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宋江?他的下場和小說一樣嗎?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宋江?他的下場和小說一樣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著名的農民起義。但是他們留在史書上的事蹟太少,而且多集中在宣和三年短短數月間,猶如流星劃過天空,轉瞬即逝,致使留下了諸多難解之謎。

比如:歷史上到底有“兩個宋江”還是一個?造了兩次反還是隻有一次?造反的宋江後來有沒有被殺?等等。

綜合《宋史》、《續資治通鑑》、《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東都事略》、《三朝北盟會編》、《皇宋十朝綱要》等史料,先將宋江起義的大致輪廓梳理如下: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宋江?他的下場和小說一樣嗎?

宋江劇照

宋徽宗政和宣和年間,宋江等結寨於梁山,爲首者共三十六人。他們“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可見戰鬥力之強。宣和元年(1119)十二月,朝廷頒詔招撫宋江,但未成功。

宣和三年(1121)二月,宋江等犯淮陽軍。其時恰逢方臘也在南方起兵,朝廷被搞得焦頭爛額。於是亳州知州侯蒙上書說:“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不敢與之相抗,其才必超常人。現在清溪賊造反,不如赦免宋江,令他征討方臘將功贖罪。”宋徽宗便將他改任東平知府。可惜侯蒙時已年老,未赴而卒。

宋江等既剽掠京東、河北,朝廷正遣將討捕時,忽然又南下淮南,入楚、海州界,朝廷只得詔令海州知州張叔夜招降。張叔夜採取了以戰逼降的策略。

其時宋江入犯海州沿海,劫鉅艦十餘艘,滿載擄掠所得。張叔夜募集死士千餘,設伏於所城,另派輕兵拒守海邊,大張旗幟爲疑兵,引誘他們上岸交戰。同時預先派遣壯士埋伏在旁近。待兩軍交戰正酣,壯士突然從後面殺出,放火焚燒宋江之船。

賊兵聞說船被燒掉,頓時軍心動盪。此時所城的伏兵也乘機殺出,宋江副手被俘。宋江只得投降。

宋江等人降後不久,隨即被編入官軍從徵方臘,隸於熙河前軍統領辛興宗帳下。四月,江淮荊浙宣撫使童貫前鋒抵達清河堰,方臘屢戰而敗,退守青溪幫源洞。此時,宋將王稟等已經收復睦州,將至幫源洞前。劉鎮等收復歙州,駐軍洞後,形成合圍。劉鎮率中軍,楊可世率後軍,王渙統領馬公直和裨將趙明、趙許、宋江,且戰且進,放響箭,縱火焚燒賊兵廬舍。

王稟等抵達洞前,見濃煙起,也和辛興宗、楊惟忠等將攻入。王淵裨將韓世忠探路潛行,直搗其巢穴,於二十六日擒方臘而出,領兵截住洞口的辛興宗卻將之掠爲己功。

方臘雖被擒,但其餘部仍堅持戰鬥。六月,宋江與辛興宗“破賊上苑洞”。

七月,童貫等獻俘京師,於次月二十四日誅殺方臘。朝廷論功,以童貫爲太師,改封爲楚國公,譚稹加節度。諸將各有封賞,如楊惟忠授河中總管,辛興宗授忠州防禦使,劉光世授耀州觀察使,何灌授同州觀察使。

宋江徵方臘徵了個寂寞,回到京師附近活動。適逢宋將折可存從徵方臘回來,率部途經京師,詔令捕捉宋江。折可存奉令,不到一個月即將他擒拿歸案(據《宋故武功大夫河東第二將折公(可存)墓誌銘》)。

宣和六年(1124),宋江餘部“梁山濼賊”五百人投降朝廷,東平知府蔡居厚卻將他們全部殺死(見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轉引自洪邁《夷堅乙志》)。

宋江部將史斌轉到陝西關中,於建炎元年(1127)七月據興州(今陝西略陽)稱帝,次年兵敗被殺。關於宋江及其起義,可從以下三個問題展開闡述。

第一,歷史上有兩個宋江嗎?

宋江徵方臘《三朝北盟會編》等等多書均有記載。有人認爲宋江沒有投降,歷史上存在兩個宋江,一個是草寇宋江,一個是大將宋江。

此說之始作俑者爲日本學者宮崎市定。我看日本人純屬誕謾不經,或譏我國史家材料凌亂不全,故爲此說吧。而多年來無人反駁,甚至有附和者,頗令人感慨。其實仔細想想:兩個同姓同名的人,先是在同一時間段出現,然後共同消失不見蹤影,好像今生相約聯袂共來人間一趟似的,可能嗎?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宋江?他的下場和小說一樣嗎? 第2張

電視劇《水滸傳》招安劇情

有人說,那《東都事略》稱宣和三年“五月丙申宋江就擒”該如何解釋?首先,書是人寫的,記錯時間也是正常的。方臘雖滅,餘部仍在,如溫臺一帶的呂師囊直到宣和三年十月才被折可存鎮壓。那麼,折可存班師回朝很有可能在宣和四年春夏間,所以宋江於宣和四年(1122)的五月“就擒”的可能性較大。然後他的梁山餘部在宣和六年(1124)被殺降,但山東的“賊寇”始終滅不掉,以致張叔夜改任濟南知府時還有“羣盜”圍攻濟南……

既然沒有“兩個宋江”,那麼參與平方臘的“大將宋江”明顯就是先前投降的“草寇宋江”。

第二,宋江降後有沒有被殺?

魯迅先生認爲:宋江降後被殺。我雖對具體時間有異議,但贊同這個結論。因爲縱觀史料,宣和三年宋江一直活躍在史冊中,但此後便銷聲匿跡了。否則,憑宋江的能力和號召力,靖康之亂、金兵南侵等重大歷史事件中,他不可能不出來幹一番事業的。另外,宋江若未遇害,蔡居厚也不可能將梁山泊五百降卒全部殺害。

第三,宋江有沒有造過兩次反?

史書記載宋江起義,一次是“江乃降”(《宋史·張叔夜傳》),一次是“宋江就擒”(《東都事略·徽宗本紀》)。再參照折可存墓誌銘的記載,宋江“降後復叛”並被捉拿歸案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

因爲只有如此,“降後被殺”才擁有合理的解釋。

筆者認爲這個“降後復叛”,很可能是真的被“逼上樑上”了,否則他不會在方臘已滅的情況下造第二次反。

我們不妨如此推斷:方臘既滅,童貫、辛興宗等賞罰不公排斥宋江,朝廷又想卸磨殺驢。宋江本想功成身退,但樹欲靜而風不止,曾經“橫行河朔,轉掠十郡”的他已成皇帝的心病。然而此時的宋江,徵方臘後實力大損,舊將又散居各地,羽翼被剪,再加缺乏南方方臘的呼應,唯一的出路便只能是叛逃或略有抗拒。

當然他的反抗也已難稱規模,否則歷史的記載將會是另一番動靜。但是折可存在捕捉的過程中也是歷經近月,說明還是經過一番波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