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晉陽之戰時,佔據優勢的智家爲什麼被盟友反水?

晉陽之戰時,佔據優勢的智家爲什麼被盟友反水?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晉陽之戰爆發於春秋末期, 是趙氏抵禦智氏、韓氏、魏氏的戰役。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晉陽之戰當中,原本是智家聯合韓家與魏家,一起針對趙家。但經過趙家的策反之後,韓家和魏家忽然就調轉了矛頭,轉而聯合趙家,一起進攻智家。

韓家和魏家,之所以會忽然反水,最根本的原因,其實就是脣亡齒寒。因爲這兩家知道,如果趙氏被滅了,那他們兩家恐怕未來也撐不了多久。所以最好的選擇,就是趁智家毫無防備的時候,在背後捅上一刀,優先解決智家。

歷史上真實的晉陽之戰,不光決定了晉國內部,四個卿大夫家族的結局,同時也決定了戰國七雄格局的出現。想要說清楚這場戰爭,我們還得從晉國的歷史開始說起。

晉陽之戰時,佔據優勢的智家爲什麼被盟友反水?

晉國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當時周武王推翻了商朝,建立了西周。而周武王一共有五個兒子,這其中老大後來繼承了天子之位,也就是那位被周公輔佐的周成王。而這其中的老三,就是晉國的初代國君。

不過,周武王滅了商朝之後,僅僅過了三年就沒了。所以他去世的時候,幾個兒子也都比較年幼,還沒來得及分封。直到周成王在位的時候,當時周王室恰好滅了一個叛亂的諸侯國唐國,這個唐國是上古那位堯帝的後裔所建立的國家,國家一直不小。而唐國被滅之後,這麼大一個諸侯國,周成王自然要找一個信得過的人去管嘍,所以就把這個國家分給了自己的三弟。

之所以要把唐國封給這個老三,除了周成王和他這位三弟感情不錯之外,其實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這個老三的外公,就是歷史上那位大名鼎鼎的姜子牙。所以相對來說,老三他媽那邊的勢力也比較強,周成王就算爲了籠絡自己兄弟,也必須得拿出足夠的本錢,所以唐國被滅了之後,才歸了老三。

老三在世的時候,大概是爲了照顧唐國國民的感情,一直都沒改名。但是到了老三兒子那一代,就把唐國的名字給改了,改名爲晉國。

晉國,就是這麼來的。

晉陽之戰時,佔據優勢的智家爲什麼被盟友反水? 第2張

因爲這種特殊歷史原因,導致晉國從建立的那天開始,就比較強大。放眼當時所有的諸侯國,晉國的地盤和國力,都算是一流的。而在整個西周時代,晉國雖然沒有通過戰爭進行大規模擴張,但因爲一直緊跟周王室的腳步,得到的實惠也不算少,所以國力一直都在緩步提升。

而到了西周末期,因爲西周最後一位天子,周幽王,在位時期搞出了很多亂子,最後導致西周都城直接被犬戎給攻破了,西周也就此覆滅。西周覆滅之後,正是晉國聯手其他幾個強大的諸侯國,派兵護送周平王遷都到了洛邑。

更爲難得的是,因爲周平王登基的手段比較特殊,當時還有另一撥諸侯,擁立了周幽王的一個弟弟,也就是周平王的叔叔做天子。所以周平王登基之後,在長達二十年的時間當中,周王室一直都是兩王並立的局面。直到二十年之後,晉國主動插手,幫助周平王滅了他叔叔,這才結束了兩王並立的局面。

一次幫周平王遷都,一次幫周平王平定內亂。這兩次出手,讓晉國的地位開始迅速提升,開始成爲一流的諸侯國。與此同時,春秋初期其他幾大強國,比如秦國、鄭國、齊國等國家,也開始用各種手段,不斷壯大自身。

就這樣,經過春秋初期的混亂之後,這些諸侯國開始脫穎而出,逐漸甩開其他諸侯國,國力越來越強。經過這次分層之後,這些諸侯國和其他諸侯國,就徹底成了兩個世界的國家。所以後來在整個春秋歷史上,基本上也都是這些國家做主角,其他國家只能作爲陪襯。

不過,作爲先行者的優勢,並沒有讓晉國在東周初期的時候,完成稱霸的目標。因爲在東周最開始的一百年裏,晉國需要面對兩個巨大的問題。一是如何合法擴張,作爲當時的大國,晉國如果想通過戰爭,來對外進行擴張的話,很容易會引來其他諸侯國的圍攻。如果真的引來其他諸侯國的圍毆,最後極有可能對外沒佔到半點便宜,自身反倒被人家給滅了。

這個問題,不光晉國要面對,其他大國其實也需要面對。

晉陽之戰時,佔據優勢的智家爲什麼被盟友反水? 第3張

直到幾十年之後,到了齊桓公時代,這個問題才被真正解決。當時的齊桓公,選擇打出了一杆‘尊王攘夷’的大旗,打着幫周王室平亂的大旗,討伐那些小國,然後吞併他們的地盤。後來齊桓公的這個做法,也成了其他所有強國的選擇。而這個過程,就被稱之爲‘爭霸’。

除此之外,晉國當時還有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內亂問題。

當年晉國幫周平王搬家,以及幫周王室平亂的時候,正是晉文侯在位。晉文侯在位期間,晉國一直是蒸蒸日上,國力穩步提升。但是等到晉文侯去世之後,晉國就開始圍繞着國君寶座,開始內鬥。

簡單來說,晉文侯去世之後,他的兒子登基,他的弟弟被封到了曲沃。此後,這兩脈圍繞着晉國國君的寶座,常年廝殺。這場內亂,延續了三代人,持續了67年的時間,最終以曲沃一脈的勝利而結束。而這場近七十年的晉國內亂,後世便史稱曲沃代晉。

這場曲沃帶晉的內亂結束之後,新上任的晉國國君,生怕晉國宗室其他支脈,有一天再搶了自己的位置。所以,這位新國君掌權的時候,乾脆直接向自己的同族,揮動屠刀。經過這位新國君的清理之後,原本枝繁葉茂的晉國宗室,幾乎被殺得一乾二淨,再也無法威脅國君了。

幹掉了自己的同族之後,接下來這位瘋狂的國君,又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兒子。雖然中國古代一直認爲多子多福,但在這位瘋狂的晉國國君眼裏,兒子多了似乎也不是什麼好事。誰知道這些兒子的後代,未來會不會再次壯大,然後再次威脅主脈的國君寶座呢?

恰好在這個時候,這位國君有個寵妾,爲了給自己兒子爭奪繼承權,就陷害了國君其他的兒子。所以最終,這位晉國國君的幾個兒子,有的被殺,有的逃離了晉國,反正是不敢在晉國生活了。

晉陽之戰時,佔據優勢的智家爲什麼被盟友反水? 第4張

經過這位晉國國君的瘋狂殺戮之後,晉國宗室的力量,迅速衰落了下去,這就爲後來晉國卿大夫世家的崛起,埋下了伏筆。而接下來,這位瘋狂的國君去世之後,晉國又發生了很多事情。總之到了最後,有個一直在外流亡的公子,在秦國的幫助下,返回了晉國,並且重新奪取了國君的寶座。

這位被秦國擁立的晉國國君,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晉文公。

晉文公登基之後,依靠自身智慧,再加上晉國強大的國力,很快就完成了稱霸任務,成了繼齊桓公之後,第二位公認的春秋霸主。不過,晉文公掌權期間,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用人的問題。

當時晉國宗室,已經被晉文公他爹清理得差不多的,所以晉文公根本沒有什麼宗室可用。況且因爲之前的複雜歷史,晉文公也不信任自己的那些同族。誰知道這幫同族壯大之後,未來會不會再搶自己的國君寶座呢?

既然同族不能用,也沒人可用。那接下來,晉文公能用的,就只剩下當年陪他一起流亡的那些大臣,以及晉國內部一些有才能的忠臣了。

在晉文公的安排下,很快,一批新的掌權者開始出現。這些在晉國內部擔任要職的大臣,要麼就是當年陪着晉文公一起流浪,要麼就是本身特別有才能。這些人,就是後來那些瓜分晉國的卿大夫世家的祖先。比如後來瓜分晉國的魏家和趙家,先祖當年就都曾陪晉文公一起流浪諸國,算是晉文公心腹當中的心腹。

當然,晉文公在世的時候,這些人還是比較忠誠的,估計也沒想過他們的後代,會瓜分了晉國。所以在晉文公時代,這些人和晉文公團結一致,共同對外,所以才締造了晉國的霸主國地位。

而隨着晉國稱霸,接下來的歷史,就屬於晉國和其他幾大強國的爭霸史了。在接下來的上百年時間裏,晉國在西邊擋住了秦國,死活不讓秦國東出;東邊壓制齊國,再加上齊國內部的鬥爭,齊國也逐漸衰落了下去;在南方則是拼命壓制楚國,一百多年的時間裏,晉國和楚國直接開戰的次數,就有十三次。除了楚莊王在世的時候,楚國稍稍佔了一點上風之外,楚國基本上就沒贏過幾次。

晉陽之戰時,佔據優勢的智家爲什麼被盟友反水? 第5張

正是因爲對外戰爭的節節勝利,晉國也被稱之爲春秋第一霸主。相比之下,其他幾個強大的諸侯國,或許在某個時期,非常強大。但是相對而言,晉國卻是一直都很強大。

在晉國對外節節勝利的同時,那些卿大夫家族的勢力,也在飛速膨脹。春秋時代和後世不同,基本上還是執行分封制。不光周天子需要分封諸侯,在諸侯國內部,如果某個大臣立下了大功,也是需要被國君分封的地盤的。

這種分封,在晉國快速擴張的時候,倒也不算太難。畢竟,晉國在上百年的時間裏,地盤一直在不斷膨脹,不斷吞併其他諸侯國。光是吞併的這些地盤,就足以分給那些卿大夫家族了。而地盤的誘惑,則會讓這些卿大夫家族,拼命爲晉國效力,這也是晉國得以快速擴張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問題是,當這種上升勢頭逐漸停止,對外戰爭得到的地盤越來越少,情況就開始變得不一樣了。

以往的情況是,晉國把吞併其他諸侯國的土地,一部分留給自己,另一部分分給那些卿大夫家族。但隨着幾個霸主國的勢力範圍,開始逐漸劃定,晉國對外擴張的腳步開始停止。到了這個時候,這些卿大夫家族再想分地盤的話,就只能從晉國宗室那裏分蛋糕了。

用現代話來說,晉國就是因爲內卷而垮掉的。

尤其是到了公元前546年,因爲晉國和楚國常年打仗,雙方都撐不住了。於是在宋國的調停下,兩國簽訂了停戰協議。隨着兩國簽訂停戰協議,春秋時期的幾個大國,基本就劃分了各自的勢力範圍。所以接下來的四十年裏,晉國基本上沒有對外打過什麼大仗。

沒了對外擴張,自然就只能吃老本了。所以接下來,每次晉國的那些卿大夫世家,立下了大功之後,晉國國君都得拿出自己管轄的地盤,去分給其他卿大夫家族。如此一來,此消彼長,那些卿大夫世家自然越來越強,而晉國國君這一脈的力量,也就越分越弱了。

晉陽之戰時,佔據優勢的智家爲什麼被盟友反水? 第6張

更要命的是,因爲之前內亂的歷史,導致晉國後來一直有驅逐宗室的傳統。這就導致晉國宗室的力量,特別弱小,根本無法和那些卿大夫世家對抗。所以,等到春秋末期的時候,晉國作爲一個整體,非常強大,甚至還扶持吳國,差點滅了楚國。但這樣的晉國,卻不屬於晉國國君,而是基本被那些卿大夫世家瓜分了。

另外,最開始的時候,這些卿大夫世家,還是一起瓜分晉國宗室,彼此之間的利益比較一致。但隨着晉國宗室的土地越來越少,這些大世家之間,也開始出現競爭。爲了爭奪地盤,彼此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逐漸從單純的朝堂鬥爭,轉變爲實際意義上的戰爭。

就這樣,晉國卿大夫世家之間的內戰,開始了。

在瓜分晉國的盛宴當中,先後有十一個家族的人,擔任過晉國的高層執政者。而晉國的高層執政者,被稱之爲‘六卿’。而這十一個家族,分別是智氏、中行氏、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韓氏、魏氏、範氏、趙氏。

這十一家當中,狐氏、先氏、郤氏、胥氏這四家,早在卿大夫家族之間還沒撕破臉的時候,就已經逐漸消失了。狐氏是因爲執政期間,和趙氏分別支持不同的繼承人,而趙氏支持的那位最後登基了,所以狐氏就只能逃離晉國,自此從晉國消失。

先氏是因爲勾結戎狄,打算在晉國內部發動政變,而後政變被粉碎,不得不逃離晉國。郤氏是因爲在戰爭中立下大功,過於驕狂,然後被當時執政的欒家陷害,最後被清理掉了。而胥家則是因爲幫晉國國君滅了郤氏,然後又被欒家偷襲,從此退出了晉國高層。

在這四家消失的過程當中,晉國國君這一脈的力量,其實還比較強大。而這四家消失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國君覺得某一家過於強大,然後開始聯合其他世家去打壓,然後讓這一族消失。在這個階段,因爲晉國國君這一脈的實力比較強,所以還輪不到卿大夫世家之間,相互征戰。

而這個階段當中,最後的勝利者,便是欒家。而欒家消失的原因,就比較離譜了。據說當時欒家的家主,在晉國內部已經掌握了很大的權力,引起了其他家族的嫉妒。恰在此時,欒家家主的母親,和外人通姦,被欒家家主發現之後,反而誣告自己的兒子想謀反。

晉陽之戰時,佔據優勢的智家爲什麼被盟友反水? 第7張

就這樣,欒家家主被迫逃離晉國。離開晉國之後,這位欒家家主又不甘心,所以就去了齊國,打算聯合齊國,回晉國一起發動政變。在齊國的支持下,這位欒家家主最終回到了晉國,也確實成功發動了兵變。但結果,在晉國國君以及其他幾家的圍攻之下,這位欒家家主最後還是失敗了,就連齊國也順便吃了一個不小的敗仗。

欒氏家主失敗之後,欒家自然也就此出局。隨着欒家出局,晉國的頂級世家,還剩下智氏、中行氏、韓氏、魏氏、範氏、趙氏這六家。

到了這個時候,晉國內部的勢力劃分,已經逐漸定型。而且剩餘六大世家的實力,也已經強大到了一定程度,不再是晉國國君能夠輕易消滅的。更重要的是,就在欒家被滅四年之後,晉國和楚國簽訂了停戰協議。此後四十年時間裏,晉國對外戰爭基本停止。所以在接下來的四十年當中,原本晉國宗室和世家聯合對外的局面,開始轉變爲六大世家瓜分晉國宗室的局面。

因爲晉國最高層的執政席位,恰好是六個。所以接下來的四十年裏,基本上就是這六家各自佔一個席位。

在這六家當中,實力最強的其實是範家。在那四十年的和平歲月當中,範家從晉國宗室這一脈瓜分的地盤,也是最多的。四十年之後,因爲南方的吳國,已經被晉國徹底扶持了起來,而且把楚國削弱到一定程度。所以到了這個時候,晉國就撕毀了之前的和平協議,再次舉行諸侯會盟,一起去進攻楚國。

而在這場會盟當中,晉國這邊主持會盟的,並不是晉國國君,而是範家的家主。作爲晉國內部一個卿大夫家族的家主,卻能夠把持大權,主持諸侯會盟,聯合十幾個諸侯國一起滅楚。由此可見,當時的範家,到底有多強了。

而且,到了這個時候,因爲六卿家族已經過於強大。所以自此之後,晉國的內鬥,就開始從六卿世家聯手瓜分宗室,變成了六卿內部的互毆。

六卿家族當中,首先出手的,就是實力最強的範家。

當時恰好趙家內訌,主脈和分支因爲人口問題內訌。而範家的家主,當時和趙家的分支有親戚關係,所以就以此爲藉口,插手趙家的內鬥。非但如此。範家還拉上了和自己交好的中行家,一起圍攻趙家主脈。

晉陽之戰時,佔據優勢的智家爲什麼被盟友反水? 第8張

原本這只是趙家的內訌,但是隨着範家和中行家插手,性質就徹底變了。接下來,晉國國君這一脈,也開始出手,和範家中行家一起聯手圍攻趙家。但這場圍攻,卻引來了魏家和韓家幾家參戰,魏家和韓家一起聯手支持趙家。

於是,一場簡單的趙家內訌,就變成了晉國內部的整體內訌。而且,在這場內訌當中,晉國的所有大家族,幾乎都下場參戰了。

至於說爲什麼會演變成這個樣子,原因其實也不復雜,簡單來說,就是其他幾家本着脣亡齒寒的態度,怕範家做大之後,會徹底滅了其他幾家。當時的範家,聯合中行家之後,實力已經可以站到晉國的一半,完全有能力徹底滅掉其他幾家。這個局面,顯然是其他幾家不能容忍的。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範家的貪婪,徹底毀了範家。眼見自己勢大,範家竟然乾脆直接反叛,從國外拉上了鄭國,打算徹底獨霸晉國大權。

但這樣一來,原本國內的內訌,就變成了鄭國插手晉國內政。這樣的範家和中行家,顯然是無法得到晉國百姓的支持。所以最終,這兩家戰敗,範家和中行家也就此除名了。

至此,六卿只剩下了四家,也就是智家、韓家、魏家以及趙家。

在之前的混戰當中,這幾家的實力,其實都不算強。但晉國似乎有一個傳統,那就是一直喜歡挑個頭最大的打。所以之前的混戰當中,不管哪一家最大,都會被其他幾家聯手圍毆滅族。隨着範家和中行家消失,接下來的四家當中,個頭最大的,就要數智家了。

晉陽之戰時,佔據優勢的智家爲什麼被盟友反水? 第9張

而智家開始執政之後,倒也沒有像之前幾家那麼傻,不願意再做那個出頭的椽子。此後幾十年裏,智家一直謹小慎微,一直牢牢把持着晉國的最高執政大權。然後藉着晉國國君的名義,開始打壓其他三家。

如此,過了幾十年之後,智家徹底羽翼豐滿。所以當時的智家家主,就提出了一個新的理念,叫做強化宗室。具體來說,就是各家各自送一塊地方,還給國君,以此來強化國君的實力。但另外三家也不傻,顯然,三家交出地盤之後,名義上是歸國君所有,但智家家主作爲最高執政,肯定是實際控制這些地盤。如此一來,就等於是三家交出地盤,歸智家控制。

面對智家的逼迫,韓魏兩家先慫了,所以就交出了一部分地盤。而趙家則是堅決反對,所以智家就以此爲由,逼迫韓魏兩家,以此圍攻趙家。

這就是晉陽之戰,所有的歷史背景。

至於接下來開戰的過程,反倒是相對簡單了。面對三家的進攻,趙家自然是抵抗不住,只能回到晉陽老家堅守不出。而這三家則是趁勢圍困晉陽,把趙家徹底圍了起來。爲了攻破晉陽城,智家家主甚至還掘開了河堤,水淹晉陽。

如此,被圍困了一年之後,趙家終於扛不住了。晉陽雖然是趙家的老巢,糧食充足,城池堅固,但是也扛不住一年的圍城戰。所以到了這個時候,趙家家主就開始想辦法,去聯繫韓家和魏家的家主,用脣亡齒寒的道理來說服他們。

韓家和魏家的家主也不傻,知道趙家被滅了之後,下一個被滅的,肯定是自己。所以,兩家當即決定,和趙家聯手,背刺智家。在這之後,在一天深夜,趙家忽然指揮最後的精銳殺出,幹掉了防守大堤的智家人,然後掘開堤壩,反過來把智家的軍隊給淹了。與此同時,韓魏兩家則是指揮軍隊,從側面進攻。

在三家的圍攻之下,慌亂之中,智家幾乎沒能組織起什麼有效的抵抗,就被平推了。戰後,智家全族被誅殺殆盡,智家家主的頭顱,更是被那位趙家家主做成了酒杯。

這就是晉陽之戰的全部經過。

晉陽之戰時,佔據優勢的智家爲什麼被盟友反水? 第10張

在晉陽之戰當中,作爲晉國真正主人的晉國國君,基本上已經沒了任何發聲的機會。因爲到了這個時候,晉國國君已經被徹底架空了,根本沒人在乎他說什麼。而隨着晉陽之戰結束,韓趙魏三家成了新的執政者。三家之間,自然也不會真的團結一致,也想着要弄垮對方。但問題是,三角形一般都是最牢固的形狀。不管三家任何一家有異動,另外兩家都會聯手。所以,三家之間,誰也吃不掉誰。

既然誰也吃不掉誰,那就只能徹底聯手,繼續瓜分晉國嘍。

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晉國最後的一點領土,被三家徹底瓜分。而隨着三家徹底瓜分晉國,並且逼迫周天子,冊封自己做諸侯,歷史上的春秋時代,這一篇也就算是徹底翻過去了,自此之後,歷史進入了戰國時代。

回顧晉陽之戰的全部經過,我們不難發現:真正讓韓魏兩家背刺智家的原因,其實並不是趙家的說服力,而是這兩家早就想背刺智家了。因爲這兩家很清楚,一旦趙家被滅,自己肯定也撐不了多久。

歸根到底,這兩家會有這種想法,還是因爲之前上百年曆史當中,其他幾大世家的混戰和覆滅。在潛意識裏,韓魏兩家都明白,趙家被滅的結果是什麼,所以纔會聯手滅了智家。

以當時晉國的情況來說,智家最明智的選擇,其實並不是主動出擊,而是等其他幾家犯錯誤,然後找機會出手。只有這樣,或許才能避免被其他三家圍攻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