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都是兵出漢中,諸葛亮失敗了,韓信爲何能成功?

都是兵出漢中,諸葛亮失敗了,韓信爲何能成功?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6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都是兵出漢中,諸葛亮失敗了,韓信爲何能成功?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歷史上,西漢開國時的韓信和三國時期的諸葛亮,都曾從漢中出兵關中,諸葛亮顯然是想走和劉邦統一天下時同樣的道路,可爲何韓信成功了,諸葛亮卻失敗了?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解釋,拋開網友們常探討的韓信和諸葛亮的個人軍事能力對比、戰術對比、曹魏及蜀漢的實力對比等不談,從韓信、諸葛亮分別對劉邦、劉備做的規劃中就能找到答案。

在韓信被劉邦拜將後,兩人有那麼一番談話,一般稱之爲《漢中對》,在這次談話中,韓信比較詳細地闡述了漢軍進攻關中之地,能很快且輕鬆拿下的根本原因,《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的原文如下:

且三秦王爲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衆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阬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鹹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

都是兵出漢中,諸葛亮失敗了,韓信爲何能成功?

韓信在這段話中,提出了三個觀點,其一,項羽留在關中看住劉邦的章邯、董翳、司馬欣三王基本已經廢掉了。他們本爲秦將,卻沒能在項羽的殘暴壓力下保住家鄉和子弟兵,眼睜睜看着數十萬子弟兵被坑殺,關中的軍心、民心不能爲他們所用。

其二,劉邦在關中的名聲很好,因爲在他最早攻進關中時,沿途秋毫無犯,還對關中百姓約法三章,保住了社會秩序的安定。反觀項羽,一進入秦都咸陽,就開始搞破壞,搶劫一把後就走了,留下一堆爛攤子,關中老百姓對其恨之入骨。《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

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其三,當初,諸侯分兵攻打關中時,名義上的天子楚懷王熊心和諸侯們有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劉邦先進入關中,在天下人心中,關中本就應該是劉邦的。是項羽不守約,強行把劉邦趕到蜀中,如果劉邦奪取關中,除項羽外,其餘諸侯是不會說什麼的。

在韓信看來,漢軍出漢中兵進關中,有軍心、民心,包括天下諸侯們的同情心在手,算是大勢在我,再加上韓信天才般的領軍才能和自信,奪取關中是輕而易舉的事,實際上也是如此,當漢軍發起進攻後,只用了三、四個月,就完全搞定了關中。

再來看諸葛亮的規劃,四百年後的諸葛亮在剛遇見劉備並接受考察時,也做過一番《隆中對》,其中,雖然沒有詳細的對關中之地的謀劃,卻有對整個天下的謀劃,但對於包括關中在內的北方地區爲啥要歡迎劉備,只有大而化之的政治宣言,原文如下: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在這段話裏,包括關中等北方地區的老百姓爲啥要歡迎劉備?諸葛亮說的是:“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所以:“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這其實就是忽悠,和韓信描述的漢軍出關的政治優勢,以及面對的毫無鬥志的三秦軍隊相比,沒有一點實際意義。

曹魏不比項羽虛弱,那位楚霸王都沒有搞什麼軍令、政令上的統一,治下其實是一盤散沙,曹魏是一個有統一政權的國家,到諸葛亮正式北伐時,經過曹操幾十年的經營,北方地區的百姓和豪族,大多認可了曹魏的統治,關中的魏軍不會如章邯、董翳、司馬欣那樣一觸即潰,會拼死抵抗蜀漢軍隊,熬到援軍到來。

都是兵出漢中,諸葛亮失敗了,韓信爲何能成功? 第2張

至於劉備“帝室之胄”的身份,對於老百姓來說啥也不是。劉邦當初離開關中時,是留下了相當好的名聲和實際行爲才走的,關中的老百姓知道,如果劉邦打回來,他們能過上好日子,可蜀漢軍隊在關中一點根基都沒有,老百姓對他們也不瞭解,視蜀漢爲侵略者,豪族的支持也沒有,諸葛亮即使能攻佔關中,也不太可能在幾個月內穩定住局面。

如果《隆中對》中的完整戰略能達到,蜀漢能從荊州也出一支兵馬,或許北伐還有可能成功,因爲荊州面對的南陽、汝南等地區,是劉備、關羽、張飛長期駐紮並經營過的地區,有一定的羣衆基礎,當初關羽水淹七軍一戰時,就聯絡過不少南陽、汝南等地支持劉備的豪族、山賊,攻佔這些地方,蜀漢還有可能很快站穩腳跟,能作爲繼續北伐的後勤基地。

但諸葛亮北伐時,荊州已經沒了,只能強行從西涼、關中打開缺口,馬超已死,其餘的蜀漢元老們,包括諸葛亮在內,此前來都沒來過這些地方,民心是沒有的,軍心曹魏不缺,整體實力又在蜀漢之上,即使不是司馬懿這種戰略高手來防禦,換個差一點的,比如張郃,他不被司馬懿陰死的話,諸葛亮也未必就能戰而勝之。

所以,綜合以上分析,韓信出川時,方方面面的形勢都對劉邦麾下的漢軍有利,《隆中對》中所描述的:“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正好應在當時的漢軍和劉邦身上,韓信可以大大咧咧的表示:“三秦可傳檄而定也”。而諸葛亮出川時,就沒有任何優勢,他是在不熟悉的地區,沒有民心支持的情況下,打的是一場侵略戰爭,本來實力就不如人,當然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