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秦國當初被六國鄙視 秦國最後爲什麼能統一六國

秦國當初被六國鄙視 秦國最後爲什麼能統一六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秦國統一天下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大秦帝國爲什麼能統一六國?被六國鄙視的秦國爲何能最後勝出?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一統天下,爲了彰顯自己前無古人的功績,秦王嬴政爲自己創造了一個新的頭銜——始皇帝。

自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晉”開始,中國歷史進入戰國時代。在隨後的232年之中,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互相征伐,戰火幾乎沒有間斷過。那麼,最後勝出的爲什麼是秦國?爲什麼是被中原霸主鄙視的“戎狄”秦國?爲什麼是偏居西北、遠離中原的秦國呢?

秦國當初被六國鄙視 秦國最後爲什麼能統一六國

1、天時

東周時期,周天子實力衰弱,掌控地方的能力降低,於是諸侯紛紛崛起,先是“春秋五霸”,然後是“戰國七雄”,周王室逐漸成爲徒有虛名的“牌位”。戰國時期,雖然七個諸侯國實力有差別,但是總的來說差別不是特別的大,任何一個諸侯都沒有滅掉另一個國家的實力。從某種意義來講,一統天下的機遇對戰國七雄是平等的,就看哪家能抓住機遇,更好地順應那個時代。

2、地理

“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東有關、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衆,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稱帝而治。”這段文字是《史記.蘇秦列傳》對秦國地理的描寫。“四塞”指秦國東面的函谷關、西面的散關,南面的武關,北面的蕭關。據守“四塞”,加之高於中原諸國的海拔優勢(處在我國地理的第二階梯),秦國易守難攻。在整個戰國時代,中原諸國多次聯合攻擊秦國,函谷關只被攻陷過一次,並且歷時三年,耗資巨大才得逞。

在秦國的中央,是被稱爲“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平原,它是由渭河、涇河、洛河沖積而成的平原,土地肥沃,即便是在現如今,也是陝西省的大糧倉。公元前316年,秦國奪取“民殷國富”的巴、蜀,在獲得“天府之國”四川的同時,也佔據了長江上游的有利位置,改變了對楚國的戰略態勢。有了糧倉就有了糧食,有了糧食就有了人口,進而就可以有更多的兵源。

《荀子.強國篇》中稱函谷關爲“松柏之塞”,可見當時函谷關森林植被之茂密,荀子也評價秦國“山林川穀美,天材之利多”。從春秋到西漢初期,陝西甘肅等地還有廣闊的森林,據記載,當時的人們不用磚石,而是用木板建造房屋。除了森林資源,西北的畜牧業也比較發達。而秦國境內的多條山脈,礦藏十分豐富,如玉石、丹砂、銅、鐵。關中平原地區曾出土大量的鐵製生產工具,而出產銅的山脈有5條之多。銅鐵都是冷兵器時代重要的戰略物資。

這就是地利

秦國當初被六國鄙視 秦國最後爲什麼能統一六國 第2張

3、人和

熟悉春秋戰國歷史的人知道,秦國曆史中很多有名的大臣都不是秦國人,例如秦國早期輔佐秦穆公成就霸業的由余(晉國人)、百里奚(虞國大夫)、蹇叔(宋國)、丕豹(晉國人),後來主導秦王變法的商鞅(魏國人),輔佐秦王的張義(魏國人)、範睢(魏國人)、呂不韋(衛國人)、李斯(楚國人)、魏章(魏國人)、蒙驁(齊國人),這些人或文臣,或爲武將,都爲秦國立下了不世之功勳。自秦穆公到秦始皇統一六國,秦軍對外戰爭130餘次,除去國君親自帶隊出征外,留下統帥姓名的80次,其中56次由客卿爲主將;從秦惠文王四年秦國設立丞相一職開始,一直到秦國滅亡,一百餘年裏有24人出任丞相,其中16人爲客卿,可見秦國網絡人才之盛。

六國那麼多人才都跑去秦國效力,是不是六國不延攬人才呢?不是,他們也招攬人才,例如齊國曾主辦“稷下之學”,培養了76名才俊;著名陰陽家鄒衍蒞臨魏國,魏惠王親自到郊外迎接,到了趙國,平原君親自爲他側行撇席,到了燕國,燕王爲他建房子。趙孝成王遇到著名的虞卿,送上“黃金百鎰,白壁一雙”,賜上卿爵位。除此之外,“戰國四公子”的門客也是各有千人。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六國得到人才卻不能利用人才,或者說屈尊延攬人才是爲了彰顯自己的德行,不是爲了他們爲國家出力。人才在六國沒有發揮的空間,六國貴族也不願意將權力分與這些人才。

反觀秦國,只要是人才,就讓你才盡其用。一次對話,一封書簡,只要能打動秦王,秦王從不吝嗇封賞。與六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秦國爲了延攬人才,敢於承諾和兌現分土,就是賞賜封地,商鞅、張義、呂不韋都曾得到封地,這是何等的氣魄,何等的求才若渴,難怪六國人才都跑去秦國求發展。

更爲關鍵的是,秦國連續六代君主都沒有犯過大錯,都積極進取,這就是《過秦論》中所說的“奮六世之餘烈”,爲秦始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人們都說秦始皇殘暴,但是我們卻找不到他殘殺功臣的記載。

這就是人和。

人言得天時、佔地利、聚人和者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