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在關羽兵敗身死之後,諸葛亮的表現究竟是怎麼樣的?

在關羽兵敗身死之後,諸葛亮的表現究竟是怎麼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8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諸葛亮和關羽之間的關係融洽嗎,爲何他對關羽和荊州事務不聞不問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關羽兵敗身死之後,諸葛亮的表現,在歷史上沒有記載。沒有發現諸葛亮對關羽的死幸災樂禍,但是也沒有發現諸葛亮對關羽有什麼惋惜地表示。但是,從歷史上記載的一些方面來看,能夠感覺出這一切有一些不對頭的地方。這些不對頭的地方也許揭示了事實的真相。

在關羽兵敗身死之後,諸葛亮的表現究竟是怎麼樣的?

諸葛亮作爲一位政治家,是有城府的。他爲了自己的事業,能夠對一些反對他的人和事包容。比如說對法正,他就可以容忍法正的飛揚跋扈。對於魏延,他要用魏延的軍事能力,就對魏延的冷嘲熱諷視而不見。

但是,人都是有逆鱗的,諸葛亮也是一樣。一旦觸碰諸葛亮的底線,諸葛亮是毫不留情的。比如說,在夷陵之戰後,漢嘉太守黃元就發動了叛亂。這人是忠於劉備的,他發動叛亂的原因只是和諸葛亮有矛盾。他聽說劉備病危,怕將來諸葛亮掌權後報復自己,就起兵造反以自保。由此一件事就可見諸葛亮的做事風格。

凡是和諸葛亮作對的都沒有好下場。不管你的官職高低,能力大小。像是劉封,李嚴,魏延這些人,都沒有什麼好下場。這是諸葛亮法家的風格,無可厚非。

而關羽和諸葛亮的關係,也好不到哪裏去。關羽在歷史上記載,驕而自矜,善待士卒而驕於士大夫。而諸葛亮就是士大夫的代表,關羽對他當然沒有好臉。再加上雙方的理念也不盡相同,關羽熟讀《春秋》,是儒家思想的信徒,而諸葛亮則是法家的代表,兩人的思想多有矛盾。

最讓關羽不能容忍的是,劉備原本也是儒家的弟子。在劉備的前半生,雖然顛沛流離,但是依然以儒家思想爲指導,以“仁義忠義”爲號召。可是,就在招來了諸葛亮,劉備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劉備拋棄了他過去的做法,轉而採用急功近利的法家作風。

在關羽兵敗身死之後,諸葛亮的表現究竟是怎麼樣的? 第2張

雖然劉備在短時間裏,勢力達到了頂峯,可是也埋下了無盡的隱患。丟掉了信義,使得東吳和劉備最終反目爲仇。在治理蜀中時,也激化了無數的矛盾。從劉備過去思賢若渴的口中說出了“芝蘭生庭不可不除”的惡毒話語。

而過去曾在大儒盧植門下學習的劉備,臨死前居然遺言讓劉禪向諸葛亮學習法家經典《商君書》。爲了事業急功近利到這種地步,竟然捨棄了半生的信仰,捨棄了漢室幾百年的傳統,這是何等的諷刺。

在劉備剛開始轉變的時候,關羽就覺察出來了。他和張飛一起勸諫過劉備,可劉備以“如魚得水”爲由拒絕了關羽。關羽只能看着劉備轉變,但是,他把這筆賬記在了諸葛亮的身上。自然對他沒有什麼好臉色。

諸葛亮對這些當然心知肚明。諸葛亮爲了蜀漢的事業,對關羽也採取了包容的態度。在《隆中對》中還專門給關羽保留了一個重要的位置。讓他率領荊州的軍隊向宛洛進軍。這雖然給關羽吃了定心丸,可也造成了關羽之死和荊州的丟失。

諸葛亮在劉備事業發展的時候,就開始爲以後做規劃了。隨着西川和漢中的獲得,劉備也終於有了一塊穩固的根據地。劉備和諸葛亮也開始將基業從荊州向蜀中轉移。離開荊州到蜀中執政,當然是諸葛亮求之不得的。隨着蜀中的建設,劉備更加離不開諸葛亮,對荊州的事務也就逐漸冷淡了。

在關羽兵敗身死之後,諸葛亮的表現究竟是怎麼樣的? 第3張

在關羽出兵襄樊的時候,蜀中對荊州顯示了不應有的冷淡。在襄樊前線打得如火如荼的時候,蜀中正在徵發大批民夫進行基礎建設。在蜀中同時進行建設的工程就有四百多處,而關羽卻得不到一兵一卒,一粒糧草的援助。到最後,關羽雖然取得水淹七軍的勝利,卻連劉封孟達的增援都得不到。最後,關羽在曹操和孫權的夾擊下,兵敗身亡。

蜀中的冷淡,對荊州的不管不問,是關羽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我們聯想到諸葛亮對劉備的影響,聯繫到關羽的預感,就能夠明白些什麼。

關羽出兵前就有不好的預感,他向關平說了自己的噩夢。他夢見有頭豬咬他的腳,說自己預感今年前途不妙。這個“豬”十分奇怪,我們知道,夢是現實的反映。那麼,誰是這頭要害關羽的“豬”呢?仰或名字中帶“豬”字呢?這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荊州的失敗,給劉備帶來了刻骨銘心的痛苦。他在事後,不顧諸葛亮、趙雲的勸諫,執意發動夷陵之戰,就是爲了給關羽報仇,彌補自己心中的虧欠。

可蜀中的人物並不是和劉備一致的觀點。在諸葛亮執政期間,包括關羽在內的老將們都沒有得到諡號。直到諸葛亮死去,劉禪纔給他們加了諡號。可是,諸葛亮的繼承人們,給關羽的諡號是壯繆侯,這是個惡諡。繆的意思是名與實爽,傷人蔽賢。試問關羽一生,有什麼名不副實的地方?至於說傷人蔽賢,他又得罪了哪些賢人?這一切盡在不言中。

結語:

對於關羽的死,諸葛亮不會幸災樂禍,但他也不會傷心欲絕。關羽的死,對他來說,只是《隆中對》遭受的挫折。他的全部心思在於如何繼續努力,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沒有精力和時間去理會其他的問題。

關羽和諸葛亮的矛盾,在表面上看是關羽的性格問題。實質上,是雙方的思想理念的衝突問題。關羽崇尚儒家,他對以法家思想治國理政的諸葛亮,當然有着不滿。尤其是由於諸葛亮的灌輸,劉備的思想也發生了轉變。這更是關羽不能容忍的。這纔是雙方的矛盾根源所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