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宋朝建立後面臨兩大急需解決的難題,趙匡胤是如何解決的?

宋朝建立後面臨兩大急需解決的難題,趙匡胤是如何解決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趙匡胤,即宋太祖,小名香孩兒,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政治家、戰略家,宋朝開國皇帝,在位共16年。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通過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加強中央集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建立一個新的封建王朝-大宋,雖然大宋被世人所認同,把他與秦漢唐等大一統王朝並列在一起,但是宋朝終其300多年都沒有實現大一統。

不僅沒有做到前朝一般一統天下,還被少數民族政權給逼得偏安一隅,讓大宋王朝的歷史分成北宋和南宋,如此一看,宋朝好像沒有什麼值得稱道之處!

那作爲大宋王朝的開國帝王趙匡胤是否做過歷史性的功績?今天就來談論一下趙匡胤解決宋初兩大問題的歷史功績!

宋朝建立後面臨兩大急需解決的難題,趙匡胤是如何解決的?

趙匡胤建國後所面臨的兩大急需解決的難題

1,如何統一的問題

公元960年,趙匡胤帶領手下建立大宋王朝,雖然趙匡胤是確立了自己的政權,但是自己就是一個割據勢力,與趙匡胤同時並存的割據勢力至少還有5個以上。

因此從實實際情況來看,五代十國的亂象在當時還沒有真正結束,不僅沒結束而且還是亂成一鍋粥。

例如在趙匡胤統治的區域之南有南唐、吳越政權以及南漢、西南的後蜀,還有什麼荊南、北漢,甚至在湖南、福建等地還有獨立的軍閥勢力,以及西北還有党項族,即後來的西夏國,更重要的是在北邊還有一個強大的遼國。

面對如此危險又混亂的局面,趙匡胤首先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否則大宋談論什麼其他事情都是吹噓,顯得沒有任何意義。

2,如何避免藩鎮割據

五代十國之前的盛世大唐最後就是因爲藩鎮割據而走向滅亡,接着趙匡胤親身經歷着五代十國各種割據勢力帶來的痛苦和紛爭,因此趙匡胤比誰都能體會割據勢力的危害,所以非常想解決這個問題,避免自己宋朝後世的皇帝也陷入這個困境。

雖然宋朝前期先後滅掉湖南的武平節度使周行逢、南唐、後蜀等諸多割據勢力,但是這些只是用武力把外部的勢力消滅,並不能做到有效避免宋朝內部在後世出現類似問題,因而如何找到行之有效的防止措施,是趙匡胤必須要面對的第二個問題。

宋朝建立後面臨兩大急需解決的難題,趙匡胤是如何解決的? 第2張

趙匡胤解決宋初兩大問題的歷史功績

1,先易後難的方案解決統一問題

趙匡胤在建立宋朝之後,開始考慮應該用什麼樣的戰略去統一,經過思量之後,恰好湖南地區的割據勢力掌控者周行逢病逝,給了趙匡胤的機會,於是在公元962年趁機拿下此地,由此開啓了趙匡胤“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

在公元963年完全拿下荊楚之地,完全有了先南後北的基礎,於是繼續發動進攻,在之後的時間裏,先後滅掉南部地區的所有政權,最後趙匡胤在平定南方轉頭來滅北漢時,半途中突然病逝,導致這個策略暫時擱置。

直到宋太宗趙光義穩固自己皇位之後,纔再次啓動先南後北的策略,滅掉了北漢,並向遼國發起了進攻。

趙匡胤的先南後北其實就是先易後難,雖說沒有如果,但是若趙匡胤真的先北後南,恐怕宋朝政權很快就會被淹沒,因此宋太祖的先易後難的策略對宋朝統一起到關鍵性的作用,爲宋朝歷史立下無法磨滅的功績。

2,趙匡胤防止割據勢力的具體措施

趙匡胤在建國登基的第二年就因爲防止割據勢力產生的問題諮詢宰相趙普,趙匡胤說他當皇帝以來,一直沒有睡過安穩覺,說擔心突然被奪去皇權,問趙普如何做才能做到高效的中央集權?趙普就說:惟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然後趙匡胤就聽從了他的建議照辦了。

首先是奪權,而奪權的具體措施則是分化權力,例如宰相一分爲三,還有副宰相等各種分化宰相大權的高官;

例如在地方的州府衙門則是設立知州之外還有一個通判,這個通判的政治地位與知州平等,甚至可以直接插手知州的工作,因爲通判是直接由宋朝中央委派下來監督知州的,所以讓人在地方也無法營造一言堂,避免地方做大;

宋朝建立後面臨兩大急需解決的難題,趙匡胤是如何解決的? 第3張

例如在軍隊序列方面把各地節度使的權力收回中央,也沒有權力再管制地方,地方直接聽命於朝廷中央;

同時由樞密院開始掌管兵籍和虎符,擁有發兵的權力,但是沒有統兵之權,而三衙則擁有統兵的權力,然後兩者相互牽制,形成了宋朝的軍事領導體制;

並且地方的駐軍將領時常更換,形成“士兵不知道將軍、將軍無法命令士兵”的尷尬局面,但是隻要對宋朝中央集權有效果就行,所以“杯酒釋兵權”才能成爲現實。

其次,制其錢穀,此話是說要把錢糧賦稅的管理權收回中央,在之前的割據勢力之所以誕生,則是因爲一的節度使掌控行政、財政、軍事等大權,所以才能誕生藩鎮割據。

其三,收精兵,就是指把地方駐軍中的精兵通通調遣至中央成爲禁軍,這是趙匡胤在乾德三年八月(公元965年)下旨,要求天下長吏擇本道兵驍勇者,籍其名送都下,以補禁旅之缺;

當各地精兵被抽調後,地方軍隊剩下的爲“廂軍”,沒有什麼戰鬥力。這樣一來,從中央到地方,從文官到武將,無論擔任何職都無法做到一手遮天,因此趙匡胤的這個做法消滅了藩鎮割據的隱患。

爲什麼選擇“先南後北”

首先是因爲宋朝是當時實力最強的割據政權,不管是從人口數量上,還是從地域面積上,即宋朝的綜合實力都是強於南方其他所有割據勢力,既然自己是最強的,當然要找弱地去戰鬥,即使是以慢慢蠶食也應該選擇南方各部,因爲這些勢力很多在宋朝面前都是烏合之衆,所以先滅南方。

其次,南方所有勢力被拿下之後,可以獲得很大的疆域面積和大量人口,這些都是宋朝圖謀更大目標所需要的實力基礎,依靠這些人口和地盤能讓宋朝有足夠的底蘊去發展和壯大自身。

宋朝建立後面臨兩大急需解決的難題,趙匡胤是如何解決的? 第4張

其三,周世宗柴榮曾經也是推行“先南向北”的策略,趙匡胤和他的大臣們基本上都是柴榮的班底,趙匡胤在躊躇不定之時,問了三個大臣,分別是魏仁浦、張永德、趙普,而前兩位是柴榮在世時的嫡系,因而他們的想法與柴榮一致,所以最終確定是“先南後北”。

其四,是因爲北邊只有一個割據勢力-北漢,而這個勢力實際上是北邊遼國的傀儡政權,如果趙匡胤選擇先北後南,在向北漢進軍時會很快面臨遼國契丹的軍隊,這樣的局面是剛剛建立的大宋王朝所不願意也不敢面對的,因此最佳的方案就是先南後北。

趙匡胤兩大歷史功績被後世子孫給破壞了

其實這兩個歷史功績的現實意義包括很多方面,但是最大的現實意義就是讓宋朝的百姓可以脫離五代十國的亂世。

因爲趙匡胤的“先南後北”和“中央集權”都是讓地方沒有威脅中央王權的實力,如此一來,就很難再發生戰亂,百姓們可以過上相對安寧的生活。

雖然這兩個措施讓宋朝前期發展得很不錯,甚至有實力威脅遼國,但是趙匡胤之後的皇帝們只想着坐享其成,沒有絲毫進取或改革之心,即使在宋神宗時期的王安石改革也是治標不治本。

趙匡胤作爲開國君主他所做的這兩項措施在當時絕對是利大於弊,畢竟趙匡胤的分權和集權是吸取前朝教訓所做的革新,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任何一項制度都要與時俱進,不可能一勞永逸。

而趙匡胤之後的皇帝絲毫沒有去效仿太祖皇帝,而是“愚忠”的堅持祖制,幹看着好的制度成爲腐朽的源泉,不敢做“刮骨療傷”之舉,更沒有魄力去打破陳規,最終趙匡胤的兩大歷史功績被後世子孫變成危害宋朝的禍端。

綜上所述,趙匡胤作爲開國君主,也許能力沒有達到千古一帝的水平,但是也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數一數二的一代傳奇君王,他所建立的宋朝和他自己在世時所做的各種政策措施對宋朝前期的發展有着重大的幫助。

趙光義在繼承皇位之後,站在趙匡胤的肩膀上與遼國也是殺的你來我往,雖然輸多勝少,但是遼國也沒有滅掉宋朝的實力,這些都是建立在趙匡胤活着時爲北宋留下的實力和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