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董卓從洛陽撤向長安時,爲什麼曹操必須選擇追擊?

董卓從洛陽撤向長安時,爲什麼曹操必須選擇追擊?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董卓撤到長安,兩個原因讓曹操不得不孤軍深入冒死追擊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一、沒有地盤

十八路諸侯都是從各地趕來的,都是地方的大員,比如袁紹就是渤海太守,比如孫堅就是長沙太守,就連最不濟的劉備也是一個平原縣令。也就是這十七鎮諸侯都有自己的地盤,就是就地解散了也都有去處。

曹操不同,曹操是在朝廷做官的,曾爲了迷惑董卓,和董卓走得還很近。爲的就是找機會刺殺董卓。所以沒能像袁紹一樣,在地方當官。刺殺行動失敗後,他從洛陽逃到陳留,雖然得到了陳留大財主衛弘的資助,但是卻沒有朝廷的冊封。

他這支隊伍屬於名不正言不順,如果這時候和這些諸侯一樣,也這麼醉生夢死,事後他就沒有了去處,就是想示弱董卓,得到朝廷的封賞,也得證明你有能力有這個戰鬥力才行!但是聯軍從組織到打進洛陽,曹操並不顯眼。這讓朝廷該如何封官,弄不好剛組織的軍隊就得就地解散。

董卓從洛陽撤向長安時,爲什麼曹操必須選擇追擊?

所以別人可以不追,也有理由不追,曹操不行,他必須選擇追擊,並且來一場硬仗,來證明他有很強的戰鬥力。事實上他的計劃是成功的,雖然中了徐榮的埋伏,損失慘重,自己也險些被俘虜。但也讓天下看到了他的決心和戰鬥力。這是他的一道護身符,能保證聯盟解散後,他不會被董卓清算。在後來剿滅兗州的黃巾軍時,朝廷想到了他,可以說這次展示拳頭起了作用!證明不了戰鬥力誰會想起你?

二、曹操本人的最初理想

三國中對曹操有個很經典的評價:“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

曹操晚年在銅雀臺說過這樣的話:“專欲爲國家討賊立功,圖死後得題墓道曰:‘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平生願足矣。”

董卓從洛陽撤向長安時,爲什麼曹操必須選擇追擊? 第2張

意思就是說曹操最初是想做個忠臣的,爲國家做一些事,死後留下一個好名聲這就足夠了。所以纔會有了曹操最初的一系列的報國之舉,比如爲朝廷討伐黃巾,比如做官時公正無私心,比如刺殺董卓,比如這次發檄文號召天下諸侯共同討逆等等。

而且爲了維護聯盟的平衡和團結,他推薦聲望更大的袁紹做盟主,而且儘量的維護各方的平衡。最初一些好搶奪的功勞都讓了出來。但是到頭來,卻是衆諸侯畏縮不前,各懷心思。

曹操不能和他們同流合污,他是有理想的,所以很氣憤地說了一句“豎子不足與謀!”自己帶着一萬兵馬前去追擊。

董卓從洛陽撤向長安時,爲什麼曹操必須選擇追擊? 第3張

作爲三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曹操不可能不知道此去的危險性。但是他必須這麼做,因爲他需要向天下證明,組織這次聯盟並非是因爲私慾。他要區別於這些碌碌無爲的諸侯。

雖然最後幾乎是全軍覆沒,本人也險些喪命,但是他付出的代價也有了豐厚的回報。

至少在招攬人才上有了很大的成效。在最初舉起討賊大旗的時候,並沒有多少人來投奔,除了自己的親戚曹仁、曹洪兄弟,夏侯惇、夏侯淵兄弟,外姓人才只有樂進和李典。謀士方面幾乎是一個也沒有。

但是這件事情之後,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曹操很快地招攬了大批的人才,其中就有三個最重要的謀士荀彧、郭嘉和程昱。

這三個人分別能在前方出謀劃策,在後方組織錢糧、坐鎮老巢,可以說在曹操爭霸的過程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瞭解三國曆史的人都知道,郭嘉、荀彧最初是投靠袁紹的,後來發覺袁紹不是明主,這才輾轉投奔了曹操。

這些頂級謀士爲什麼最終會選擇曹操?這次追擊董卓給是給他加了分的。如果說發檄文組織各地諸侯討伐董卓能得50分的話,那麼追擊董卓,至少能給他加上了30分。這30分讓曹操進入了優秀的行列,讓衆多想爲朝廷做點事情的謀士和武將們紛紛來投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