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清朝後宮妃子走路爲什麼要用宮女扶着 腳下的鞋子纔是罪魁禍首

清朝後宮妃子走路爲什麼要用宮女扶着 腳下的鞋子纔是罪魁禍首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清朝後妃走路時,爲何要宮女扶着胳膊?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經常看清宮影視劇的朋友不難發現,清朝後妃在走路時,往往需要宮女或太監攙扶。對於古代的達官貴族而言,出行以他人攙扶,主要是爲了彰顯身份地位,而對於清宮后妃而言,這個卻不是主要原因,她們之所以要人攙扶,主要與所穿的鞋有關。

清朝後宮妃子走路爲什麼要用宮女扶着 腳下的鞋子纔是罪魁禍首

古代富貴人家出行,身邊僕從隨行原本也是常事,例如溥儀便曾回憶說,“如果是坐轎,兩邊各有一名御前小太監扶着轎杆隨行,以便隨時照料應呼;如果是步行,就由他們攙扶而行”。清朝入主中原後,隨着滿人地位的提升,這種做法自然也就普遍了。而除此之外,后妃們所穿的鞋子,應該也是重要原因。

仔細回顧清宮影視劇和晚清照片便不難發現,清宮后妃所穿的鞋乃是一種下窄上寬、形制奇特的鞋子。這種特殊的“高底鞋”,因其形似花盆底部,因此也稱“花盆底鞋”,又因外形和落地印痕皆似馬蹄,故又稱“馬蹄底鞋”,乃是清朝滿族貴族婦女所穿的一種鞋子。

關於這種特殊鞋子的起源,目前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是入關前滿族較爲貧困,婦女需要經常上山採集野果、蘑菇等,由於山高林密,常有露水打溼褲腳,再加上山林間毒蛇蟲蟻較多,婦女們爲了防止褲腳被打溼和被毒蛇蚊蟲叮咬,常常會在鞋底綁縛木塊,用以墊高鞋子,後來便發展爲了製作精巧且美觀的高底鞋。

二是源於一則傳奇故事, 相傳早年在牡丹江地區有個以養馬聞名的部落,部落首領有個女兒叫多羅甘珠,後來敵人攻佔了該部落的阿克頓城,多羅甘珠的父親也被害死。爲了報仇,多羅甘珠帶着族人意圖奪回城池,由於阿克頓城三面緊貼水塘,而唯一的通道又被敵人重兵把守。於是,多羅甘珠便命族人學着白鶴的樣子,在鞋上綁上樹杈子,率領族人趟過池塘,最終成功突襲奪回城池。爲了紀念這種高腳木鞋的功勞,於是滿族婦女們便穿上了這種鞋,並世代相傳。

清朝後宮妃子走路爲什麼要用宮女扶着 腳下的鞋子纔是罪魁禍首 第2張

不論這種鞋的起源到底如何,這種滿族特有的鞋子,在其入關之後不僅得以繼續在滿族流行,甚至一度還有擴大趨勢。當然,入關以後由於滿族地位的提高,這種花盆底鞋的製作卻是越來越精良了。

根據現有記載來看,這種“花盆底鞋”鞋底通常高5至10釐米,高者可達14至16釐米,最高的則高達25釐米。以木根鑲在鞋底中央,整個木根用白細布包裹,外裱白綾或塗白粉,俗稱“粉底”,上面或繡或繪有圖案進行裝飾。木根之上便是普通的鞋子,通常以綢緞爲面料,上繡五彩圖案,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

清朝後宮妃子走路爲什麼要用宮女扶着 腳下的鞋子纔是罪魁禍首 第3張

這種花盆底鞋之所以會流傳下來,甚至一度得以流行,除了其原本的特殊意義之外,應該還有以下幾點原因:

1.掩蓋大腳。自元明以來,民間便普遍流行所謂的“三寸金蓮”,審美上也以小腳爲美,因此漢族女子大多從小開始裹腳。清朝統治者雖然亦鼓勵這種行爲,但滿族女子卻不在此列,仍然保持着“大腳”的習慣。而如果穿着這種“花盆底鞋”,別人便只能看到鞋底,從而將大腳藏起來,也算是一種遮醜的方式。

2.愛美心理。不知道是遺傳問題還是經常勞動的關係,滿族女子大多比漢族“粗壯”一些,而穿上這種“花盆底鞋”,便有點類似於如今的高跟鞋,會使得女性身高看起來更高挑一些,更能彰顯出女性的婀娜多姿,這自然是符合女性愛美心理的。

3.衣着影響。滿族女子多穿旗袍,而古代女性腳部乃是個極爲敏感的部位,爲了避免腳的外露,因此旗裝下襬普遍較長,如果要全部遮住腳,未免會導致下襬拖地。而穿着這種“花盆底鞋”,既可以避免旗袍拖地,又不至於暴露雙腳。

清朝後宮妃子走路爲什麼要用宮女扶着 腳下的鞋子纔是罪魁禍首 第4張

雖然沒有嘗試過這種鞋子,但僅從其外觀來看,穿上之後走路必然不穩,爲了防止摔倒,往往只能邁着小步小心前行,可是即便如此,如果身旁沒有他人攙扶,恐怕摔倒也是常有的事。

如上所述,後宮妃嬪之所以行走需要他人攙扶,除了彰顯身份地位之外,更爲重要的是她們所穿的鞋,由於清宮后妃們都穿着這種“花盆底鞋”,便註定了她們需要借用外力來維持身體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