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春秋戰國時期,魏國都誕生過哪些人才?

春秋戰國時期,魏國都誕生過哪些人才?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國,周朝的周王族諸侯國之一,也是戰國七雄之一。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春秋》裏有一句話叫做“唯楚有才,唯晉是用”。也就是說,楚國是個出人才的地方,但是由於當地的貴族政治色彩太過濃厚,以至於人才都跑到了老對手晉國這邊,那是因爲當時的晉國用人主要看本事。

春秋戰國時期,魏國都誕生過哪些人才?

歷史的車輪來到了戰國時期,無獨有偶,同樣的事情發生了,“唯魏有才,唯秦用之”。秦國的丞相,商鞅、張儀、范雎、公孫衍、呂不韋、尉繚子,不都是從魏國輸送過去的嗎?

這些人可都是治國安邦的高材生,哪怕用了一個,魏國在戰國時期都能夠大放異彩。

可是戰國時期,自從魏國霸權衰落之後,國內就再也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人才,唯一一個在歷史上有一點影響的信陵君,他還是根正苗紅的皇族子弟出身。

可當初魏文侯時期,李悝、翟璜、吳起、樂羊、子夏、田子方這些良臣名將可都是外來人才啊,而且魏國是戰國七雄第一個大規模引入外來人才的國家,作爲吃螃蟹的第一人,怎麼就變成人才輸出國了?

士人的崛起

春秋戰國之交,由於鐵器技術突破,以及竹簡的傳播,社會上誕生了一個新的階層——士人。如果要用階級分析理論對他們進行劃分的話,那麼他們應該是屬於小地主階級。家裏頭有點錢,讀得起書,但是家裏頭沒有背景,跟那些傳承了上千年的貴族階級比起來,根本就不夠看的。

但是這些人的出現給了社會變革新的希望。一個國家能否實現強大,往往都有一個共同的硬性標準,那就是他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實現中央集權。

如何才能夠實現中央集權,那就是國王意志的延伸,他要掌控某個地方總得需要人幫他吧,這個人總得是讀書人吧,他想要做成某件事情也需要人去做,事情越多越龐大需要的人才就越多。

但是在春秋時代,人才往往就是貴族,可是這些人的利益跟國王的利益往往都是衝突的。他們有錢有人有地盤,對國王沒有太大依賴,如果哪一天他看你不爽,完全可以直接關起門過日子。

只有士人才會強烈依賴皇權,也就是說誰能夠獲得這個階級的力量,誰就能拔得頭籌。魏國之所以能夠成爲戰國初期的世界霸主,就是因爲他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昏君當道

春秋戰國時期,魏國都誕生過哪些人才? 第2張

可是當國君的位置到了魏武侯手上時,貴族政治出現了回潮。就是因爲經過了他爹魏文侯五十多年的勵精圖治,魏國已經成爲了當時天下間最爲富庶強大的國家,當你的公司資源貧乏的時候人才的重要性就會顯得尤其重要。

可一旦當它發展成爲膀大腰圓的大財團後,很多技術性的問題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因爲只要願意花錢,哪怕是頭豬都能夠砸成絕世高手。

在資治通鑑裏記載了這麼兩個有關於魏武侯魏擊的故事:

史記:子擊出,遭田子方於道,下車伏謁。子方不爲禮。

子擊怒,謂子方曰:“富貴者驕人乎?貧賤者驕人乎?”

子方曰:“亦貧賤者驕人耳,富貴者安敢驕人?國君而驕人則失其國,大夫而驕人則失其家。失其國者未聞有以國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聞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貧賤者,言不用,行不合,則納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貧賤哉!”

子擊乃謝之。

從上面的這段對話完全可以看得出來,魏武侯這個人身體進入戰國,腦子還在春秋時代,滿腦子還是那些尊卑貴賤,根本就沒有意識到時代變了,壓根就沒有明白士人的重要性。

再後來他又跟吳起一起在黃河裏頭遊玩,看到了山河形勝不禁發出了感慨:壯哉山河險勝,這是魏國的寶貝啊!

作爲一國之君,一言一行都是政策的風向標,無論他說這句話是有心還是無意,都暴露出了一個問題:他把魏國強大的原因歸功於的地理,而不是人才。

吳起一看,你這是要把我們的功勞淡化,馬上回懟一句:在德不在險,夏桀商紂的地形難道不好嗎,他們現在在哪裏呢?你要是真的這麼想,那麼以後我們這條船上的人都會成爲你的敵人。

奸臣弄權

春秋戰國時期,魏國都誕生過哪些人才? 第3張

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就連國家領導者魏武侯的思想都有問題,他手底下到底都是一些什麼人,就可想而知了。在魏武侯時代,最經典的職場達人是公叔痤,一聽這個名字就知道鐵定是魏國王族出身。

在歷史書上,這個人出場的戲份不多,他最主要的戰績就是“拳打吳起,腳踩商鞅”。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他在商鞅事件裏頭,是如何既當又立的。

史記: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賢,未及進。會病,魏惠王往問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諱,將奈社稷何?”

公叔曰:“痤之中庶子衛鞅,年雖少,有奇才,願君舉國而聽之!”王嘿然。

公叔曰:“君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王許諾而去。

公叔召鞅謝曰:“吾先君而後臣,故先爲君謀,後以告子。子必速行矣!”

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殺臣乎?”卒不去。

王出,謂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衛鞅也,既又勸寡人殺之,豈不悖哉!

你要是不認真想想,乍一看上面這段句子還以爲公叔丞相忠心爲國舉賢任能,臨終託孤,慧眼識英才,商鞅的成就我們後來都知道嘛!都怪魏惠王昏庸,怎麼沒聽進去逆耳忠言呢?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知其賢,未及進。

他跟商鞅認識不是一天兩天,商鞅長期在他的身邊擔任丞相祕書中庶子,這麼關鍵而親近的職位,需要事先長時間考察,長時間磨合才能確定大家是否合得來,三觀是否匹配。

也就是說,如果他願意的話,有一大把的時間把商鞅舉薦上去,看看鄒忌、張儀、吳起這些人,只要面試過關,馬上就是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根本就用不了多長時間。

所以“未及進”只是一個藉口,至於他把商鞅留在身邊雪藏,那也是不安好心,因爲這樣的人才不留在眼皮底下24小時監控,萬一他走別人的門路不就麻煩了。

那他臨終之前爲什麼要把商鞅舉薦呢?

春秋戰國時期,魏國都誕生過哪些人才? 第4張

那一年是公元前361年,就在幾個月前秦魏兩國發生了石門大戰,作爲統帥的公叔丞相被活捉了,剛贖回來就病了,也就是說他已經失勢了。

魏王過來探病,只不過就是來走個過程,要知道在封建社會,君王來你家探病可不是今天的領導關心下屬,過來遞個水果籃子,而是催你去死,你不死也得死啊!

公叔丞相倒下太突然,以至於對身後的人事關係根本就沒有來得及佈局,也只能夠死馬當活馬醫了。魏國朝廷是什麼風氣他不知道嗎?魏惠王是他從小看着長大的,什麼人他不知道嗎?

他這麼說主要是爲了自己的身後之名,以後商鞅發達了,所有人都知道他曾經雪藏過這麼一個大天才,都會罵他妒賢嫉能。可是有了這臨終託孤的把戲,以後所有的黑鍋都會落到魏王的頭上,還會落一個先見之明。

二十年後魏惠王還咬牙切齒:當初怎麼就沒聽老公叔的話殺了商鞅。

對於商鞅,他也釋放出了善意,魏國老丞相臨終託孤這比什麼廣告都來得好吧,以後商鞅非但不能夠記恨他雪藏自己,還得感恩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