴月地從他的老巢范陽趕來了。

見到玄宗後,安祿山一招後發制人,直接讓玄宗打消了對他的所有懷疑。他向玄宗哭訴道:“臣本是胡人,承蒙陛下寵愛,纔有如今的輝煌,但卻遭到楊國忠嫉恨,照這樣下去,我真的不知道哪天會死在他的手裏。”

玄宗看着自己的乾兒子哭得聲淚俱下,向他大表忠心,反倒覺得自己對不起安祿山了,於是又給安祿山賞賜了大量的金錢。從此,絲毫不懷疑安祿山的忠心,對其毫無保留地信任。而對於楊國忠的不斷告誡,則完全當成了耳旁風。

安史之亂的爆發十分奇葩,爲什麼這麼說? 第2張

不過,楊國忠這傢伙對玄宗的不斷告誡並不是出於公心或者心繫社稷安危。他之所以這麼做,就是怕安祿山有朝一日會威脅到他的地位,所以纔出此下策。

想當年,李林甫在世的時候,他安祿山就是李林甫眼中的一個麪糰,想讓他圓就圓,向讓他扁就扁。可現在,自從楊國忠接替相位後,安祿山與宰相的較量,完全攻守異形了。

真可謂是此一時,彼一時!

召安祿山入朝後,玄宗不知道咋想的,總覺得自己對安祿山心有愧疚。於是又準備提拔安祿山爲宰相,這可把楊國忠嚇壞了,他鬥來鬥去就是爲了穩固自己的地位,現在安祿山威脅到他的地位了,他當即勸說玄宗:“安祿山雖有軍功,但目不知書,豈能當宰相?臣擔心詔書一下,四夷輕我大唐無人。”

玄宗想了想,覺得他說得有道理,於是提拔安祿山的事情就這樣不了了之了。不過,爲了彌補安祿山,玄宗又加封他爲左僕射。

看到玄宗如此寵信自己,安祿山又進一步試探玄宗的底線,要求兼任御馬總監和全國牧馬總管。一旦擔任這個職位,就可調動全國的馬匹爲己所用。在冷兵器時代,戰馬的作用不亞於現在的坦克。所以,御馬總監這個職位,對安祿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此重要的一個職位,按照正常的眼光來看,玄宗應該會直接拒絕或者好好考慮一番。可出人意料的是,玄宗想都沒想,就答應了安祿山的請求。

對於這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安祿山一點也沒含糊。他立馬派了幾名親信,讓他們在御馬監中挑選了幾千匹上等戰馬,然後將這些戰馬轉移到了別的地方飼養,爲他將來謀反做準備。

與此同時,安祿山爲了收買人心,希望朝廷可以提供一些空白的委任狀,方便他帶回軍中,直接授予有功的將士。

安史之亂的爆發十分奇葩,爲什麼這麼說? 第3張

如此包藏禍心的請求,傳到玄宗耳朵的時候,玄宗竟絲毫不起疑心,一下子給了安祿山幾千張空白的委任狀,讓他自行決定任命手下。後來安祿山帶着這幾千張委任狀回到自己的老巢范陽時,一口氣就任命了五百多個將軍,兩千多箇中郎將。安祿山此舉,徹底收買了軍中將士的人心。從此以後,他們唯安祿山馬首是瞻。

也正是從這時候開始,安祿山將朝廷的幾十萬軍隊變成了自己的私人武裝。

安祿山完美地詮釋了什麼是“慷他人之慨”。拿着玄宗的錢,用着玄宗的信任,爲自己謀私利。

此時的安祿山或許也不會想到,楊國忠與玄宗的一個賭約,竟會讓他此次撈到如此多的好處。被賞賜了大量的金銀財寶不說,還得到了一個御馬總監的職位,更難能可貴的是,玄宗給了他任命麾下將士的權力。

如此天時地利人和,他安祿山不反,誰反?

在朝廷撈到了足夠多的好處之後,安祿山決定離開長安。

天寶十三年三月,賺得盆滿鉢滿的安祿山準備回范陽了。離別之際,玄宗依依不捨,爲了表示對安祿山的寵信,不僅親自脫下了自己的御袍賜給了安祿山,還在安祿山臨走時,安排心腹宦官高力士爲他送行。

安祿山離開時,爲了避免夜長夢多,馬不停蹄地直出潼關。出了潼關後,改走水路,乘船沿着黃河東下,命令船伕十五里換一班,晝夜兼程,片刻不歇,日行數百里,經過任何地方,絕不下船。

高力士送走安祿山後,玄宗若有所思地問道:“此次回宮,安祿山應該感到滿意吧?”

廢話,得到這麼多實惠,安祿山當然滿意了。

可高力士卻回答道:“看他的樣子,似乎有些悶悶不樂,定是知道本來命他當宰相,可中途又變卦了,所以感到不高興。”

“觀其意怏怏,必知欲命爲相而中止之故也。”——《資治通鑑》卷754

聽到這話,楊國忠立馬將責任推到了當時負責起草詔書的張垍身上,認爲是他走漏了消息。

玄宗大怒,立刻將張垍貶爲遠地司馬,一同受牽連的還有他的哥哥刑部尚書張均,被貶爲地方太守。

經此一事,玄宗更加覺得對不起安祿山,所以從此以後,朝中凡是有控告安祿山謀反的,玄宗直接就把人綁了,然後送到范陽交給安祿山處理。

“自是有言祿山反者,上皆傅送。“——《資治通鑑》卷754

玄宗這一招,果然收到了效果。自此以後,儘管天下人都知道安祿山將反,可每個人都不敢說。

安史之亂的爆發十分奇葩,爲什麼這麼說? 第4張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春。

冰雪消融,萬物復甦。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這年春天,七十一歲的李隆基正在和楊玉環享受着這難得的歡愉。

而此時的大唐王朝也看似一如既往地平靜。

可在這平靜之下,一場足以摧毀唐王朝的風暴即將來臨。

此時的燕趙大地,一匹野狼正在凝視着長安方向,眼裏掩飾不住地潛藏着攫取天下、吞噬一切的慾望,它的眼光是那樣的貪婪。

這匹野狼,正是安祿山。

這年二月,朝廷接到安祿山的奏疏。在奏疏中,安祿山要求用三十二名胡人代替漢人將領。安祿山的反跡已經如此明顯,可李隆基卻懶得再去操這份心,他只想和楊玉環過二人世界,於是立刻下詔讓相關部門擬定委任狀。

詔書一下,楊國忠和新任宰相韋見素立馬入宮,說安祿山反跡已露,絕不可同意他的奏請。

安史之亂的爆發十分奇葩,爲什麼這麼說? 第5張

可此時的玄宗已經老糊塗了,他又哪裏能聽進去勸諫。不顧宰相韋見素的勸阻,堅持將三十二份委任狀頒發給了安祿山。

見玄宗如此油鹽不進,韋見素深感大禍將要臨頭,他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建議玄宗讓安祿山入朝爲相,然後再將范陽、平盧、河東三個節度副使升爲正的,明升暗降,藉機剝奪安祿山的兵權。

玄宗見韋見素如此執拗,勉強同意了他的意見。可當草擬好詔書以後,玄宗卻並沒有急着發出去,而是玩了一個小心眼。他派心腹宦官輔璆林前去范陽,去刺探一下安祿山的虛實。

輔璆林這傢伙,可不是啥好東西,他一到范陽,在安祿山糖衣炮彈的攻擊下,頃刻間便堵住了他的嘴。一回到長安,他就在玄宗跟前極力鼓吹安祿山的好,說安祿山“竭忠奉國,絕無二心”。

玄宗本就不相信安祿山會反,經自己的心腹太監這麼一說,更加堅定了之前的想法。

他笑着對韋見素以及楊國忠說道:“朕對安祿山推心置腹,他是絕對不會謀反的。況且東北的奚和契丹,還要靠他來鎮守。朕可以當他的保人,你們無需擔心。”

“祿山,朕推心待之,必無異志。東北二虜,籍其鎮遏。朕自保之,卿等勿憂也!”

天子把話都說到這份上了,韋見素和楊國忠還有什麼好說的。

可後來發生的事實證明,玄宗還是對太過於自信了。他對安祿山推心置腹,可在安祿山眼裏,覬覦的卻是他的皇位。

果不其然,當安祿山兵強馬壯之後,他對朝廷的態度就發生了轉變。

以前那個唯唯諾諾的安祿山已經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充滿着野心與慾望的安祿山。

天寶十四年夏,安祿山終於向李唐朝廷攤牌了。

安史之亂的爆發十分奇葩,爲什麼這麼說? 第6張

這年四月,玄宗派給事中裴士淹前往河北安撫安祿山。不料等裴士淹到達范陽後,安祿山卻藉口身體不適,沒有接見他,直接把裴士淹晾在了一邊,這一晾就是二十多天。

將裴士淹的銳氣磨光之後,安祿山終於接見了他。不過,當裴士淹見到安祿山之後,安祿山卻擺出一副如臨大敵的架勢,並讓手下全副武裝,戒備裴士淹。

裴士淹一階文官,哪裏見過這陣勢,他一看安祿山殺氣騰騰,嚇得魂都沒了,立馬跑回了長安。

回到長安後,他向玄宗稟報了事情的經過,說安祿山包藏禍心,一點人臣之禮都沒有。

事情都到了這份上,安祿山謀反就在眼前,可玄宗還是不以爲意。前不久心腹宦官輔璆林剛還說安祿山“竭忠奉國,絕無二心“,這才過了兩個月,安祿山的前後表現爲何會有如此大的反差呢?

思前想後,玄宗選擇相信輔璆林說的話,他認爲裴士淹是誇大其詞,危言聳聽。

對於裴士淹的警告,他絲毫沒放在心上,可楊國忠卻聽了進去。

他做夢都想抓到安祿山的把柄,一聽這話,立馬出兵包圍了安祿山在長安的宅邸,逮捕了安祿山的門客李超等人,連夜突擊審訊,希望能將安祿山謀反的事情坐實。

可審來審去,一條有用的信息也沒有得到。楊國忠一怒之下,將李超等人給處死了。

楊國忠的政治水平實在是太差,他雖然輕而易舉將安祿山的門客處死了,但此舉卻徹底激化了朝廷與安祿山的矛盾。

安史之亂的爆發十分奇葩,爲什麼這麼說? 第7張

得知門客被殺,安祿山又驚又怕,唯恐下一個遭殃的就是自己,於是便決定起兵。

天寶十四年六月,安祿山長子和皇室宗親榮義郡主的婚禮舉行在即,如此節骨眼上,玄宗下詔,召安祿山入朝參加婚禮,可安祿山卻藉口生病,拒絕入朝。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安祿山的狼子野心已經昭然若揭,可玄宗還是抱着一絲僥倖心理,他不相信安祿山會真的造反。

七月,安祿山向朝廷上表,說要獻上良馬三千匹。若是單純的獻馬也就罷了,可蹊蹺的是,安祿山要求每匹馬必須配備兩名馬伕,並由他的手下親自率部護送進京。

如此明目張膽的行爲,就算玄宗再糊塗,他還是察覺到了事情的危險性。恰在此時,宦官輔璆林接受安祿山賄賂,爲安祿山說情之事被人告發,玄宗才猛然醒悟過來,他被安祿山給忽悠了。

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安祿山把他當成了大冤種!

反應過來的唐玄宗立馬又派了一個心腹宦官馮神威帶着他的詔書前往范陽。在詔書中,玄宗說獻馬可以,但派軍隊護送就沒必要了。同時,他還在詔書中對安祿山深情地說道:“朕最近專門命人爲你造了一個溫泉,十月份在華清池等你。”

玄宗此舉,不知道是否是出於真心。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這個時候的安祿山是絕對不會前往長安的。

當馮神威到達范陽,見到安祿山後,在宣讀聖旨的時候,安祿山居然不跪拜接旨,只是微微欠身,不在乎地說了句:“聖人安好。“馮神威宣讀完聖旨,安祿山又意味深長地說道:“不獻馬也可以。你回去轉告聖上,到了十月,我會昂首挺胸地去京師見他。”

安史之亂的爆發十分奇葩,爲什麼這麼說? 第8張

幾天後,當馮神威離開范陽的時候,安祿山竟然連謝恩表都沒上。事實上,從馮神威離開范陽的那天起,安祿山就已經將謀反的計劃提上了日程,他一邊緊鑼密鼓訓練士卒,一邊又頻頻犒賞將士。當時機成熟的時候,安祿山又僞造了一道天子密詔,密詔的內容是:“有密旨,命我舉兵入朝討伐楊國忠,你們將隨我全部出征。”

笑話,楊國忠眼下正是玄宗跟前的紅人,怎麼可能要你討伐。再說,就算是要討伐楊國忠,也用不着如此興師動衆,你安祿山想幹什麼?就算是瞎子也能看得出來。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再也不裝了,他集結了麾下所有的部隊,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共計十五萬人,號稱二十萬,正式在范陽起兵。

十一月初十,安祿山親率大軍從薊城出發,興兵南下,兵鋒直指東都洛陽。

“安史之亂”就此爆發。

一場改寫唐朝歷史進程的戰爭就此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