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康熙皇帝是怎麼死的 康熙的死和雍正皇帝有關嗎

康熙皇帝是怎麼死的 康熙的死和雍正皇帝有關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康熙是自然死亡還是被雍正弄死的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秋天的一天。康熙大帝在他內蒙的狩獵御營中下令鎖拿35歲的皇太子允礽,並痛斥允礽“不仁不孝”。他聲稱,允礽於昨夜潛入御帳,圖謀行刺。隨即,他宣佈廢黜太子,把允礽押回北京,終身監禁。康熙帝說完後痛哭仆地,六晝夜未嘗安寢...

康熙皇帝是怎麼死的 康熙的死和雍正皇帝有關嗎

然而,天象示警,在康熙帝囚禁太子的當天,“天色忽暗”,十餘日後,即進京的前一天,大風旋繞駕前。接踵而至的類似怪現象,促使康熙帝去反省廢黜太子的決定是否妥當。他認爲允礽是鬼魅附體才招致本性矇蔽,言動失常。

恰好,一個月後,在大阿哥允禔府庭園內掘出蒙古喇嘛所用的大量鎮魔物。康熙帝說,正是這些東西使允礽失常。五天後,他下令將允禔監禁終身。

康熙對允礽的愛子之情又復萌了。第二年春天,二皇子允礽被複立爲皇太子。但是允礽被複立爲太子後,馬上故態復發,並公開發出怨言。

當時,朝鮮駐北京使節曾說:

“我們獲悉,太子極難管束,剛愎自用。”

“我們認真地蒐集了情報,獲悉自太子第一次被廢以來,皇帝一直嚴格限制其行動,力圖使他不離皇帝左右。他看到自己的兄弟們能在宮外享受安逸自由,非常不滿自己受限制的生活,妒忌兄弟們的逸樂,遂直接向皇帝本人發泄其仇恨情緒。”

“另外,每逢皇帝與太子一道去熱河,允礽均沉於酒色,不改舊習。他派人到十三省的富庶地區,勒索地方官員,要求貢獻美女。地方官員對其欲求稍有難以滿足之處,便立即遭逢誹謗誣陷而被罷官。”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秋,玄燁對太子允礽的容忍超過了極限,太子再次鋃鐺入獄,並永遠失去了儲位。

清代原無預立儲位之制,奉行“有德者即登大位”,自努爾哈赤以降,皇太極、福臨、玄燁都是在先皇臨終前或亡後數日內才取得帝位資格的。

康熙十四年(1675年)玄燁首開其例,冊立允礽爲皇太子,原想早定大統,以利王朝長治久安,誰知立儲之事竟會困擾他一生,甚至給他帶來了無法逆轉的影響,使他的身心受到了極大的損傷。

實際上,康熙朝兩度廢立太子,主要是因爲太子和諸皇子爲了鞏固與爭奪儲位,結黨營私、勾心鬥角之勢日益嚴重。但廢儲之後,諸皇子的覬覦之心仍未消弭。誰來繼承大清的皇位,康熙帝爲此傷透了腦筋,遲遲未正式公佈人選。

老皇帝也許很明白,諸皇子個個精明能幹,事業心極強,決非只知聲色犬馬的花花公子。爲了爭奪儲位,弟兄間的親情已淡若遊絲了,他不想再因儲位之事在兒子間增加同室操戈的火藥。在父親和帝王的雙重身份中,玄燁有多少的無奈啊!

推遲立儲給康熙大帝的晚年境況添上了無限的悲涼,也使他的去世蒙上了難以揮去的陰影。在他們父子之間到底發生了些什麼呢?

玄燁成爲滿清的皇帝純屬偶然。

按照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的意思,新的帝位應該歸玄燁的哥哥福全,但福臨的母親孝莊文太后力促順治帝選擇玄燁。

康熙皇帝是怎麼死的 康熙的死和雍正皇帝有關嗎 第2張

這位出身蒙古族的太后無疑是一位強女子,清初統治的成功幾乎都有她的影響。皇太極死後,她一直成功地在攝政王多爾袞與親子順治帝之間作某種平衡,以致在她活着的時候就有過“太后下嫁攝政王”的花邊新聞。

太后認爲,玄燁在髫齡時已經出過天花,不致再像他父親福臨那樣,因爲這種可怕的疾病而早逝,而福全尚未出過天花。據說,當時在宮廷供職的西方傳教士湯若望也曾提出科學的證據站在太后一邊。

福臨沒能違拗母后的旨意,將八歲的玄燁立爲皇太子。公元1662年,玄燁繼位,改年號爲康熙,是爲清聖祖。

玄燁好學不倦,在歷代帝王中自不多見。他五歲開始讀書,13歲能下筆成文。由於自幼苦讀,祖母孝莊文太后恐有傷身體,曾屢次勸阻,但他仍嗜讀不輟。親政後,他在聽政之暇,即在宮中披閱典籍,樂此不疲,終日手不釋卷,寒暑無間,惟有讀書寫字而已。

玄燁爲政時,極爲勤奮,他在位61年(1662-1722年),御門聽政成爲常朝制度。每日清晨,康熙帝至故宮乾清門,聽部院各衙門官員面奏政事,與大學士、學士集體處理折本,若出巡外地,則於晚上與扈從官員處理折本,除生病、大典等特殊情況外,從不間斷。

康熙帝一生政績斐然。16歲清除鰲拜集團,掌握實權。此後平定“三藩叛亂”,統一臺灣,打敗沙俄在東北的擴張,征服漠西蒙古。在官僚體系內注入滿漢一體精神,大墾荒地,固定賦稅,清治黃河。當歷史邁入18世紀後,“康乾盛世”的序幕已經拉開了。

然而,春夏秋冬如彈指,如日中天曾幾時?人云“英雄途窮”,“美人遲暮”體現了人間最爲悲哀、寂寞、痛苦、複雜的情感。這種情感或許可以比擬康熙晚年的心態。

康熙熟讀經史,每顧及前朝皇室爲爭登大統,父子兄弟骨肉相殘,總不免爲之慨嘆。朝朝代代,彷彿是在劫難逃,就連叱吒風雲的一代英主也不例外。

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康熙是個充滿了慈愛之心的父親。他共有20個兒子,八個女兒。由於教導有方,20個兒子幾乎全都成爲英武全才,個個都精通四書五經、滿語漢語,其詩文書畫無一不擅其妙,上下千古成敗治亂全都瞭然於胸。傳教士白晉曾讚歎地寫道:他所見到的“十四個皇子中有十個長得儀表堂堂,才氣煥發。”

康熙採用前朝漢皇立嫡立長的建儲之法,在正宮孝誠皇后所生允礽兩歲之時立其爲皇太子,並親自培養和鍛鍊皇太子。企望早定國事,避免諸皇子覬覦皇位,禍起蕭牆,以“系四海之心”,“垂萬年之統”。但皇太子長大後,權欲膨脹,驕橫不堪,圖謀搶班奪權。康熙龍顏大怒,兩度廢太子。儲位虛懸,諸皇子便將儲位之爭推向極致。

美好溫馨的一切都破碎了。康熙暮年之際,儲位問題成了他胸中無法消除的塊壘。他心力交瘁,神情沮喪,反覆無常。大小臣僚如坐鍼氈,發出“兩處總是一死”的怨言。

康熙皇帝是怎麼死的 康熙的死和雍正皇帝有關嗎 第3張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逝於暢春園。血腥紛爭的迷霧,似乎永遠隱沒了康熙的真正死因。人們在探索康熙帝死因時,都把它與康熙帝在世時的皇子爭立儲位鬥爭聯繫起來考慮。

在康熙帝最後的20年統治中,由兩廢太子而產生的儲位鬥爭,依照時間發展順序,可勾勒出以下畫面: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廢黜皇太子允礽後,諸皇子競爭儲位。十一月大阿哥(皇長子)允禔首先失敗,被圈禁;十三阿哥允祥失寵;八阿哥允禩夥同九阿哥允糖、十四阿哥允禵活動最力,朝臣公舉爲儲君,然被康熙帝否定;四阿哥胤禛以四方討好的態度,周旋於皇帝、諸兄弟之間。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康熙帝再立允礽爲太子,並封諸子爲王、貝子,希望大家和衷共濟,然而允礽仍令康熙帝失望,於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再次被廢囚禁。

允祉、胤禛、允禩、允禵隨之掀起激烈的儲位爭奪戰。

允祉於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銜命開蒙養齋館修書,處境似比諸兄弟爲優越,但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春天他的屬人孟光祖案件使他聲望下降。

允禩繼續爭儲,康熙帝對他極端厭惡,宣佈父子之情已絕。

康熙五十六年,胤禛奪儲的目標、手段進一步綱領化,到康熙末年參與政事活動較多。

是年冬天,朝臣因康熙帝生病請其冊立太子,康熙帝乃頒佈遺言而不明確立儲。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因爲在西北對厄魯特蒙古人用兵,允禵被任命爲撫遠大將軍、威望日重,朝野間多認定他是康熙帝心目中的儲君。

康熙皇帝是怎麼死的 康熙的死和雍正皇帝有關嗎 第4張

允礽雖見棄於父,然未死心,且不斷有朝臣推薦他,以至康熙帝於登極六十年大慶時,那些不知趣的人被髮配去充軍。

在整個過程中,諸皇子結黨不輟,人員組合也有變化,各集團地位浮沉不一。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至康熙末年,唯有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允禵具備真正的爭儲條件,其他的皇權覬覦者都因有大小不等的前科而失去了康熙帝的歡心。

歷史最後把胤禛推上了皇位。

關於康熙之死與雍正之立,清代官方記載是這樣的: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八月,玄燁在熱河行圍一個多月,返京後又去南苑行圍,看來身體還很正常。十一月初七日,回暢春園,說是“偶感風寒”,似乎不是大病,且病情逐日好轉。這時命皇四子胤禛出居齋所,以便代行冬至日的南郊大祀。

十三日凌晨,皇帝的病情忽然惡化,傳諸皇子入見。寅刻皇三子允祉、皇七子允祐、皇八子允禩、皇九子允糖、皇十子胤、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三子允祥以及步軍統領、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傳遺詔如下:

“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下達這道詔書時,胤禛並不在場。他趕到暢春園已在巳刻(即宣佈遺詔四個小時後)。胤禛前三次進見康熙問安,那時康熙還能說話。直到夜間戌刻(19點至21點),康熙去世,方由隆科多向胤禛宣述遺詔。

據說胤禛當時尚無當皇帝的思想準備,“聞聽遺詔後竟驚慟昏僕於地”。允祉等向他叩首,遂即皇帝位,改元雍正。

但是有人認爲,康熙帝本欲傳位於皇十四子允禵,結果被胤禛等篡改遺詔,毒死玄燁,自擁爲帝。

說康熙帝原傳十四阿哥允禵天下,胤禛將康熙遺詔“傳位十四皇子”篡改成“傳位於四皇子”,康熙帝病中降旨召允禵來京,其旨爲隆科多所隱,允禵不到,隆科多傳旨,遂立胤禛。

甚至朝鮮李氏王朝祝賀胤禛登極的專使回國後都指出:“雍正繼位,或雲出於矯詔。”雍正朝的歷史學家對此說得更爲明確,“康熙皇帝在暢春園病重,皇上(指雍正)就進了一碗人蔘湯,不知如何,康熙皇帝就崩了駕,皇上就登了位”。

當然,將“十”字改爲“於”字的傳言已被專家們否定。

因爲這種說法的內容不合於清朝的皇子稱謂制度和文書制度。清代所有官方文獻在提到太子、皇子時,均書寫成“皇太子”、“皇某子”、“皇某某子”,而不寫作“太子”“某子”、“某某子”,即須前綴“皇”字。所以在康熙帝的遺詔中只有寫作“傳位皇十四子”纔是合乎規範的,若把這裏的“十”字改成“於”字,詔書變成“傳位皇於四子”,顯然文理不通。再者,“十”字改爲“於”字,在現代漢語中是可行的,因爲“於”、“於”二字通用了,可是18世紀時不行,那時在詔書的關鍵部分出現以“於”代“於”的別字,這份詔書就不可能爲人所信了。另外,滿清皇族是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先皇在書寫遺詔時必然是滿漢對照的,漢文詔書可以改字,滿文詔書就不那麼容易了。

然而,綜觀各種材料,雍正帝的繼承大統的確存在着疑點和破綻,授受之際含晦不清,辯解之詞亦有矛盾。

康熙皇帝是怎麼死的 康熙的死和雍正皇帝有關嗎 第5張

胤禛繼位的種種疑雲,不由得令人們對康熙之死產生同樣性質的疑惑。

從康熙晚年一系列言行來看,他的建嗣計劃中培養的對象是皇十四子允禵而不是胤禛。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春,清朝作出西征準噶爾的重大決策,開始向西北地區增派援軍。此後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玄燁突然去世的七年半當中,它始終是清統治者必須優先處理的重大問題。因而,西征大將軍這一職位已成爲爭位衆皇子逐鹿的對象。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秋,玄燁正式任命皇十四子允禵爲撫遠大將軍,指揮西征之役。第二年,玄燁在接見青海蒙古首領時曾說:大將軍王是我皇子,確係良將,有帶兵才能,故令掌生殺重任。你等無論大小事務,均應謹遵大將軍王指示。如能誠意奮勉,即與我當面訓示無異。顯然對子允禵十分讚賞。

任命允禵爲撫遠大將軍,就是代替玄燁親征,以解決從清初起就已存在的準噶爾問題,進一步鞏固清朝的統治,這也是爲允禵建立豐功偉績創造機會,使之具備足以服衆的條件,水到渠成,從而成爲皇位繼承人。

清統治者一直十分重視軍功。努爾哈赤、皇太極及多爾袞都是能征善戰的創業者。玄燁三次親征噶爾丹,也是這一傳統的繼續。所以他着重從軍功方面爲允禵繼承皇位開闢道路,是含有深意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足見允禵是玄燁暮年所最後確定的。按新的方式培養的未來皇太子,這也是他不顧自己年近古稀,還是讓允禵在西陲主持軍務達四年之久的真實原因。

實際上,康熙末年允禵的威信已大大超過玄燁其他諸子。因而不少官員在奏摺中將“大將軍王”擡頭寫,以表示對他的敬重,越來越多的王公大臣和督撫大吏將他作爲實際上的皇太子看待,玄燁也並不以此爲忤。羣臣的這種自發行動,顯然是玄燁建嗣計劃頗有成效的表現。

關於玄燁去世前後的一些重要情況,正史已一無所載。從官方的簡略資料來看,玄燁在十一月初八日,只是得了輕微的感冒,當天就已好轉,因而計劃爲冬至大祀“靜養齋戒”五天,他不準備在十五日親臨天壇祭祀,而是讓胤禛“恭代”,從初九日開始在暢春園齋所致齋,不處理政事,因而皇子們都不在他身旁,滿漢文武大臣更不敢前去打擾,他一時處於與外界隔絕的狀態,於是他的安危實際上已取決於負責拱衛京師的步軍統領隆科多。事實證明,此人早已成爲胤禛的重要親信了。

康熙“靜攝”期間,隆科多作爲康熙帝的內弟及步軍統領,是藉口保他而可以和他接近,並控制暢春園地區的唯一高級官員。於是玄燁突然“病危”,他生命的最後一日,就陷入由胤禛、隆科多所任意擺佈的悲慘境地。

因此,綜合各種史料,大體可以看出康熙帝最後離開塵世的畫面:

十一月十二日晚,在嚴密控制暢春園並得到玄燁某些內侍協助下,隆科多在藥品或食物中投放了致命性毒藥。藥性發作後,玄燁雖未立即死亡,但已處於嚴重昏迷狀態。

隆科多於是一方面嚴密封鎖這一消息,另一方面又矯詔將皇子們急召到暢春園,然後才告知玄燁“病危”,隨之他們也就參加對玄燁的照料和搶救,實際上是處於被變相軟禁的狀態。

所以玄燁“病危”一事,皇親國戚及滿漢文武大臣當天並不知情,甚至“在內值班”的果親王允禮都被矇在鼓裏,否則他必然要立即前往玄燁身邊,幫助搶救或訣別,而不會得到玄燁死訊後才倉皇趕去。

這種保密做法,是爲麻痹八阿哥允禩、允糖集團其他成員以及被廢太子允礽的親信,防止他們因此而有所警覺,進行反擊準備。至於胤禛則是作了進一步應變部署後,纔在當天巳刻不慌不忙地來到暢春園。

康熙皇帝是怎麼死的 康熙的死和雍正皇帝有關嗎 第6張

關於傳位遺詔問題,隆科多可以聲稱,玄燁昏迷前雖曾對他口授傳位遺詔,但還是等待皇帝清醒時直接向皇子們口授,更爲信實、妥善。

實際上,胤禛、隆科多根據毒藥性能,明知玄燁已經失去恢復神智的任何希望了。

總之,胤禛捏造的傳位於他的所謂口頭遺詔,直拖到玄燁死後才由隆科多向在場皇子們下達。這使大家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對允禩、允糖更不啻晴天霹靂,從而使皇子們憤恨異常卻又無可奈何。

皇子們對玄燁被害及胤禛矯詔奪位,顯然心中都已有數,但是在武力脅迫下,他們之中的大部分人不得不承認這一既成事實,允禩、允糖最後也只能坐視事態的發展,因爲北京城內外這時已是鐵騎四出,戒備森嚴,如臨大敵,局勢再也不可逆轉了。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事件,是一場以武力爲後盾,精心策劃,巧妙安排的宮廷政變。玄燁是在健康狀況基本正常,感冒後身體逐日好轉的過程中突然不明不白地死去,尤其“傳位遺詔”只是隆科多“聽到”和下達,這兩方面的異常情況無從掩飾,從而使人們疑竇叢生,加上允禩集團的揭露,於是胤禛矯詔奪位說在京城廣泛傳播。

意大利人馬國賢也曾對康熙去世有過記載:“駕崩之夕,號呼之聲,不安之狀,既無鴆毒之事,亦必突然大變。”可見西洋人對玄燁之死也抱着懷疑態度。

至於說用人蔘湯毒死玄燁令人難以置信,其實也未必。因爲當時暢春園俱在胤禛、隆科多的控制之下,要在康熙飲食中下毒是很容易的。

康熙皇帝是怎麼死的 康熙的死和雍正皇帝有關嗎 第7張

雍正雖然陰謀奪位,並以很不高明的手法制造假象,企圖掩飾這一不光采的歷史,但他作爲皇帝,卻無愧爲他父親的繼承人。雍正在他十三年的統治中,澄清吏治,削除朋黨,懲治貪風,使康熙朝後期一度廢弛的朝政得以整頓,從而建立起一個獨具革新特色、雷厲風行的帝王政府。由於雍正的勵精圖治,中國在他的繼承人乾隆(1736-1795年)統治下,出現了一直持續到18世紀的繁榮景象。

康熙帝會瞑目嗎?倘若死後還有靈魂,康熙的靈魂一定不會離去,不甘離去,不願離去。他要尋覓最終承繼大統、雙手沾滿親人鮮血、政治上卻雄才大略、卓有建樹的皇四子雍正帝,一百次地向他詢問:

這是爲什麼?然而雍正卻遠遠避開了他。在位期間,雍正沒有居住康熙生前所居暢春園,另撥鉅款營建了圓明園;沒有去過一次康熙年年必往的避暑山莊,連自己的陵墓也離開了京東馬蘭峪,在數百里以外的京西易縣另建西陵。康熙之魂只有向天地古今伸出雙臂,無言地傾訴他的悲憤和他永遠解不開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