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站在劉備的角度來看,爲什麼攻打東吳對蜀漢比較有利?

站在劉備的角度來看,爲什麼攻打東吳對蜀漢比較有利?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劉備的伐吳之戰應該採取什麼戰略和戰術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建安二十四年,是讓劉備悲喜交加的一年。這一年,劉備終於在漢中之戰打敗了曹操,取得了漢中,並且進位自立爲漢中王。可是這一年,關羽從荊州出兵討伐襄樊,在取得水淹七軍的勝利後,被東吳偷襲後方,奪取了荊州,關羽也在突圍時被東吳擒殺。

站在劉備的角度來看,爲什麼攻打東吳對蜀漢比較有利?

一、夷陵之戰前劉備的選擇。

東吳撕毀盟約,奪取荊州,擒殺關羽,不但讓劉備失去了《隆中對》裏北伐宛洛的軍隊和基地,還讓劉備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在隨後的日子裏,隨着曹操的去世,曹丕篡奪了漢朝的江山,建立了魏朝。爲了恢復漢室江山,劉備也隨後稱帝,建立了蜀漢政權。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就陷入了攻打曹魏或者東吳的戰略選擇難題。

按照戰略原則來說,劉備唯一正確的選擇,只能是聯合東吳,討伐曹魏。可是,當時的情況是,東吳已經向曹魏投降稱臣。劉備想要聯合東吳,在一時半會兒是做不到的。如果單獨伐魏,就要在東線抵抗東吳的進攻,出兵關中。劉備的蜀漢兵力本來就不如曹魏,這樣再加上東吳,就更加捉襟見肘了。而且如果討伐曹魏,會讓曹魏減輕對東吳的外交壓力,使得曹魏和東吳的關係更加親密,這也是劉備不願意看到的。

那麼,攻打東吳又會怎樣呢?攻打東吳在戰略上是錯誤的,但是在戰術上要比攻打曹魏有利許多。首先從將領上來說。東吳的統帥呂蒙已死,在剩下的將領中,劉備基本上都認識,這些人中沒有一個是劉備的對手。其次,在兵力上來說,由於有羣山和長江的阻隔,曹魏對劉備的威脅不大。劉備可以只面對東吳的軍隊,這樣雖然劉備的兵力比較少,但也可以打敗東吳。第三,從兵種上來說,劉備的軍隊有水軍,也有優越的山地步兵。在山地作戰方面,蜀軍要佔有優勢。第四,從戰場地理來說,劉備的蜀軍佔據長江的上游,在戰場形勢上有比東吳有利。第五,劉備認爲當年自己對荊州人士廣有恩德,如果自己出兵荊州,能夠獲得荊州人士的響應。

站在劉備的角度來看,自然是攻打東吳比較有利。於是,劉備選擇了討伐東吳。當時,有許多劉備的部下都不贊成討伐東吳。不過他們不贊成討伐東吳,主要是站在戰略的立場上出發,不是從戰術層次上出發的。比如說黃權在勸阻劉備的時候,就說如果非要討伐東吳的話,自己願意做軍隊的先鋒。戰後諸葛亮也說,如果法正活着,劉備也不會打如此慘的敗仗。所以說,劉備君臣對討伐東吳還是有一定的信心的,其原因也主要是以上的幾個戰術優勢。

站在劉備的角度來看,爲什麼攻打東吳對蜀漢比較有利? 第2張

那麼,我們都知道,這一仗劉備打敗了,而且還打了一個大敗仗。這一仗讓劉備將他軍隊的老底都付之一炬,讓蜀漢政權陷入了風雨飄搖的地步。劉備在白帝城病死,託孤給諸葛亮後,諸葛亮全力施展,才穩定了政局。可是由於這一戰的損失過大,諸葛亮一生努力想要恢復漢室也未能成功。

二、伐吳之戰劉備應該採取的戰略和戰術。

那麼,劉備在發動夷陵之戰的時候,究竟該做出什麼樣的正確行動,才能不蹈覆轍呢?這首先要從戰略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在戰略上,劉備和東吳聯合攻曹魏纔是唯一正確的方針。那麼,在當時曹魏和東吳聯合的狀態下,拆散他們的聯盟,聯合東吳纔是劉備首要的戰略任務。所以說,劉備的所有行動,都要圍繞着這一戰略目標而進行。

東吳和曹魏的聯盟是不得已的,是權宜之計。孫權主要是害怕自己陷入劉備和曹魏的夾攻而滅亡,所以才向曹魏稱臣。但是東吳上下,都不願意向曹魏稱臣。曹魏的使者到東吳宣旨的時候,東吳的臣子又是拔劍威脅,又是痛哭流涕。這些自然都傳到曹魏的朝廷上下,大家也都知道東吳的用心。從這一點來說,曹魏和東吳的聯盟就不會長久。如果蜀漢對東吳的威脅一旦解除,就是東吳和曹魏翻臉的時候。

那麼,劉備對東吳就有兩個途徑達到這個戰略目標。一是採取和平的手段,派使者和孫權講和,承認荊州歸屬東吳的既定事實。這樣雙方共棄前嫌,重新聯盟。可是,由於孫權採取了撕毀聯盟的手段偷襲殺害了關羽,劉備就算是想採取這種方式,也會遭到手下的反對,尤其是那些長期跟隨自己的老部下的反對。這個方式是劉備無法採取的。

另一個辦法就是以戰促和。那就是以武力方式,逼迫孫權就範。如果採取這種方式,那麼整個夷陵之戰的作戰,就成爲實現戰略目標的方式。那就是隻要促使曹魏和孫權的矛盾激化就行,沒有必要非要殲滅東吳的主力,要做到雙方的實力損失儘量要小。

如果從這個戰略出發,劉備對東吳的進攻方式就要完全改變了。劉備在戰役剛開始的時候,就不能將當地的東吳的先頭部隊殲滅或者擊退,而是要採取“軍有所不攻”的戰術。根本就沒有必要將近在咫尺的東吳軍隊擊破打跑,而是以一部分軍隊包圍牽制住他們就可以。

站在劉備的角度來看,爲什麼攻打東吳對蜀漢比較有利? 第3張

東吳爲了救援他在西線的軍隊,只能持續派兵,不斷地對他們進行援救。這樣,劉備的軍隊就一直佔據着戰場的主動。東吳要進攻無法取勝,如果從劉備的眼皮子底下撤退,肯定會遭到劉備毀滅性的打擊。這樣,東吳變成了進無可攻,退無可退的局面。這樣,劉備採取拖的戰術,將東吳拖進持久戰中來。隨着時間的延長,東吳的處境會越來越糟。

在戰場形勢不利的情況下,東吳還要承受着曹魏的日趨嚴重的訛詐。曹魏在夷陵之戰中,就已經開始讓東吳進貢雀頭香、大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鬥鴨、長鳴雞這些玩物。當時東吳的羣臣就要求拒絕曹魏的要求。孫權爲了戰爭的順利進行,力排衆議答應了曹魏的要求。但是,戰爭結束後,當曹丕要求孫權派他的太子孫登做質子的時候,就果斷地拒絕了曹丕的要求。接下來雙方反目成仇,進入了戰爭狀態。

我們可以想見,如果劉備和孫權的戰爭進入曠日持久之後,劉備佔據着主場之利,東吳是很難支撐的。如果這個時候曹丕對孫權的訛詐愈演愈烈,到了要求孫權派太子入侍的時候,孫權就會陷入走投無路的境地。在這個時候,重新和劉備和好是孫權唯一的選擇。這樣,劉備就會實現以戰促和的戰略目的。

三、夷陵之戰的失敗。

但是,劉備並沒有這種戰略意識,他發動夷陵之戰就是要擊破東吳,奪回荊州之地,爲關羽報仇。所以,在錯誤的戰略方針下,劉備採取了錯誤的戰術方針。他率領軍隊長驅直入,連續擊破吳軍,但是也把自己陷入了困境。他的數萬軍隊分佈在幾百裏的山區,連營幾十座。在陸遜的嚴密防守下,劉備兵疲意沮,計不復生,最後被陸遜以火攻打敗。

陸遜曾經說過,他害怕劉備水陸並進。可是,劉備失去了關羽這樣的水軍將領,在水軍方面根本不是東吳的對手。他如果水陸並進,直插陸遜的後方,就如同賭博一樣。不是全勝,就是大敗。不過從戰爭的最後結果來看,劉備水陸並進逼陸遜決戰也不失一條可行之計。

可戰略上的失敗,以戰術上的勝利是難以彌補的。劉備就算是打敗了東吳,他的戰略形勢只會更差。他就算是成功的奪取了部分荊州,也會陷入北有曹魏,東有東吳的不利境地。那麼,在雙方的夾擊下,劉備最終也只能放棄荊州,撤回蜀中。

結語:

在劉備稱帝后,他面臨着曹丕篡漢和東吳破壞聯盟兩件重要的事情。這兩件事情必須處理,但是劉備的實力有限,只能對這兩件事情進行選擇處理。在經過考慮後,劉備不顧部下的反對,發動了夷陵之戰,但是遭到了慘敗。

這是因爲,劉備在戰略和戰術上都採取了錯誤的方針。在曹魏獨大的情況下,聯合東吳對抗曹魏是劉備唯一正確的選擇。所以劉備只能採取以戰促和,破壞曹魏和東吳的聯盟,拉攏東吳的戰略。這樣,劉備就只能採取牽制拖延戰術,將東吳拖入持久戰中。這樣,東吳最終只能向劉備求和。在夷陵之戰後,劉備駐紮在白帝城不退,孫權十分害怕,向劉備求和就是明證。

但是劉備採取了擊破東吳的錯誤戰略。在這個戰略下,劉備被陸遜拖入持久戰,最後遭受了慘敗。在這種戰略下,劉備應該對東吳採取速戰速決的方式,利用東吳軍隊上下不信任陸遜,指揮不靈的機會。劉備大膽採取水陸並進的戰術,直插東吳的後方要害,逼陸遜決戰。這樣也有可能會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不過由於戰略上的錯誤,即便是劉備打敗了陸遜,他面臨着曹魏和東吳的夾擊,最終也只能撤回蜀中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