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結髮”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有哪些美好的寓意?

“結髮”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有哪些美好的寓意?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古代夫妻“結髮”的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有哪些美好的寓意?其實“結髮”的原意是:“始成人也,謂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時取笄冠爲義也。”

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髮的,等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爲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髮盤成髮髻,謂之“結髮”,然後再戴上帽子,在《說文》裏:冠,弁冕之總名也。謂之成人。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冠禮,並賜以字。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成人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

等到女子長到十五歲,就會給她行笄禮,也就是“笄簪子禮”,指的是女子十五歲謂之成年。笄字:本義,古代盤頭髮或別住帽子用的簪子,意既現在可以頭髮盤起來,然後再用“笄”簪好,古時謂之“及笄之年”。

男女到了成人的年齡,按古代的說法也就是指他們可以結婚成家了。

“結髮”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有哪些美好的寓意?

古人在進行冠禮和笄禮的時候,是非常莊重嚴肅的事情。只所以有“結髮妻”這個詞,意思指原配妻子。

結髮又稱束髮,古代男子自成童開始束髮,因以指初成年。結髮又含有成婚的意思,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髮,故稱。

一對新夫妻在洞房花燭之夜時:“交絲結龍鳳,鏤彩結雲霞,一寸同心縷,百年長命花。”意思是:兩個新人就牀而坐,男左女右,各自剪下自己的一綹頭髮,然後再把這兩縷長髮相互綰結纏繞起來,以誓結髮同心、愛情永恆、生死相依,永不分離。

古往今來,雖有那“一寸同心縷”綰結同心和“百年長命花”的美好向往,然世事多舛,生活裏難免會有象古時候的閨怨詞裏說的那樣:本是結髮的歡娛,怎做了徹骨相思?

女人們總是把她們的愛情期盼、美好心願都小心翼翼地纏繞到髮絲裏,擁有滿頭烏黑閃亮的秀髮,再加上她們巧手梳理的髮型樣式,在一定意義上講,那是贏得愛情幸福的期盼和保證。

在這“結髮”詞裏用的“結”字是最蘊涵妙意的,新婚的洞房裏也會看到火紅色的“同心結”。結字的意思含有牢固、結合、結伴。

古時候,“結”通“髻”,意思是總髮。髻,挽發而結之於頂。唐代女詩人晁採寫有一首《子夜歌》:“儂既剪雲鬟.郎亦分絲髮。覓向無人處,綰作同心結。”

《禮記·曲禮上》:“女子許嫁,纓。”纓是五采絲繩,女子許嫁以後用它來束髮。鄭玄注:“著纓,明有系也。”就是說,纓是許嫁的標誌,表示這一女子已經有了對象。這條束髮絲繩,直到成婚的當夕,才由新郎解下。

“結髮”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有哪些美好的寓意? 第2張

《儀禮·土昏禮》中記載着:“主人(婿)入室,親脫婦之纓。”意思是隻有丈夫才能來解開盤着的髮髻,然後相擁相抱、恩愛纏綿、如膠似漆。後來,人們就稱首次結婚的男女爲“結髮夫妻”。故纓始終是夫妻關係的信物。結髮本指女子許嫁時的系纓束髮,後移指成婚當夕的夫脫婦纓。

漢代時期舉行葬儀,如果結髮妻因故早折,做丈夫的就會把他們結婚時用的梳子掰開分爲兩半,在上面還留存着妻的青發幾縷,把另外一半隨葬入棺,以表示生生不忘結髮之妻,紀念結髮之恩愛情深。

在《玉臺新詠·古詩爲焦仲卿妻作》裏寫有:“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爲友。”雖然這首詩寫的是以封建家長制度爲背景的悲劇故事。那時候彼此相愛的情人,如果女子們把她自己的一綹青絲送給男子作定情物,則形同她已經把身體交給男子那樣的重要信物了。

可有時候,情人的一綹青絲卻象唐詩人李白說的那樣:“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青絲化作“煩惱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