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朱棣起兵時,其他藩王在幹什麼?

朱棣起兵時,其他藩王在幹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棣起兵時,其他藩王在幹什麼?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先後將自己的二十六個兒子分封各地,負責鎮守大明江山。然而,雖然藩王的做大,藩王與中央朝廷之間的矛盾卻逐漸尖銳,因而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之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削藩,結果就此引發了“靖難之役”。那麼,在朱棣起兵與朝廷激戰之時,其餘的二十五位藩王又在做什麼呢?

朱棣起兵時,其他藩王在幹什麼?

朱元璋共生有二十六子,但其中七位卻早早離世

朱元璋雖然先後生有二十六個皇子,在古代帝王之中已經算是高產,但在朱元璋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駕崩之時,卻已經有七個兒子先後離世。

朱棣起兵時,其他藩王在幹什麼? 第2張

1、長子:太子朱標。作爲朱元璋的長子,朱標早在朱元璋於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自立吳王之時,便被立爲了世子,四年後朱元璋稱帝建國,朱標又隨即被立爲太子。作爲儲君,朱元璋對其培養可謂費盡心思,可惜朱標在做了二十四年太子之後,最終於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病逝,終年37歲。

2、次子:秦王朱樉。朱樉於洪武三年(1370年)獲封秦王,其早年聰慧英武,但成年後卻多行惡事,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藩後因大興土木而招來朱元璋斥責,卻仍不知悔改,以致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時被召回南京當面斥責,後在太子朱標的勸說下才得以返回封地。正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由於朱樉平日裏對宮中下人太過殘忍,以至於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三月時,自己被三名老婦人下毒致死,終年39歲。

3、三子:晉王朱棡。朱棡於洪武三年(1370年)獲封晉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藩太原。跟兄長朱樉一樣,朱棡也是多智而殘暴,曾多次奔馬縛人將其車裂,導致朱元璋一怒之下差點廢了其王爵,在太子朱標維護之下才得以倖免。而就在朱元璋去世兩個月前,朱棡也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病逝了,終年40歲。

4、八子:潭王朱梓。朱梓於洪武三年(1370年)在不到一歲之時受封潭王,後於洪武十八年(1385年)就封長沙。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四月,受“胡惟庸案”牽連,潭王妃之弟於琥被殺,潭王妃之父於顯雖然已死,卻仍然被追爲胡惟庸一黨,這令潭王朱梓心中極爲恐懼。不久,朱元璋派遣使者到長沙對朱梓進行撫慰,並召其入宮覲見,結果潭王朱梓驚恐萬分,以爲自己也被牽連於內,竟然帶着王妃一起自焚而死,年僅21歲。

5、九子:趙王朱杞。生於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於洪武三年(1370年)獲封趙王,但僅僅獲封八個月後,便於同年十二月夭折,死時還不到一歲。

6、十子:魯王朱檀。生於洪武三年(1370年)二月,於同年四月被封爲魯王,後於洪武十八年(1385年)十月就藩於兗州。洪武二十二年(1390年)十二月,平日裏荒誕不經的朱檀,竟然因服金石藥過度而薨,年僅20歲。

7、二十六子:朱楠。生於洪武二十六年十二月(1394年1月),但出生一月左右便夭折。

如上,朱元璋的二十六個兒子中,有七位都因各種原因而先其一步離世,也就是說在朱棣發動靖難之時,朱元璋只有十九位兒子還在世。

靖難前後被廢被囚者七位,另有六位靖難前未能就藩

建文帝即位時,中央朝廷與藩王之間的關係已經極爲緊張,因此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之後的首要之事,便是與心腹大臣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商議削藩之事,經過商議遂決定先從有問題的藩王下手,以爭取輿論支持。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周王朱橚次子朱有爋告發父親謀反,朱允炆遂派曹國公李景隆以備邊爲名率兵經過開封,將周王朱橚全家押回南京,廢爲庶人,遷往雲南蒙化。“靖難之役”爆發後,朱橚又被召回南京囚禁。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又有人接連告發齊王朱榑、湘王朱柏、代王朱桂謀反,於是朱允炆又下令將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廢爲庶人,齊王朱榑被軟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軟禁在封地大同。湘王朱柏在王府被圍後,不堪受辱的他與家人訣別,親手放火焚其宮室妃妾,並穿戴好親王的衣冠,手執弓箭騎着白馬躍入火中自盡,闔宮皆從朱柏而死。

同年七月,朱棣起兵“靖難”,後北平周邊地區相繼淪陷,七月二十四日,在朱棣攻破懷來後,谷王朱橞因相地相距太近,遂逃離封地宣府,逃奔金陵。與此同時,朝廷顧慮遼王朱植、寧王朱權投向朱棣,遂下詔要兩人返回京城,遼王於是從海路返京,寧王因不從而被削護衛。同年八月,岷王朱楩被西平侯沐晟控告而被廢爲庶人,遷居漳州。

如上,在朱棣“靖難”之前,先後有四位藩王被廢,而在朱棣“靖難”之後,又有兩位藩王被召回南京,一位藩王被廢。與此同時,朱元璋二十子朱鬆、二十一子朱模、二十二子朱楹、二十三子朱桱、二十四子朱棟、二十五子朱等六個兒子,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前並未就藩。

剩餘藩王大多保持中立,寧王朱權算是暗助朱棣

正如前文所述,雖然朱元璋有二十六個兒子,但卻有七個兒子早早去世,另有五個兒子在建文帝即位後被廢,兩位“靖難”後被召回南京,又有六個兒子未能就藩。也就是說,朱棣發動靖難之後,朱元璋二十六個兒子中,只有六位仍然留在封地。那麼,靖難期間,除了燕王朱棣之外,其餘五位藩王又在幹什麼呢?

1、六子楚王朱楨:兩不相幫。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楚王,並於洪武十四年(1381年)就藩武昌,先後多次參與平定大庸、銅鼓衛、思州、靖州和上黃等地蠻夷的戰役。靖難爆發之後,朱楨選擇了按兵不動,以“天子無明詔,藩王不宜妄動”爲名,即不支持燕王朱棣的靖難,也不率兵勤王,而由於其封地在南方,遠離朝廷與燕王的交戰區域,因而雙方也沒有顧及他。朱棣奪取皇位後,朱棣也沒有難爲他,還授予其宗人府宗正之職。

2、十一子蜀王朱椿:安心封地。洪武十一年(1378年)受封蜀王,後於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就藩於成都。朱椿在朱元璋兒子中算是比較出類拔萃的,治理蜀地頗有成效,教化地方,寬厚待人,地方安寧,四民樂業。由於蜀王朱椿的爲人處世,建文帝對這個叔叔還是比較親近的,因而削藩時從未想過要動他,而朱棣在起兵之後也私下寫信試探朱椿,朱椿則回覆“忠孝爲藩”,燕王朱棣便也沒有爲難他。

3、十四子肅王朱楧:忙着搬家。洪武十一年(1378年)受封漢王,後又於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月改封肅王,後於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六月就藩甘肅,署理陝西行都司甘州五衛軍務。朱楧算是當時各地藩王中兵權最大的幾位之一,不過由於封地偏遠、荒涼,因此於建文元年(1399年)上書請求內遷,朝廷最終同意其遷往蘭州,整個“靖難四年”,朱楧一直忙着搬家,等到其搬家完畢,靖難也基本上結束了。

4、十六子慶王朱栴:變相被削。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獲封慶王,原本封地在寧夏,但因當地鄰近邊外,且是個新設立的衛所,無法保障藩王安全和負擔王府供給,因而又臨時移駐韋州,後負責管理慶陽、寧夏、延安、綏德諸衛軍務,也是明初九大塞王之一。“靖難”時期,慶王也選擇了兩不相幫,後來隨着寧夏衛逐漸完備,在其已經在韋州建造了王府的情況下,朝廷又於建文三年(1401年)命其遷往寧夏鎮城,算是等於變相削藩了。

5、十七子寧王朱權:暗助朱棣。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獲封寧王,後於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就藩大寧,寧王朱權乃是諸王中兵權極重的一位,號稱“甲兵八萬,戰車六千”,麾下又有以驍勇善戰著稱的朵顏三衛,曾多次聯合諸王出塞作戰。“靖難期間”,朱棣爲迅速擴充實力,直接跑到了大寧向朱權求救,結果趁機勾結寧王朱權麾下將領,迫使朱權起兵追隨自己。當然,以朱權的實力來說,要說他是完全被迫,我是不信的,感覺更像是半推半就。

如上,除了寧王朱權之外,其餘四位藩王由於距離朱棣和朝廷交戰區域較遠,因此大多選擇了兩不相幫,而無論是朱棣還是朝廷,也都不敢迫使他們表態,否則便極可能將他們推向對立面。

當然,這裏有個例外就是谷王朱橞,靖難初期谷王朱橞逃離封地,跑回了京城。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的大軍殺到南京城下,以當時南京的守軍和後勤儲備,定然能夠堅守一段時間。然而,朱允炆竟然派在京諸王和武將守衛各門,而當時駐守金川門的便是谷王朱橞和曹國公李景隆,結果這兩位看到朱棣的麾蓋後,竟然直接選擇了開門投降,南京城就此告破,谷王朱橞這也算是在最後時刻來了個神助攻。